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維關于文藝的本質特征的很有影響的理論。綜合王國維著作中論及意境的說法來看,他所說的“意境”,指由“情”與“景”的真實感人的交融統一而構成的文藝的美,是“文章之妙”的根本所在(《宋元戲曲考》五、...
王國維關于真與美的關系的理論。他的這種理論首先是與他對文學的看法相關的。
清代姚鼐關于文與源的命題。語出《復魯絜非書》:“文者,天地之精英,而陰陽剛柔之發也。”
文章的思想內容和藝術表現法則。清代方苞用以概括中國古代各體文章的基本要素與寫作規律。方苞關于“義法”的理論是對兩千年來以敘事、議論為主的各種“成體之文”的創作經驗及寫作規律的總結。
對立面雙方的美和丑是相對的,而且可以互相轉化。清代葉燮提出的關于美與丑的辯證關系的命題。《原詩》云:“陳熟、生新,二者于義為對待。對待之義,自太極生兩儀以后,無事無物不然。……大約對待之兩端,各有...
詩歌的發展是前后連續,永不停息的。清代葉燮提出的關于詩歌發展的命題。語出《原詩》:“詩有源必有流,有本必達末;又有因流而溯源,循末以返本。其學無窮,其理日出。乃知詩之為道,未有一日不相續相禪而或息...
作詩者應才智、膽量、知識和力量兼備。清代葉燮提出的關于詩歌創作的命題。出自《原詩》:“大約才、膽、識、力,四者交相為濟。茍一有所歉,則不可登作者之壇。”
詩是客觀事物之理、事、情的反映。清代葉燮提出的關于詩歌創作的命題。
人觸景而生情;當人帶有不同的心情觀物,物也就帶有不同的感情色彩。明末清初王夫之提出的關于詩歌創作中的情景關系的命題。
詩的本旨是發乎情,節于理。明末清初王夫之提出的關于詩的命題。語出《明詩評選》卷五:“詩以道性情,道性之情也。性中盡有天德、王道、事功、節義、禮樂、文章,卻分派與《易》《禮》《春秋》去,彼不能代詩以...
文章的表達形式和實質內容互相統一,密不可分。明末清初王夫之提出的關于文質關系的命題。
清初顧炎武提出的一個文藝社會學的命題,基本含義是要求文學關心現實,為改造社會發揮積極的作用。這是對杜甫、白居易的優良文學傳統的繼承和發展。這不僅在當時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也比一般的載道說、教化說更...
明末清初黃宗羲提出的關于文藝的本原和本質的命題。黃宗羲“文章為天地之元氣”的命題是在呼喚一種掀天揭地的悲劇之文,提倡一種憤積決裂的沖突的美。這是他的浪漫主義文藝傾向的集中表現,也是中國封建社會末期...
明末清初黃宗羲提出的關于詩中之情的命題。語出其《馬雪航詩序》:“詩以道性情,夫人而能言之。然自古以來,詩之美者多矣,而知性者何其少也。蓋有一時之性情,有萬古之性情。夫吳歈越唱,怨女逐臣,觸景感物,...
明代焦竑提出的關于文學創作的命題。語出《與友人論文》:“而脫棄陳骸,自標靈采,實者虛之,死者活之,臭腐者神奇之,如光弼入子儀之軍,而旗鼓壁壘皆為色變,斯不謂善法古者哉?”這一命題就是提倡入乎前人而...
“化工”即天工、造化之工,即自然之美。“畫工”即人工,即有意加工的矯強造作之美。明代李贄為提倡自然之美而提出的兩個概念,語出《雜說》。
文藝是性情的自然抒發。明代李贄提出的文藝命題。其《讀律膚說》云:“蓋聲色之來,發于情性,由乎自然,是可以牽合矯強而致乎?故自然發于情性,則自然止乎禮義,非情性之外復有禮義可止也。惟矯強乃失之,故以...
明代王守仁關于音樂的命題。見其《傳習錄》下。他從以心為本的哲學思想出發論樂,把樂之本也歸于人心。
詩歌的真實韻味發源于情感的飽滿及其自然流露。南宋朱熹關于詩歌創作的美學命題。語出《清邃閣論詩》中。
好的文章都是從道理中自發派生出來的。南宋朱熹關于文道關系的文學理論命題。語出《朱子語類》卷一百三十九:“這文皆是以道中流出,豈有文反能貫道之理?文是文,道是道,文只如吃時下飯耳。若以文貫道,卻是把...
