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窮理不足以為學問。清初顏元的教育思想。顏元認為程朱所提倡的“讀書窮理”,實際上是禪學,不是孔孟之學。只有周公的六德(智、仁、圣、義、忠、和)、六行(孝、友、睦、姻、任、恤)、六藝(禮、樂、射、...
周公、孔子以實際應用的知識和技能教人。清初顏元的教育思想。
南宋朱熹關于學校設置和教學內容的教育主張。
在生活富足的基礎上進行教育和教化。孔子教育思想中一項帶有策略性的重要命題。
通過讀書或觀察事物而獲得知識謂學;在獲得初步觀感知識的基礎上,再思考分析問題謂思。孔子在認知問題上使用的一對范疇,兩者之間是互相配合,互相促進。
為提高和完善自己而學習。中國古代對學習目的的一種表述。孔子說:“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論語·憲問》)這是他將古今學風對比之后,得出為己與為人兩種不同的結論。
生來就具備知識與通過學習才能掌握知識。孔子提出的認知來源的兩種途徑;亦指據認知來源不同而劃分的兩類人。
溫習舊有的知識,從而獲得新的體會或新的知識。孔子提出的增加新知識的重要途徑和方法。
不受貴賤貧富條件的限制,人人都可施教。孔子的教育主張。
學習成績優秀就去做官。孔子關于教育目的的主張。語出《論語·子張》:“子夏曰:‘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意為做官優秀的要去學習,學習優秀的便去做官。
儒家教育思想中關于驗證、增益知識和學習目的的學說。其意義可分為兩個方面或層次:一是篤行,其含義是重知識之實驗應用以達真知;一是力行,其含義是重在將已知的道理應用于實際,而非徒托于空言。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自身的教與學相輔相成,互相促進;亦指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互相促進,共同提高。儒家有關教學原則的重要思想。語出《禮記》中的《學記》篇。
儒家教育思想中關于師生關系的重要德目。儒家認為,尊師所以重道,既是知識德行的根本,也是修身的基礎。
儒家關于教師為師之道和弟子求師之道的理論。中國教育思想史的重要論題。自春秋末年的孔子開始,儒家學派的許多學者都收徒講學,并在教育實踐中提出一系列對教師為師執教之道和弟子從師求學之道的看法,逐漸形成...
儒家關于學校的產生、特點及其社會作用的論述。學校是人類社會和教育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根據歷史記載,在中國原始社會氏族公社末期,已經出現學校的萌芽。
曉喻和勸導人們明確并嚴格恪守人與人之間的宗法等級關系及其行為準則的學說。儒家的道德理論和教育思想之一。
通過學習和道德修養的功夫,克服由于人的氣質之性所造成的道德品質方面的缺陷或不足,使之變化回歸到合乎道德的、善的天地之性的學說。它由北宋哲學家張載創立,以后為程顥、程頤和朱熹所繼承、發展,成為宋明理...
把學習看做成才的關鍵條件,或認為人才的成長要依賴后天學習和努力的觀點。儒家關于學習與成才關系的見解。“學以成才”思想是對歷史上儒家關于學習與成才關系的認識的總結和概括。
針對教育對象的不同特點和實際情況進行教育和教學的學說。儒家的重要教育教學原則之一。在中國古代教育史上,孔子是第一個運用“因材施教”原則而獲得巨大成功的教育家。
對教育對象不予族類、地區、貴賤、年齡等限制的觀點。孔子創辦私學的基本方針。它從根本上規定了孔子辦私學的教育對象的范圍和性質,是孔子教育實踐和教育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
儒家有關教育的觀點、見解和主張。主要包括有關教育的作用和目的、教學和學習、德育和修養,教師和師生關系等方面的論述。儒家教育思想是以孔子教育思想為源頭,并在繼承和發展的過程中逐步豐富、完善起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