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傳統的懷疑。清代崔述治史考史的基本思想。
以疑古思想為出發點,運用考證方法,發現新事實,推倒偽史書。清代崔述在此項工作中取得巨大成就,堪稱一代大師。
時勢造英雄。圣人的作為是時代決定的。清代章學誠歷史觀的基本思想。語出《文史通義》。
《易》象在揭示事物變化的規律,使人趨吉避兇、決定行止方面的作用,與《詩》在治心、正身方面的勸喻行善的功能相糅共濟,語出章學誠著《文史通義》內篇一《易教》下。
“史學所以經世”的簡稱。強調史學必須“經世致用”,反對宋學的“空談性天,離事言理”和漢學的“疲精勞神于經傳子史”的考索補訂。這是浙東學術的特色之一。章學誠將這一思想特色發展到一個新的高峰。
六部典籍非“圣人立言以垂教”之“經”,而都是史學著作。六經,指《詩》《書》《禮》《樂》《周易》《春秋》。清代章學誠史學理論的重要思想之一。
明代王守仁論儒家的經書與史書關系的命題。語出《傳習錄》上:“以事言謂之史,以道言謂之經。事即道,道即事。《春秋》亦經,五經亦史。《易》是包犧氏之史,《書》是堯舜以下史,《禮》《樂》是三代史。其事同...
史學家應該具備史才、史學、史識三種能力。唐代劉知幾的史學觀點。
唐代劉知幾的史學觀點。《史通》中有《疑古》《惑經》兩篇,多譏往哲,喜述前非,對古代史實和儒家經典提出質疑,表現出一種懷疑和批判精神。
根據事實不加隱諱地撰寫歷史。唐代劉知幾在《史通》中提出的史學觀點。《史通》專設《直筆》篇,闡發實錄直書意旨。實錄直書的理論基礎是儒家所倡導的正直人品。
東漢王充對歷史的看法,他不贊同儒家美化上古三代,而認為古今都有治世,歷史的發展總是后代勝過前代。
對古代思想文化既要有所繼承,又要有所變革。西漢末揚雄提出的命題。
西漢董仲舒關于歷史發展的理論。三統,夏商周三代正朔的合稱。董仲舒提出三統三正理論,是要“為漢制法”,為建立一套新的政教制度的合理性做論證。同時,也是為勸導君主改制修德、順天應人而努力。
三代的教化風尚是循環運作的。《白虎通義》社會歷史觀命題之一。三教,指忠、敬、文。
上古帝王名號。《白虎通義》從社會進化的角度對遠古社會的一種描述。
《易傳》稱商湯推翻夏桀建立商朝(約公元前16世紀)、周武推翻商紂建立周朝(約公元前11世紀)為歷史上的兩次革命。湯、武是備受儒家推崇的歷史人物。
關于歷史發展呈治亂興衰循環交替的學說。儒家史學思想之一。
認為三綱五常為萬世不易之則的學說。儒家史學思想之一。此處的“道”指封建社會的道理和原則,其內容主要是指封建的綱常道德。
主張對典籍所載歷史事件抱懷疑態度的理論學說。儒家史學思想的組成部分。
把現實的事物說成是古已有之,或假借古人名義宣揚自己的思想、推行自己的主張的理論學說。儒家史學思想的組成部分。
主張根據現實情況對古代留傳下來的典章制度進行變革的理論學說。儒家史學思想的組成部分。
主張對古代的典章制度及思想文化采取基本尊信態度的理論學說。儒家史學思想的組成部分。
儒家關于因循與革新的學說。亦稱沿革說。主要用于政治制度及文化制度等方面。
中國傳統儒學關于自然運動、社會變化、文化發展、質能變易關系及其規律,以及人生道德修養方式及其境界的綜合性理論學說。
儒家哲學中關于天、地、人或天道、地道、人道的學說。“三才”又稱“三材”。
儒家關于歷史發展變化以及人事應順應這種發展變化而變通的理論學說。
歷代儒家關于歷史本身及其史學研究的理論。前者謂之史觀,即儒家的歷史哲學;后者謂之史論,即儒家的史學研究的方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