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文字訓詁學家朱駿聲研究《說文解字》的文字音韻著作。18卷。該書與段玉裁的《說文解字注》、王筠的《說文句讀》、桂馥的《說文解字義證》同為清代“說文四大家”,是研究《說文》、古文字、音韻的重要參考書...
清代段玉裁研究、注疏許慎的《說文解字》的著作。又稱《說文解字段注》,30卷。該書是今人閱讀《說文解字》,借以習讀和研究儒家經典及其他古籍的重要參考書。
清代文字訓詁學家桂馥研究、注釋《說文解字》的著作。50卷。全書所有觀點皆以例證說明和表達。自謂“取證于群書,故題曰‘義證’”。書中例證豐富,經史子集無所不引。所引材料,經篩選設計安排,頗為精詳,是人...
清中葉經學家王引之訓釋儒家經書及其他古籍虛詞的訓詁專著。10卷。該書是較早系統研究古籍、古漢語虛詞的經典之作。發前人之所未發,正前人之所誤解,引證大量經書例證,成為今人閱讀儒家經典,正確理解文義以研...
清中葉經學家王引之考訂、訓解儒家經書及其他古籍本義的著作。32卷。是書以新的方法解釋經典古義,訓釋精當,論據詳實,古書中許多費解難懂之處得之釋通,古書之本義得以曉然。該書于研究古籍,尤其是對研究儒家...
清中葉學者阮元主編的經籍訓詁專著。106卷。約成書于清嘉慶二年(1797)。《經籍籑詁》以纂集、匯編古書經籍中的傳注、詁訓為目的,其編排體例獨特和內容詳盡豐富,使它具備相當的學術價值。
清中葉經學家王念孫疏解考證《廣雅》的訓詁學著作。10卷,附《補正》1卷。《廣雅疏證》貫通漢以前倉雅古訓,考證精當,校正詳備,被推為訓詁杰作,堪與清人郝懿行《爾雅義疏》先后輝映。是今人研究、閱讀《廣雅》...
清代畢沅研究、疏解《釋名》的著作。10卷。該書歷三年而成,是《釋名》較完備的疏解本,對于研究儒家經典及其古史、古籍具有重要價值。
清代經學家江永研究經學音韻的著作。1卷。約成書于清乾隆己卯年(1759)。是書闡明等韻學及分韻原理,總結前代音韻理論,解釋音韻術語,征引前代學者著述,多有個人創見,頗具參考價值,是經學音韻學中的重要著述。
清代經學家惠棟研究、校釋《說文解字》的筆記性著作。15卷。作者于習讀許慎的《說文解字》中,依原書前后順序,隨手拈出徐鉉校注的《說文解字》正文及注文中的文字分條列出,然后依字做出自己的說解。。《惠氏讀...
清代經學家劉寶楠為《論語》所作新疏。劉氏的《正義》對漢唐以來諸儒有關訓釋,不守一家之言,不專己學,擇其善者,廣證博引。又據清代經學研究成果,對皇、邢注疏中的錯誤進行了糾正。他反對魏晉學者崇尚空談,...
清代經學家焦循研究、闡發《論語》義理的著作。凡1卷,15篇。他仿戴震的《孟子字義疏證》的形式,以孔注孔,并佐以《易》《詩》《春秋》《禮經》之書,旁及荀卿、董仲舒、揚雄、班固之說,反復推求,并借發明圣義...
清代經學家焦循為宋邢昺的《論語正義》所做的補充發揮。凡2卷。他以《論語》的內容自相發明,說明學而時習之悅,來自憤、悱之時所獲得的啟、發。比之邢疏在思想內容上大大深化了。
清初思想家顏元駁正朱熹的《四書集注》之作。共6卷。顏元提倡實學,反對程朱空談性理。認為程朱“直以孔門對敵,必破一分程朱,始人一分孔孟”(《顏習齋先生年譜》下)。而程朱理學社會影響最大的著作莫過于《四...
