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元之際詩人、詩論家。字裕之,號遺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市)人。主要著作有詩文集《遺山先生詩集》、志怪筆記《續夷堅志》等。
南宋理學家。字華父。因講學于白鶴山下,學者稱鶴山先生。邛州蒲江(今四川蒲江)人。魏了翁與朱熹及門弟子輔廣、李燔為知友,和真德秀同年進士,又是好友。但真德秀“尊天”,魏了翁“貴心”,學術觀點有所不同...
南宋理學家。字景元,后改希元。學者稱西山先生。建寧浦城(今福建浦城)人。真德秀早年從游朱熹弟子詹體仁,自謂于朱學“嘗私淑而有得”。其學恪守朱熹,祖述朱熹“窮理持敬”的學術思想,但有所發展。其主要著...
南宋理學家。字仲默,建陽(今屬福建)人,因隱居九峰,學者稱九峰先生。一生未應舉,潛心理學,精心研究《尚書》達數十年。沈乃南宋名學者蔡元定之子,曾師事朱熹。由于家學和師教的熏陶,理學修養甚厚。著作有...
南宋理學家。字端操,建陽(今福建建陽)人,生卒年不詳。著作有《性理群書》《中庸解》《智仁堂稿》等。
南宋理學家、史學家。字微之,理學家李舜臣長子,隆州井研(今四川井研)人。李心傳倡明道學并未從宋代道學的具體內容和特殊意義著眼,而是從圣人之道、儒家之道的一般意義上立論。他認為道學即是儒道、圣道,學...
南宋理學家。字安卿,福建漳州龍溪北溪人,學者稱北溪先生。他發揮了朱熹的心性說,認為“心有體有用”,其體具眾理,寂然不動;其用應萬事,感而遂通。陳淳一生嚴守師門,衛護朱學,排斥陸學,在朱熹門徒中學術...
南宋理學家。字直卿,號勉齋。福州閩縣(今福建福州市)人。黃榦是朱學正宗的重要傳人,與李燔并稱“黃、李”。著有《經解》《勉齋文集》《圣賢道統傳授總敘說》等。
南宋唯物主義思想家。字正則。溫州永嘉(今浙江溫州市)人。著有《水心文集》29卷、《水心先生別集》16卷、《習學記言序目》 50卷等。
南宋思想家,永康學派的代表人物。字同甫,婺州永康(今浙江金華)人。人稱龍川先生。陳亮以“推倒一世之智勇,開拓萬古之心胸”自許,特立獨行,言論豪放,使入耳目一新。當時從學之士甚眾,競相鼓吹其學,逐漸...
南宋理學家,心學主要代表人物。字敬仲,慈溪(今浙江寧波西北)人,因筑室德潤湖(慈湖),世稱慈湖先生。
南宋哲學家,理學之心學學派的創始人。字子靜,號存齋。江西撫州金溪(今江西臨川縣)人。著作后人編為《象山先生全集》36卷。
南宋理學家。字君舉,人稱止齋先生。溫州瑞安(今浙江瑞安)人。代表作《止齋文集》51卷,附錄一卷,收入《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
南宋思想家,婺學創建者。婺州(今浙江金華)人,字伯恭,學者稱東萊先生。與朱熹、張栻齊名,時稱“東南三賢”。學風以廣博集益為特征,人稱“中原文獻之學”,思想以儒為本而兼通諸家。
南宋理學家。字季通,因登西山絕頂忍饑讀書,學者稱西山先生,建陽(今屬福建)人。一生未官,從學朱熹數十年,為朱熹門人的領袖,“四方來學者,熹必俾先從元定質正焉”(《宋史·蔡元定傳》)。著作有《皇極經...
南宋理學家。字士龍,號艮齋,學者稱艮齋先生,溫州永嘉縣(今屬浙江溫州市鹿城區)人。曾師事程頤弟子袁溉,“得其所傳,無不可措之用”(《宋元學案·艮齋學案》)。又博覽群書,于六經、諸史、天官、地理、兵...
