近代鄭觀應的著作。名取《論語》中“邦有道,危言危行”之意。輯錄其1880年《易言》一書刊行后至1893年的文章,共5卷。正文57篇,附錄19篇,于1893年刊行。書首《道器》1篇,為全書總論,反映作者的哲學觀點。
張之洞的政論集。為洋務派思想的代表作。寫于光緒二十四年(1898)三月,同年四月刊行。 《勸學篇》4萬余言,共24篇。
由張之洞署名,實由繆荃孫編訂或協編的供初學者使用的書目著作。5卷。收入《張文襄公全集》。
清中葉唐鑒記述清代前期儒學源流的著作。舊題《國朝學案小識》。共15卷。書成于道光二十五年(1845)四月。取《明儒學案》體裁而加以變通,以人物傳記及學術資料匯編的形式,將清前期諸儒區分類聚,歸入傳道、翼...
臺灣一家以光大中國文化、弘揚傳統中國哲學為宗旨的民間學術性雜志。創辦于1975年5月,同年7月15日出版創刊號。創辦人有王邦雄、袁保新、曾昭旭、楊祖漢等。
清代魏源撰,比較系統地反映作者的學術見解、政治觀點和哲學思想。全書分上、下篇:上篇論學,稱《學篇》,凡14篇;下篇言治,稱《治篇》,凡16篇。其時,乾嘉漢學考據之風猶存,程朱理學“心性迂談”之風尤烈,...
清代魏源于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撰。旨在說明《海國圖志》一書編纂的緣起、編纂的目的和書中各篇的要旨,系統闡述作者在處理中外關系方面的思想主張。
清代魏源代賀長齡撰。時,賀長齡任江蘇布政使,魏源為其幕友,代其編纂《皇朝經世文編》,凡120卷。內中收集清初至道光以前有關經邦濟世的言論和文章,按學術、治體、吏政、戶政、禮政、兵政、工政,分類編纂,“...
清代龔自珍議政、論治、言學之著作集。道光三年(1823)由作者自編成書,凡3卷。內中收集了龔氏自嘉慶十九年(1814)以來的政論、奏疏、碑銘、表、志、書序、信札等共46篇,世稱自刻本。該文集內容相當廣泛,比較...
清中葉方東樹詩論集。21卷。方東樹為桐城文派傳入,故評詩亦以古文義法為標準,講求文法、章法。加以推尊程朱,不脫理學家“道統”“正統”窠臼,因而論詩頗多迂腐,充斥制藝、試帖詩習氣。雖然其中間有詩歌創作...
清中葉方東樹的經學史著作。3卷。著者認為,清代漢學家立異程、朱,唯漢是信,于學術和世風都危害甚大,“名為治經,實足亂經,名為衛道,實則叛道”(《自序》)。推尊程、朱,表彰宋學,以宋學取漢學而代之,遂...
清中葉方東樹論著述的著作。2卷,輯錄歷代學者論著述語,兼發己見,針砭時弊,于漢學考證之風多所抨擊,與《漢學商兌》為姊妹篇。
清中葉阮元研究《詩》《書》的著作。6卷。以《論語》《孝經》《孟子》《禮記》《大戴禮記》《春秋三傳》《國語》《爾雅》為主要取材依據,將各書引《詩》《書》為訓的例句分系于《詩》《書》各篇各句之下。
清中葉阮元所撰的歷代天文、數學家傳記匯編。46卷。
清代焦循論人性的著作。《雕菰集》卷九之一篇。凡五則,以飲食男女論人性善。他認為儒學性善之說并無精深之理,無非“食色”二字。通過人與動物的對比提出人性善的三個判據、三個驗證和一個結論。
清中葉嚴可均、姚文田校訂《說文》的著作。30卷。所校皆援據古書,注明出處,未明疑問,仍留書中,斷不強作解人。因其嚴謹可信,嘉慶中,孫星衍重刊宋本《說文解字》,于卷首《自序》評為“引證最備”。
清代洪亮吉的哲學、政治論文集。共20篇。是書在哲學上堅持氣一元論,并依此批判神學目的論,否定人格神的天和鬼神的存在。
清中葉汪中的代表作。6卷。初刊于乾隆五十七年(1792)。著者研討經史,長于考證,中年以后,博考先秦及兩漢學制廢興,發愿結撰《述學》專書,以論究古代學術源流。
清代崔述辨證孔子生平事跡的著作。共4卷。崔述積8年之久寫成的是書,為研究孔子重要的參考資料。
清代崔述的著作匯編。凡34種,共88卷。是書凝聚了崔東壁一生心血,記錄了他治學考辨的疑古求真軌跡。
清代段玉裁以室號命名的文集。《經韻樓集》表達了段玉裁的學術宗旨、治學方法和治學態度,是研究其學術思想的主要依據。其宗旨是宗經學斥理學:六經是“為人之道”(《十三經注疏校勘記事序》),理學“曰理而禍...