北宋蘇軾提出的詩歌與繪畫相通的命題。是儒家文藝理論和美學理論之一。
北宋蘇軾提出的關于書法藝術的命題。儒家美學理論和文藝理論之一。
北宋蘇軾提出的有關藝術創作的命題,是儒家美學理論和文藝理論之一。
北宋蘇軾提出的關于對待外在事物的態度的命題。這實際上是一種審美態度。
北宋程頤提出的關于文道關系的命題。
理學家有關審美境界的命題。
音樂有教化功能;曲調宜平和,歌辭內容應揚善。北宋周敦頤提出的樂論命題。
北宋歐陽修提出的關于詩歌創作的命題。歐陽修十分注重作家的生活經歷與其文藝創作的關系,故繼承和發展了司馬遷的“發憤著書”和韓愈的不平則鳴、“窮苦之言易好”的思想,更突出地論述了文藝家的不幸遭遇與其創...
北宋歐陽修提出的畫論命題。見其詠畫詩《盤車圖》。
文章是用來闡發思想和道理的。南北朝劉勰《文心雕龍·原道》中已有“圣因文而明道”之語。此后含文以明道之意的言論甚多,至韓愈提出“修其辭以明其道”(《爭臣論》)。而直接提出“文以明道”這個命題的是柳宗元。
以委婉含蓄的方式反映社會問題,批評上政。儒家關于文藝的社會政治功能的概念。
唐代韓愈關于文學創作的命題。他在《送孟東野序》中,開宗明義提出“大凡物不得其平則鳴”的論斷,指出自然萬物都是由于受到外物的撓蕩激梗才發出聲響;人類的言論也是如此,心中有抑制不住的感情,才發出呼喊歌...
唐代韓愈關于文學創作原則的命題。韓愈繼承儒家的傳統觀點,認為道是文章的內容,辭是文章的形式;辭與道相輔相成,而以道為主。
唐代韓愈對立德與立言關系的命題。他認為“古之立言者”,要“無望其速成,無誘于勢利”,只有“養其根而竢其實”,根茂才“其實遂”,也惟有“仁義之人,其言靄如也”。
圣人的文章內容與形式是統一的。唐代柳冕提出的統一文道的命題。語出其《答徐州張尚書論文武書》:“圣人之道猶圣人之文也。學其道不知其文,君子恥之;學其文不知其教,君子亦恥之。”這是柳冕古文理論的綱領。
新樂府運動是發生于唐代中葉的一次詩風改革運動,是儒家文藝思想同唐代中葉的社會需要及詩歌發展相結合的產物。宗旨在于提倡以漢樂府為榜樣,創作反映現實、即事名篇的新樂府詩,以諷諭上政,達到正得失、美教化...
南朝梁鐘嶸提出的詩歌發生論。物感說濫觴于《樂記》:“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樂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物也。”認為音樂的發生是由于人心之“感于物而動”,從而產生情,...
南朝梁鐘嶸提出的詩歌創作論。三義指興、比、賦。
南朝梁鐘嶸提出的詩歌審美論。味,作為名詞用,是指詩歌本身的審美價值,使人在欣賞作品時得到特定的審美感受;作為動詞用,是指以詩歌為對象的審美活動。
南朝齊梁之際劉勰獨創的文學概念,指文學創作的兩種表現手法或修辭方法。
南朝齊梁之際劉勰獨創的文學范疇,見于《文心雕龍·情采》。情,概指內容,著重于情感;采,概指形式,著重于文采。情采要求情和采的統一,即所謂“銜華佩實”“華實相勝”,這是劉勰的基本思想。情采說繼承了儒...
中國古代文藝理論的基本范疇,實質是對文藝作品的美學要求。“風骨”一詞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已是習用語。其先用于品評人物。劉勰之后,風骨成為沿用不衰的文學概念。
概指藝術思維,特別是指藝術想象。劉勰的《文心雕龍》列《神思》專篇,神思遂成為文論的專用范疇。
關于語言和思想的關系的論辯。“言”,指語言,有時與文字相區別,有時可兼指口頭言辭與文字著述;“意”,指與“言”對應的思想觀念或義理宗旨。
言為心聲,書為心畫,指言辭(言)和文辭(書)都是人的思想感情(心)的表現。
溫順、柔和、忠厚。儒家的傳統詩教。始見于《禮記·經解》:“孔子曰:入其國,其教可知也。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詩之失愚……溫柔敦厚而不愚,則深于詩者也。”此外,在《淮南子·泰族訓》中辨析六...
治世之音與亂世或衰世之音。儒家傳統詩學概念。
贊美與譏刺。儒家傳統詩學概念。始見于《詩大序》對“六義”的解說:釋頌為“美盛德之形容”,釋風為“上以風化下,下以風刺上”。
《詩經》中風、小雅、大雅、頌的首篇。儒家傳統詩論中的概念。
《詩經》有風、雅、頌、賦、比、興六義。其說始見于《毛詩序》:“故詩有六義焉:一曰風,二曰賦,三曰比,四曰興,五曰雅,六曰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