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通釋》(1813年)、《易圖略》(1815年)、《易章句》(1816年)三書的合稱。亦稱“雕菰樓易學”。清代焦循的易學代表作。
清中葉江藩研究《周易》的著作。4卷。對于研究漢儒《易》說及清代《周易》學,皆有參考價值。
清中葉張惠言辨析宋儒圖書《易》說的著作。不分卷。該書總結宋儒圖書《易》說,兼及元明并清儒的批評,對于研究宋代《易》學具有參考價值。
清中葉張惠言輯漢魏《易》說的著作。14卷。探討漢魏間《易》學源流,此書頗具參考價值。
清中葉孫星衍輯孔子遺言之書。17卷。孔子遺言,散見群書,此書收羅最富,復經認真校訂,對于研究孔子學說及其傳衍,頗具參考價值。
清中葉余蕭客所輯撰的訓詁學佚書。此書所輯遠自周室,迄于唐代,凡33卷。
清代戴震的著作。3卷。其初稿題為《緒言》,修正稿題為《孟子私淑錄》,定稿為《孟子字義疏證》。戴震通過解釋《孟子》一書中的“理”“天道”“性”“才”“道”、仁義禮智、“誠”“權”等重要哲學范疇,闡發了...
清代江聲集注音疏《尚書》的著作。12卷,成書于乾隆三十二年(1767),乾隆三十八年刊行。此書大有助于研究《尚書》。
清代莊存與解釋卦氣的著作。1卷。
清代全租望著。10卷。此書為祖望回答弟子董秉純、張炳、蔣學鏞、盧鎬等關于經史上一些問題的疑義,集錄而成。
清代惠棟的經學著作。8卷。此書追考漢儒易學,匯集易學大師之說,以展現漢代易學之大概。
清代惠棟的經學著作。16卷。此書考證九經皆以古義為依據。惠棟廣泛搜求舊文,互相參證,使經書中被曲解的字句顯出原義。
清代江永的經學著作。85卷首3卷。朱熹曾撰《儀禮經傳通解》,對極其繁雜的禮加以整理,而取《禮記》及諸經史雜書所載關于禮的文字,附于《儀禮》本經之下,并詳列注疏諸儒之說。
清代江永考證《春秋》輿地的著作。4卷,乾隆二十三年(1758)編成,有《皇清經解》本。《春秋》及《左傳》記事250余年,地名數以千計,或同名而異地,或一地而殊名,古今稱謂不同,隸屬沿革不一,有文字語言之偽...
清代江永的經學著作。9卷。有上海千頃堂書局版。此書研究《周易》的圖、象、數,主要闡發河圖洛書的來源和意義、先天(見先天學)和后天(見后天學)的卦序,河圖洛書與算術、天文、呂律的關系。
清初李塨的著作。《論語傳注問》,即李塨從《論語傳注》中,提出一些有關的問題,以問答的形式,加以逐條解釋,以深化其思想。是書是李塨哲學思想的代表作之一。
清初李塨闡述《大學》的著作。4卷。是書以發明古《大學》之法,以辨“俗學”之非為宗旨,與李塨的另一著作《大學傳注》旨義相同。所謂“俗學”指理學。此書重點闡述“格物”為《周禮》三物。
清初閻若璩的經學著作。6卷。此書是作者早年考證經籍隨筆札記之文,本未成書,后人搜集、整理、編輯成冊。《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評論此書說:“茲編雖輯錄而成,非其全豹,而言言有據,皆足為考證之資,固不以殘闕...
清初萬斯大的經學著作。包括《學禮質疑》《禮記偶箋》《儀禮商》《周官辨非》《學春秋隨筆》5種。全稱《萬氏經學五書》,有辨志堂刊本。
清初唐甄的代表作。4卷,分上、下2編,共97篇。上編論學,下編言治。此書猛烈批判封建君主專制,含有早期啟蒙思想的因素,是清初學術思想史上的重要著作,對后世也有較大的影響。
清初陸隴其的著作。全書共4卷。思想內容推崇朱熹,反對陸(九淵)王(守仁)。認為朱熹之學“操存涵養,莫非明德性之當尊,而格物致知,兼以著問學之不可偏廢”,“茲編之作,仍以尊考亭(朱熹)也”(《問學錄·...
清初陸隴其的著作。本名《三魚堂日抄》。共12卷,33條。其文皆平時札記,初未分門類,后由其外甥陳濟編纂成冊。一卷至四卷解說《五經》;五卷至六卷解說《四書》,并附對《太極圖說》《近思錄》《小學》等的解說...
清初李颙著。8卷。系其平日講授《四書》語,由其弟子王心敬記錄成書,刊行于康熙二十五年(1686)。
明末清初王夫之著。6卷,50篇。康熙二年(1663)寫成初稿。康熙二十八年(1689)修改定稿。《尚書引義》內容引申《尚書》中的某些觀點,比較系統地闡發了其哲學,特別是認識論和人性論方面的見解。
明末清初王夫之撰。共6卷。每卷又分上下篇。卷末附《周易內傳發例》。王夫之在談到《周易內傳》與《周易外傳》區別時說:“《外傳》以推廣于象數之變通,極酬酢之大用,而此篇守《彖》《爻》立誠之辭,以體天人之...
