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龔自珍早期提出的對社會財產按封建等級分配的社會經濟學說。見于《定庵文集·平均篇》。
清代龔自珍用尊“天命”、尊“君命”以說明天人關系和君民關系的理論。分別見于《定庵續集·尊命》和《定庵文集補編·尊命二》。
每一朝代王者之為治即是每一朝代學者相與“講究”之學問。清代龔自珍論治與學相互關系的命題。語見《定庵文集·乙丙之際箸議第六》(朱之榛刻本題作《治學》)。
清代洪亮吉提出的人口理論。洪通過提出人口發展與生產的矛盾,引導人們把視線從社會危機的諸多表面看法,轉入人口與生產、土地本身,啟發人們從土地與人口的矛盾中尋找解決問題的出路,而從事于改變生產與土地的...
為學的目的,應能治理國家,使人民得以生活。清初李塨的政治教育思想。他認為宋儒空談心性,于國于民皆有害而無益。
自秦以來,歷朝歷代之封建君王,皆為竊賊。清初唐甄批判封建專制君主的命題。語出《潛書·室語》篇:“自秦以來,凡為帝王者皆賊也。”
要嚴格劃清華夏族(主要指漢族)與周邊少數民族的界限,既要堅決反對少數民族入侵中原,又不要主動對他們出擊,要彼此不相侵犯,各安其處。明末清初王夫之關于如何處理華夏民族與少數民族關系的命題。出自《讀通...
有錢的大商人是掌握國家經濟命脈,關系國計民生的社會力量。明末清初王夫之關于商人社會作用的命題。出自《黃書·大正》:“大賈富民者,國之司命也。”
土地自開辟以來就是人民安身立命的基礎,它不是帝王的私產,必須讓有勞動能力的人所有和耕種。明末清初王夫之關于土地問題的命題。出自《噩夢》:“天下受治于王者,故王者臣天下之人而效職焉。若土,則非王者之...
清代重要政治思想主張。為清初顧炎武所提,后經近代學者梁啟超歸納而成。
工和商都是推動生產的根本力量。明末清初學者黃宗羲的發展商品經濟的主張。語見《明夷待訪錄》。
有合理的法律制度,才能有能夠治理國家的人。明末清初學者黃宗羲提出的帶有民主色彩和法治色彩的政治主張。語見《明夷待訪錄》。
人民是天下的主人,君主是為天下所有的人服務的。黃宗羲提出的理想社會政治原則。語出《明夷待訪錄》。
理學,特別是程朱理學,作為統治集團的官方哲學,與科舉制度有著密切的關系。
南宋朱熹關于賑災濟貧的改革主張及其政治舉措。
北宋程頤提出的關于義利觀的命題。義,指道義;利,指利益、功利。
實行井田制度是解決貧富不均的辦法和原則。北宋張載提出的政治經濟主張。
宋代科舉制度中以通曉儒家經義為取舍標準的取士方式。通經取士是宋代儒學復興運動在科舉制度人才選拔上的表現。
政權力量強大的君主相信和依靠人。唐代柳宗元提出的關于治國的無神論命題。出自《非國語上·神降于莘》:“力足者取乎人,力不足者取乎神。所謂足,足乎道之謂也,堯舜是矣。”
中國古代以考試為主的選士制度及其科目之一。進士科重文辭,明經科重經術。其中進士科的人材較多,更受重視。科舉制一直延續到清代,但明經一科在北宋被廢止。
限制商賈,對農業實行寬松的政策。西晉傅玄提出的經濟政策。
為宋明理學家所重視的古文經學概念。語出《古文尚書·大禹謨》。六府即水、火、金、木、土、穀,三事即“正德”“利用”“厚生”。
限制私人占有土地的畝數。西漢董仲舒為調均貧富而提出的經濟政策。語出《漢書·食貨志》。
西漢董仲舒的經濟觀。調均貧富是儒家思想傳統。孔子認為社會分配“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論語·季氏》)。董仲舒繼承了孔子在財富問題上的均貧思想。
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西漢董仲舒政治思想體系中的重要范疇,封建社會的基本道德準則。綱,魚網上的總繩,引申為起決定作用的部分。
