寬以待人之情。清代龔自珍論情欲關系的哲學概念。語見《定庵續集·宥情》。
天地以至語言、文字、倫紀為“駢化而群生”之“眾人”所創造。清代龔自珍關于宇宙生成論和國家起源論的命題。語見《定庵續集·壬癸之際胎觀第一》(自刻本題作《壬癸之際心書第一》)。
不同的學術觀點相反相成。清代焦循的方法論命題,源于《論語》中孔子的兩個命題:“攻乎異端,斯害也已”和“有鄙夫問于我,空空如也,我扣其兩端而竭焉”。
事物發展的客觀進程是其規律賴以存在的基礎。清代章學誠的哲學觀點,語出《原道》篇。
天理存在于人欲之中。清代戴震批判程朱理學關于“理欲之辨”的思想。
人的智慧和才能來源于學習和消化知識。清代戴震關于哲學認識論的命題。
人的感知明察可以達到理性的正確認識。清代戴震關于哲學認識論的命題。
生理感官與思維活動相統一,自然欲求與理性認識相統一。清代戴震關于認識論與人性論的命題。
事物的規律性存在于事物之中。清代戴震為反對宋儒“以理‘如有物焉,得于天而具于心’”而提出的情理觀。
規律存在于事物之中。顏李學派的哲學命題。發端于顏元,給予詳論者為李塨。它是針對程朱理學“理在氣(事)先”“理在事上”的觀念論而提出。
只有親身體驗才能致知。清初顏元對《大學》中“格物致知”命題的解釋。認為“格物致知”的“格”,應是“手格猛獸”之“格”;“物”就是具體事物。
舍棄人之“質”和運動于人之質中的氣,則無從談人之性。清初顏元關于人性論的命題。語出《存性編》卷一《性理評》:“非氣質無以為性,非氣質無以見性!
心、性等主觀精神,主要通過事功、治功表現出來;反過來說,心、性的修養與完善,主要為了建立事功、治功。而建立事功、治功,必須于國、于民、于天地萬物有利。清初唐甄提出的關于心性學說的命題。
理與勢是事物的規律及其發展趨勢,是互相依賴、相輔相成的。明末清初王夫之關于理勢辯證關系的命題。出自《讀四書大全說·孟子·離婁上篇》:“孟子于此,看得‘勢’字精微,‘理’字廣大,合而名之日‘天’。進...
理與勢不是兩個截然分開、互不聯系的東西,實際上理是通過事物發展的必然趨勢反映出來的。明末清初王夫之關于理勢關系的命題。出自《讀四書大全說·孟子·離婁上篇》:“其始之有理,即于氣上見理;迨已得理,則...
天理和人欲不是對立的,而是統一的,“天理”即寓于人欲之中,人的欲望即包含有“天理”。明末清初王夫之關于理欲關系的命題。出自《讀四書大全說·論語·里仁篇》:“圣人有欲,其欲即天之理。天無欲,其理即人...
人性不是先天的、固定不變的,而是受后天的習行影響,是不斷發展變化的。明末清初王夫之關于人性的命題。出自《尚書引義·太甲二》:“天日命于人,而人日受命于天。故曰性者生也,日生而日成之也!
在知行這一對范疇中,行比知具有更加根本的意義,人們的知識、經驗要靠行才能得到,認識的目的也是為了指導行,且認識是否正確也要通過行才能檢驗。明末清初王夫之關于知行關系的命題。出自《尚書引義·說命中二...
知和行是兩個內涵和功用不同的范疇,但二者又是相互依賴不可分裂的,它們只有互相依賴才可以充分發揮各自的作用。明末清初王夫之關于知行關系的命題。出自《禮記章句·中庸衍》:“知行相資以為用,唯其各有致功...
客觀事物是不依賴于人的意志而存在的,人的主觀認識必須依賴于客觀事物,并反映客觀事物。明末清初王夫之關于主觀與客觀關系的命題。出自《尚書引義·召誥無逸》:“境之俟用者曰‘所’,用之加乎境而有功者曰‘...
事物的發展是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所謂質變,就是舊事物的消亡,新事物的產生。宇宙就是通過這種新舊事物的不斷更替而發展、繁盛的。明末清初王夫之關于事物發展過程中質變思想的命題。出自《周易外傳·無妄...
事物不是凝固不變的,而是不斷日新變化和發展的。明末清初王夫之關于發展學說的命題。出自《思問錄·外篇》:“天地之德不易,而天地之化日新。”
矛盾著的雙方,除了互相對立的一面外,還有互相聯系的一面,人們不能只看到對立面雙方的對抗和斗爭,而看不到雙方的和諧與協調,其實和順有極大作用。明末清初王夫之關于矛盾學說的命題。出自《周易外傳·說卦傳...
構成萬事萬物的氣永恒存在,不生不滅,無始亦無終,而只有運動和變化。明末清初王夫之關于物質存在永恒性的命題,出自《張子正蒙注·太和篇》:“器有成毀,而不可象者寓于器以起用,未嘗成,亦不可毀,器敝而道...