明末清初王夫之著。分上下兩卷,50篇。在書中,王夫之站在唯物主義立場,批判了種種迷信思想,正確地闡述了天人關系。
明末清初王夫之著。共10卷。作于康熙四年(1665)。《四書大全》系明永樂年間胡廣等人奉欽命編纂,收錄程朱及其后學對四書及朱熹《集注》的解釋。王氏按《四書》原有篇章順序,以讀書筆記方式評論各家解釋,闡發...
明末清初王夫之撰。共7卷。前4卷論卦,第五、六兩卷論《系辭》,末卷論《說卦》《序卦》《雜卦》。清順治十二年(1655)王夫之避兵常寧山寺時作,企圖以《易》理作為其“出入于險阻”的“精義安身之至道”(《周...
清初黃宗炎著。1卷。成書時間大約在康熙二十四年(1685)前后。全書旨在辟斥宋儒圖書《易》學,以恢復《周易》的本來面目。凡分三目,依次為《河圖洛書辨》《先天八卦方位六十四卦方圓橫圖辨》《太極圖說辨》。
清初顧炎武著。32卷。始撰于康熙初,九年(1670)先以初刻8卷刊行。迄于二十一年故世,著者晚年精力盡在此書結撰之中。后經其弟子潘耒整理,于康熙三十四年在福建建陽付刻。全書以經術、治道、博聞為類,薈萃著者...
明末清初學者黃宗羲批判封建君主專制、闡述其社會改革思想的政治理論著作。《明夷待訪錄》批判封建君主專制,具有民主性思想,清乾隆時被列為禁書。
明末清初學者黃宗羲研究《易》學和象數之學的學術著作。寫于清順治十八年(1661),黃宗羲52歲時。全書共6卷。“力辨《河》《洛》方位圖說之非,而遍及諸家,以其依附于《易》似是而非者為內編,以其顯背于《易》...
明清之際傅山的詩文集。丁寶銓編。40卷,凡詩賦等14卷,文26卷。附錄傳記、事略等3卷,年譜1卷。有清末刻本。該書的中心是對諸子百家之學的注解和研究。認為長期以來子不如經尊的思想是一種偏見。
明末清初孫奇逢著。14卷。提出為學貴在深造自得,自家體貼,“從來大賢大儒,各人有各人之體貼,是在深造自得之耳”(《夏峰先生集》卷一)。
明末清初孫奇逢的學術思想史著作。26卷。曾名《理學傳心》。完稿于清康熙五年(1666),作者曾三易其稿,為時長達30年。是書宗旨在于探究和表彰理學宗統,以求鞏固圣王統治和圣人學統。力圖彌合朱(熹)陸(九淵...
明末劉宗周的理學著作。論述理學宗源、闡釋著名理學家的核心思想。是書以周敦頤、程顥、張載、朱熹、王守仁五子追配孔子、孟子、顏子、曾子、子思“前五子”,指出王守仁又直追孟子。是書顯示出劉宗周的理學思想...
明末劉宗周的理學著作。作于明崇禎七年(1634),有自序,約7000言。是書分正、續二篇。在批評修正王學,反對空疏禪化、倡導務實致用和知行并舉方面,有相當的影響。
明末劉宗周的理學著作,門人董瑒據劉宗周之子伯繩所輯校編。40卷,分3門:語類13卷,文編14卷,經術11卷,附行狀(黃宗羲撰)、年譜各1卷。是書集劉宗周講學、著述的全部內容,反映了劉宗周的政治思想、學術思想...
明代高攀龍撰著集,是研究東林學派和高攀龍思想的主要資料。全書由高攀龍受業門人陳龍正編定,高攀龍從子高世泰訂正。12卷,附錄1卷。
明代周汝登著。他在《證學錄》中提出“不可徒泥成言,須自體認”的觀點。
明代顧憲成所撰文集,是研究東林學派和顧憲成思想及活動的主要資料。全書包括16種。
明代顧憲成論述其理學思想的代表作。18卷。書中提倡本體和功夫合一、知行合一,強調“躬行”和“講”“習”結合的知行觀,持“重修”的道德修養論,力圖糾正王學末流重悟不重修的弊病。作者提出“小心”二字,正...
明代李贄的重要論文。已收入《焚書》卷三。認為人生來具有純樸的童心。
明代何心隱的文集。原名《何心隱先生爨桐集》,共4卷,59篇,另有《補遺》2篇。作者在書中闡發了泰州學派的哲學思想和政治倫理思想,闡發中有繼承、有創新。
明代顏鈞撰。該集反映了顏鈞從平民立場出發,要求打破儒學正宗,重建平民儒學的思想。全書9卷。
明代楊慎的經學代表作。
明代王艮撰,袁承業重訂。計5卷,有語錄、詩文雜著、年譜、譜余、疏傳合編等。
明代黃綰的代表作。是為明堯舜孔孟之道而編。匯輯有關治家治國、修己誨人、道德風尚、風俗教化、禮樂法度、古今名物、窮性命本原、達會通典禮等方面的言論而成。
明代王守仁的語錄和重要論學書信集。弟子輯錄而成,共3卷,是書為王學最重要文獻。
明代王守仁以問答形式闡釋《大學》思想的著作。此書在王氏著作中占有重要地位,是“王門教典”。守仁在《大學問》中概述了自己的重要理論,如一體之仁、致良知、格物等,有助于把握他理論的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