清代錢大昕撰。《全書》分經、史、子、集四部分。是書反映作者之學以“實事求是”為宗旨,在主張從訓詁求義理之際,不主張專治一經和墨守漢儒。他主張史學與經學并重,以治經方法治史,涉及范圍十分廣泛。且常以...
清代趙翼的文集。此書從不同角度反映一個時代的社會風貌和政治特點。這種貫穿史實、專題歸納的方法,被史界認為是初學歷史者的入門之徑。故其作用與影響遠在《廿二史考異》《十七史商榷》之上。
清代紀昀的文集。在紀昀去世后四年,由其孫刑部郎中紀樹馨編校而成。文16卷,詩16卷。文包括賦、摺子、表、露布、詔、疏、論記、序、跋、書后、策問、書、銘、碑記、墓表、行狀、逸事、傳、墓志銘、祭文。文、詩...
清代紀昀所撰筆記體小說。共24卷,包括《灤陽消夏錄》《如是我聞》《槐西雜志》《姑妄聽之》《灤陽消夏續錄》5種。《閱微草堂筆記》乃清代最流行三部小說(《石頭記》《聊齋》)之一。它采用隨筆體例,雖談狐說鬼...
清代戴震答進士彭允初(紹升)的書信。在這封書信中,戴震批評彭允初以佛學、老莊來附會儒家六經和孔、孟的思想,指出其理論觀點與自己的見解“盡異,無毫發之同”。認為宋以前孔、孟與釋、老界限分明,宋以來許...
清代戴震的文集。又名《戴東原文集》《戴震文集》。該文集反映了戴震治學涉及的各個方面,是全面研究戴震思想和治學方法的重要資料。
清代戴震的著作。3卷。該書反映了作者關于自然與社會問題的唯物主義思想。
清代盧文弨的文集。34卷。
清代全祖望的文集。38卷。是書以碑版、墓志、書序、傳狀等形式,記載了明末抗清的眾多歷史人物和歷史事跡。其中墓志、傳狀最多,墓志17卷,傳狀4卷。全書共文380篇。這些文章不但具有一定的歷史史料價值,也有一...
清代方苞的文集。18卷。文集最初由方苞弟子王兆符、程崟共同編輯,有259篇。方苞學宗程朱,作文重視闡述、宣揚孔孟之道,以衛道自任,然生于漢學大盛的清代,也不空談性命,而對經學頗有研究,故集中說經文字頗多。
清初顏元的文集。顏元號習齋,故名。10卷。其中包括“記”“序”“跋”“書信”“祭文”“雜評”等。是全面了解顏元思想的一部重要著作,可以作為他的主要著作《四存篇》的補充。
清初顏元評論朱熹的《朱子語類》的著作。不分卷。是書為讀書雜評式,隨讀隨評,無一定規范。其主旨主要集中批評朱熹的讀書窮理,不務實際。
清初顏元的主要著作。包括《存性編》《存學編》《存治編》《存人編》4種,故曰《四存編》。
清代胡渭明辨易圖的著作。10卷。卷一辨河圖洛書;卷二辨五行九官;卷三辨《參同契》;卷四辨龍圖、易數鉤隱圖;卷五辨《啟蒙》圖書;卷六、七辨先天古易;卷八辨后天之學;卷九辨卦變;卷十辨象數流弊。全書辨定...