清代學者蔣如馨注釋、考據儒家四書的著作。共34卷。本書宗旨,在依朱熹的《四書集注》并補充發揮。
清代經學家劉文淇收集《春秋左氏傳》杜注孔疏以前的舊注疏,并駁正其誤的著作。共8卷。劉文淇經多年研究,鉤稽孔氏的《春秋左傳正義》中所藏劉炫原作及劉炫所采舊議,逐條厘定,使東漢賈逵、服虔、鄭玄舊注得見天...
清代經學家劉逢祿考據《左傳》的著作。共2卷。此書上卷考證《左傳》正文,指出其內容多有錯訛之處,于經文不符,于《公羊》《穀梁》二傳亦無證;其行文書法,多出于戰國人之手,間存東漢劉歆所附益、偽造。下卷考...
清代經學家劉逢祿為東漢何休的《春秋公羊解詁》所作發揮性著作。僅1卷。全書共分隱公、恒公、莊公、僖公、文公、宣公、襄公、昭公、定公9篇,于嘉慶十四年(1809)完成,收入《皇清經解》。
清代今文經學家劉逢祿研究、發揮何休的《春秋公羊解詁》的著作。共10卷。在學術上,梁啟超對該書所采用的科學歸納方法給予了較高評價,認為此書是清代今文經學中最有價值的著作(《清代學術概論》)。
清代沈欽韓為杜預的《春秋左氏經傳集解》所作補注。共12卷。在對春秋戰國的典章制度、禮義規范、歷史事實的考據方面,沈著頗多獨到見解,得到后學較高評價。
清代經學家凌曙以自設問答的形式,解釋《春秋公羊傳》及其何(休)注(指《春秋公羊解詁》)、徐(彥)疏(指《春秋公羊傳疏》)的著作。共2卷。
清代經學家姚鼐為《春秋》左傳、公羊、穀梁三傳所作補注,各1卷。僅左傳補注有自序一篇,成書于乾隆五十七年(1792)。另兩卷很短,都收入《惜抱軒集》。姚鼐認為,《左傳》非出自左丘明一人之手,在傳承過程中后...
清代經學家孔廣森發揮東漢何休的《春秋公羊解詁》的著作。共12卷,附敘1卷。梁啟超在《清代學術概論》中評價此書曰:“不明家法,治今文經學者不宗。”
清代經學家莊存與闡發《春秋》“微言大義”的著作。正文11卷,“舉例”1卷,“指要”1卷。清代經學至莊存與為一大轉折,棄古文而求今文,輕《左傳》而重《公羊》,《春秋正辭》是轉折期的代表作。該書受元代趙汸...
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翰林侍讀王圖炳等奉敕匯纂歷代先儒注疏《春秋》的著作。共40卷。
清代文學家方苞解釋孔子的《春秋》的著作。《春秋直解》一書既不同于古文經學派的左證旁引,訓詁考據,又不同于今文經學派借天文異象闡發微言大意,而是以《春秋》文字直接說明綱常義理,在當時的經學著作中形成...
清初思想家顧炎武為晉杜預著《春秋左氏經傳集解》所作補正。共3卷。顧著凡立論廣證博引,皆有確鑿證據。顧炎武雖尊重杜解,又能彌縫其缺失。甚之有宋儒得之者,亦收集其中。由于不存偏見,持論公平,故此書錯誤很...
清代經學家朱彬為《禮記》所作訓詁、集釋性著作。共49卷。林則徐為此書作序認為:“漢唐以來,說禮諸家,精奧無如鄭注,博瞻無如孔疏,詳且無如衛湜集說。至明永樂中,專以陳澔集說列于官學,科舉宗之,而鄭孔之...
清代經學家秦惠田考據古代禮制的著作。共262卷。秦惠田依其體例,分75個門類考證五禮,以經注經為主,又參考歷代儒生傳注、考據,廣證博引,再取二十二史《志》《傳》中有關的禮樂制度以為左證。凡有抵牾之處,亦...