物質世界具有自己運動的能力,運動是絕對的,靜止是相對的。明末清初王夫之關于動靜學說的命題。出自《周易外傳·系辭下傳》第五章:“太虛者,本動者也。動以入動,不息不滯!
明末清初王夫之的哲學命題。出自《尚書引義》卷三《說命上》:“夫誠者實有者也,前有所始,后有所終也。實有者,天下之公有也,有目所共見,有耳所共聞也!
氣和理、物質與規律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它們沒有先后之分,氣是理賴以存在的物質基礎。明末清初王夫之關于理氣學說的命題。出自《讀四書大全說·孟子·告子上篇》:“天人之蘊,一氣而已。從乎氣之善而謂之理,氣...
宇宙的本原是元氣,氣充滿宇宙之間,此外沒有其他的東西;氣具有自身運動的能力和規律,陰陽二氣運動變化的結果,便產生了萬事萬物。明末清初王夫之關于本體學說的命題。出自《張子正蒙注·參兩篇》:“天無體,...
任何規律都是一定事物所具有的,離開了具體事物不可能有任何抽象存在的規律;事物是千差萬別的,規律也是多種多樣的;事物是發展變化的,規律也必然相應地發生變化。明末清初王夫之關于道器學說的命題!捌鳌敝...
規律是包含在事物和現象之中的,不可離開事物和現象去探求規律;道理是包含在卦象等語言之中的,不可離開言語去尋找道理。明末清初王夫之關于道器學說和言意學說的命題!跋蟆敝肝锵蠛拓韵,“道”指物象中所包...
清初學者、思想家。原名絳,字忠清,明亡,改名炎武,字寧人,自署蔣山傭,學者以其所居尊為亭林先生。江蘇昆山人。顧炎武一生,以嚴謹精勤的學風和樸實的經驗歸納方法,廣泛涉足于經學、史學、方志地理、音韻文...
明清之際方以智的用語。他認為天地萬物莫不有“二端”,萬物的變化發展即由“二端”的“相反相因”。
事物對立雙方的交感、變化和變化的動力。明清之際方以智概括事物矛盾運動一般規律的用語。
明清之際方以智的用語。質指實物,測為考察,概指自然科學;幾指微妙的變化,通幾指研究事物的微妙變化,概指哲學。
認識事物之后需用此種認識去實際改造事物。明清之際學者方以智提出的命題。認為人的認識,不能只是簡單地、直觀地反映事物,而應該是能動地、創造性地理解和改造事物。人取得了認識(知至)還不夠,還要用這種認...
根據實際事物來探索和認識隱藏于事物之中的規律。明清之際學者方以智用語。“費”指實際事物,“隱”指隱藏在事物之后的理(規律)。方以智認為對事物的認識,要從認識事物的現象出發,從而探索事物之中的理,并...
明清之際方以智在《物理小識》中,提出的關于空間、時間的概念。所謂“宙”即古往今來的時間,“宇”指上下四方及中央的空間!爸孑営谟睢奔粗笗r間在空間中旋轉流動。
心不能脫離物質而獨立存在,它根據客觀事物來了解其規律性。明清之際學者方以智提出的命題。
心自身沒有本體,要靠修養學習來體認本體。明末清初學者黃宗羲關于本體與功夫關系的命題。語出《明儒學案序》。
氣和心是統一的,有氣就有心。明末清初學者黃宗羲關于心氣關系的命題。語出《明儒學案·河東學案·薛思庵學案》。
太極就是理和氣的統一。明末清初學者黃宗羲關于宇宙本體論的命題。
氣是人心、人性的基礎和本源。明末劉宗周的心性學說的命題,見于《語錄》。他釋人心為氣,以此為基礎進而形成以形氣為本的人性論。
體認本體與道德修養不相分離,知與行不相分離。明代顧憲成提出的強調、重視實踐的命題。出自《證性編·罪言上》,針對王學末流宣揚王學的“無善無惡是心之體”說和只言本體、不說功夫、排斥實踐的空疏學風。
明代李贄提出的人道關系命題。出自《藏書·德業儒臣前論》:“道之在人,猶水之在地也。人之求道,猶之掘地而求水也。然則水無不在地,人無不載道也審矣!
明代李贄關于認識論和道德論的命題。出自《藏書·世紀列傳總目前論》:“人之是非,初無定質;人之是非人也,亦無定論!
良知與致知、本體與功夫是統一的。明代王畿提出的哲學命題。
以正心的先天之學來決定或取代誠意、致知、格物等后天之學。明代王畿提出的哲學命題。
人的各種欲望和要求來源于意念和動機。明代王畿提出的哲學命題。
良知是心的精神與靈性,主宰人的一切思想和行為。明代王畿提出的哲學命題。
意、知、物統一于心而無善無惡。明代王畿在《天泉證道記》等文中提出和論述了這一哲學命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