改正、替換和變化、改變。西漢董仲舒的重要政治觀點。董仲舒的更化思想,反映了他對當時社會現實的清醒認識,有助于減輕人民的負擔,增強漢王朝的國力,具有合理性和進步性。
西漢董仲舒政治思想的基本命題。德,德教;刑,刑罰。在董仲舒以陰陽五行為理論骨架的天人感應思想體系中,陰陽互相聯系、互相制約,各有屬性,陽主陰次,陽貴陰賤。
《春秋》關于自然災害和自然界變常現象的記述和評論。
尊奉王室,拒斥外族。春秋時期諸侯爭霸揭橥的政治號召。
東漢何休倡導的存續,即繼承和發揚夏、商、周三代的道統的學說。何休是通過為《春秋公羊傳》作注解提出這一主張的。
東漢何休倡導的關于社會的治亂遞嬗的學說。何休是通過為《春秋公羊傳》作注解提出自己的主張的。
春秋公羊學闡釋、發揮孔子微言大義的體例和旨趣的概稱。
《禮記·禮運》中儒家學者借孔子之口對五帝之世和三代社會的描述,以此表達儒家的社會理想和政治主張。大同小康學說具有明顯的空想性質和復古主義傾向,在中國文化史上曾發生過相當重要的影響。
音樂的創作與社會政治相關聯。《樂記》關于樂與社會政治的關系的論述。
治理國家有九條常規。《中庸》中政治性用語。
處于平安狀態時要想到有可能出現危難而要及早預防,這樣才能長治久安。語出《左傳》襄公十一年,晉魏絳:“《書》曰:‘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
治理亂世,使之恢復正常的社會秩序,按照正常軌道運行。漢代今文經學家提出的命題。語出《春秋公羊傳·哀公十四年》:“撥亂世,反諸正,莫近于《春秋》。”
重視、推崇統一的事業和局面。《春秋公羊傳》提出的重要政治思想。
取法于后王。荀子提出的為政的重要原則。
水可以浮載舟船,也可以傾覆舟船。荀子用來說明君民關系的形象的比喻。語出《王制》:“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
君主必須實行富民政策。語出《王制》:“故王者富民,霸者富士,僅存之國富大夫,亡國富筐篋。”
裕民生產合理支出。荀子的重要經濟思想。語出《天論》:“強本而節用,則天不能貧。”
有能夠治理好國家的人,沒有能夠使國家得到治理的法。荀子強調賢人對治國的重要性時提出的命題。語出《荀子·君道》篇首:“有亂君,無亂國;有治人,無治法。羿之法非亡也,而羿不世中;禹之法猶存,而夏不世主...
效法古代圣王的思想理論或遵循古代圣王的社會制度。孟子政治思想的命題。孟子主張仁政與“王道”,其心目中的理想楷模就是古代圣王,包括堯、舜、禹、湯、周文王等。
孟子用語。“王道”就是以行仁政而“王天下”之道。在孟子心目中,古代圣王,特別是堯、舜、禹“三王”是行仁政的楷模,所以“王道”也就是“先王”之道或“三王”之道。“霸道”就是春秋時代的“五霸”所行之道。
孟子政治思想的一個重要命題。《孟子·離婁上》云:“桀紂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
從西周開始的領主封建制中為便于實行力役剝削而形成的一種土地制度。孟子將其理想化為一種“制民之產”的經濟主張,作為行仁政的具體措施。
以憐恤同情愛護他人的心情處理國事民生。孟子所首倡的一種政治思想。孔子主張為政以德的“德治”思想,到了孟子時代,就發展為仁政思想。孟子以“心”釋“仁”,把“仁”的原則運用到政治領域,就形成了所謂的“...
孟子政治思想的一個論點。《孟子·盡心下》云:“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是故得乎丘民而為天子,得乎天子為諸侯,得乎諸侯為大夫。”這是從統治階級長遠根本利益角度出發對“君”與“民”價值地位輕重所做出...
天賦予人的道德品格與人在社會上的官職祿位。孟子用以標示“德”與“位”關系的兩個相對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