清初朱彝尊的著作集。80卷。全書卷一為賦,卷二至二十三為詩,卷二十四至三十為詞,卷三十一至八十為文。末附短篇詞作《葉兒樂府》,另附其子昆田《笛漁小稿》10卷。
清初李颙的著作集。26卷。康熙二十九年(1690),李颙弟子王心敬匯輯著者自撰及弟子所記講學語錄成書,于翌年冬開刻,至三十二年秋完成。前22卷為李颙論學文及書牘、雜著,尤以其弟子所記講學語錄為多。所標篇目...
清代葉燮的詩歌理論專著。據《清史稿·列傳》卷七十葉燮傳載,《原詩》作于葉燮晚年定居江蘇吳江之時。最早附于葉氏之文集《己畦集》后。全書分內外兩篇,每篇分上下2卷,共4卷。后收入《昭代叢書》和《清詩話》...
明末清初王夫之著。分內外兩篇,內篇以討論哲學問題為主,外篇側重評論了古代科學及西方科學問題。寫作年月不詳。王敔在《薑齋公行述》中說,其父寫作此書主旨為:“明人道以為實學,欲盡廢古今虛妙之說而返之實。”
明末清初王夫之著。6卷。共收漢魏晉至南北朝、隋代詩821首進行評論,包括詩歌創作和詩歌批評等方面的內容。系王夫之晚年所作。在詩歌創作方面,認為詩人要獲得典型的審美意象。
明末清初王夫之著。3卷。卷一《詩譯》,卷二《夕堂永日緒論》內編,卷三《南窗漫記》,附《夕堂永日緒論》外編。書中對詩歌的社會作用、詩歌創作的原則等方面,均有獨到見解。
明末清初王夫之著。9卷18篇,另《序論》1篇,《宋史·張載傳》1篇。《正蒙》是北宋張載的哲學著作。王夫之一生以“希張橫渠之正學”自任。在《序論》中他說:“張子之學,無非《易》也。”“《正蒙》特揭陰陽之固...
明末清初王夫之著。5卷。康熙二十二年(1683)重訂。系作者讀《詩經》時對有關篇章內容的引申發揮,故稱“廣傳”。內容涉及歷史、政治、哲學、倫理、文學等方面。
明末清初王夫之的政論著作。成書于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1卷56章,每章討論一個問題,就事論事,各自成篇。內容涉及田制、賦役、吏治、科舉、武備等諸多方面,并暴露了清統治者的黑暗。
明末清初王夫之的政論著作。1卷。包括《原極》《古儀》《宰制》《慎選》《任官》《大正》《離合》等7篇,另《后序》1篇。作于順治十三年(1656)。
清初熊伯龍編著的中國古代反對宗教神學和迷信禁忌的無神論思想資料集。成書于清順治十七年(1660),后經其幾代子孫增訂,乾隆五十九年(1794)由衡衡子刊行于世。《無何集》反對神學目的論和天人感應說,認為祥...
明清之際方以智的著作。作于清順治九年(1652),次年又加以訂正。全書除《東西均開章》《東西均記》之外,由《東西均》至《消息》,共26篇,是研究作者晚年思想的重要資料。
明清之際方以智的著作。系作者早期依據西晉張華所著《博物志》、宋僧贊寧所著《物類相感志》以及方以智的老師王宣所著《物理所》等書,推衍而成。內容包括天地、律歷、風雷、雨旸、人身、飲食、醫藥、金石、器用...
明清之際方以智的著作。因仿《爾雅》體例,故名。為一部綜合性詞類匯編書。取材于先秦諸子、史籍、方志、小說;考證古音古義,旁及方言土語;分門別類,加以訓釋。記述內容有天文、月令、文字、農時、地理、官制...
明清之際朱之瑜的文集。該書總結了明朝失敗的教訓,認為其原因是官僚魚肉小民、罪惡貫盈,百姓痛入骨髓。民心一變,川決山崩。該書是中日文化交流的見證,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所表現出的注重實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