清代經學家孫希旦選集歷代注疏、箋記《禮記》而成的著作。共61卷。
清代經學家杭世駿為宋代衛湜的《禮記集說》所作的續書,共100卷。續書收集范圍廣大,取舍亦頗精審,元、明及清初一些遺佚之說多賴以存,有較高的史料價值。
清代經學家江永考據、辨析《周禮》一書所存疑義的著作,共7卷。江永認為當時廣為流行的鄭玄注本于名物制度有失詳切,且雜以漢法,惑于諱書。故江著參以新說,對鄭注多所辯駁,于經義有所發明。
清代經學家惠士奇考辨《周禮》名物制度的著作。共14卷。。《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認為:此書為“近時說禮之家,持論最有根底”者。
清初經學家張爾岐為《儀禮》鄭玄注本所作標點句讀,考證字句的著作,共17卷,附錄正誤3卷。該書是研究《儀禮》及其注疏的重要著作。張爾岐生前無力付梓,僅有手抄本傳世。乾隆八年(1743)始由后學高廷樞等人刊刻...
清代今文經學家魏源駁東漢古文《尚書》說的著作。全書大旨是論證不僅東晉晚出之《古文尚書》是偽書,而且東漢杜林、馬融、鄭玄的古文說也是出于杜撰,無師承可言。
清代學者陳喬樅(1809~1869)考證西漢《尚書》今文經說的著作。全書材料搜羅豐富,但缺乏斷制,共33卷。
清中葉經學家孫星衍治《尚書》的著作。孫星衍認為今古文之說不能合一,故此書分別疏注今古文,“毛、鄭異義,各如其說以疏之”。材料來源,遍采自漢至唐涉及《尚書》的各種著作,兼采清代王鳴盛、江聲、段玉裁治...
清代今文經學家劉逢祿治《尚書》的著作,30卷。劉逢祿治《尚書》,多本其舅莊綬甲之說。此書大旨是發揮今文家法,不取東漢馬融、鄭玄古文說,并不信馬、鄭所傳逸16篇。
清代經學家焦循疏證孔安國的《尚書傳》的著作。并用比較的方法,肯定孔《傳》的學術價值。2卷。
清代史學家、經學家王鳴盛考證漢代《尚書》古文經說的著作。王自稱著書的宗旨是“發揮鄭氏康成一家之學”。他這部書是采輯而成的一部漢儒新注。
清代古文經學家段玉裁從文字學角度,考正《尚書》文字,分別古、今文《尚書》的論著。
清代經學家惠棟考辨《古文尚書》真偽的著作。2卷。全書的中心論點,是區分東晉后出之偽《古文尚書》和漢代所傳孔安國之真《古文尚書》。
清康熙時期官方評論《尚書》的著作。王頊齡等撰,24卷。大旨是抑低宋儒經說的地位,表明清朝官方提倡漢學的態度。
清初經學家毛奇齡為偽《古文尚書》辯護的著作。毛奇齡為學,好辯駁以求勝,因閻若璩作《古文尚書疏證》,毛氏乃作此書力辯偽《古文尚書》之真。書8卷,分為10目。
清初經學家閻若璩考辨《古文尚書》的名作。閻氏此書是清初考證學的名作,有開創風氣之功。
清初學者陸隴其為《古文尚書》辯護的著作。1卷,原載陸隴其的《三魚堂文集》中,曹溶的《學海類編》始摘錄刊行。是書惟以朱熹告輔廣之言為依據,以申東晉晚出之《古文尚書》非偽作。近代學者認為,此書僅拿出朱熹...
清初學者朱彝尊考證偽《古文尚書》的著作。朱氏在宋、明學者懷疑偽《古文尚書》和“偽孔傳”的基礎上,進一步對偽作提出重要的證據。書僅1卷,而所論均切中肯要,故甚為清代學者所重。
近代學者吳闿生研究《詩經》的著作,旨在申明《毛序》《毛傳》具有不可忽視之價值。書名“會通”,即申明其要旨在不拘守“家法”成說,求合理之解釋。
清代經學家魏源評價漢初《詩經》今文家說的著作。魏源在前人基礎上,用20年之力撰成此書,論述深入有據,故書成后影響甚大,具有動搖《毛詩》之正統地位,使人們擺脫對東漢以來古文經學派解釋的盲從,破除迷信的...
清代學者馬瑞辰考證漢代《詩經》古文家說的著作。共32卷。此書標榜漢學,以《詩序》為準,通釋《毛傳》《鄭箋》,特別著力辨正《鄭箋》不同于《毛傳》的各種解釋和論點,旨在申《詩序》《毛傳》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