南宋理學家。字敬夫,又字樂齋,號南軒,漢州綿竹(今四川廣漢縣)人,后遷于湖南衡陽。在學術上繼承胡安國、胡宏的湖湘之學而有所發展,曾主岳麓書院教事(1165),從學者眾,遂奠定了湖湘學派的規模。與朱熹、...
南宋理學家。字子壽,學者稱復齋先生,卒謚文達,撫州金溪(今江西金溪)人。與弟陸九淵相為師友,和而不同,一同講學鵝湖,時稱二陸。陸九齡對于心學體系的形成起了一定作用,在理學發展史上占有一定地位。
南宋哲學家、教育家、理學集大成者。字元晦,后改仲晦,號晦庵,60歲后號晦翁,晚號遁翁,別號考亭、紫陽,又號云谷老人、滄州病叟。祖籍徽州婺源(今屬江西婺源縣)松巖里,高宗建炎四年(1130)生于福建南劍(...
南宋詩人、思想家。字廷秀,自號誠齋野客。吉州吉水(今屬江西省)人。詩與陸游、范成大、尤袤齊名,學識廣博,通儒學,講品節。
南宋史學家。字景盧,號容齋。饒州鄱陽(今江西波陽)人,宋名士洪皓幼子。
南宋理學家。字仁仲,號五峰。胡安國之子。建寧崇安(今福建崇安)人。其理學思想有獨到之處,有明顯的非正統理學傾向。對于理學諸范疇,如性、道、理、心等均有詳細論述,尤重于言性,其門人認為“今先生是書,...
南宋史學家、思想家。字漁仲,興化軍莆田(分福建莆田)人。鄭樵博識多才,然有一明顯缺陷:博而寡要,后世學者常以此指責其著作之疏漏。其一生著述宏富,除《通志》一書以外,尚有《夾漈遺稿》《爾雅注》《詩辨...
南宋理學家。字愿中,南劍州劍浦(今福建南平)人。年輕時,曾師從隱者羅從彥。為程頤三傳弟子,朱熹曾游學其門。李侗一生不喜著述。后由弟子朱熹集其講學語錄而成《延平答問》。
南宋理學家。字子發,荊門軍(今湖北荊門)人。在象數學方面綜合前人成就,做了自己的闡發,還繪了許多易圖,其象數學方面的重要貢獻在于承上啟下的作用。其《易》學著作有《漢上易傳》《漢上易卦圖說》《叢說》等。
北宋理學家。字彥明,一字德充,號和靖。洛陽(今河南洛陽)人。程頤門生,因不屑進士考題,遂終身不復應試。著作有《論語孟子解》《和靖集》。
北宋經學家。字以道,一字伯以父,號景迂先生。澶州(今河南濮陽)人。一生著述甚豐,除經學19種外,尚有10余種,現僅《易玄星紀譜》《易規》《中庸傳》存于《景迂生集》中。
北宋理學家。字子文,洛陽(今河南洛陽)人。易學家邵雍之子。著作豐富,其中大部分是對其父學說思想的發揮。主要有《易學辯惑》《邵氏聞見錄》《觀物內外篇解》《皇極系述》《皇極經世序》《河南集》 。
北宋理學家。字中立,號龜山,南劍將樂(今福建將樂)人,程門四大弟子之一,學者稱龜山先生。
北宋理學家。字顯道,壽春上蔡(今河南上蔡)人,世人稱上蔡先生。元豐(1078~1085)年間進士,與游酢、楊時、呂大臨同為程門四大弟子,程頤得意門生,《宋元學案》中把其列為“上蔡學案”。
北宋思想家。字農師,號陶山,山陰(今浙江紹興)人。著有《爾雅新義》《禮象》《春秋后傳》《鶡冠子解》(見圖)、《陶山集》等書。其中《爾雅新義》中頗多作者新解,對當時流行的《爾雅》注疏本的錯誤亦有所訂正。
北宋理學家、金石學家。字與權,藍田(今陜西藍田)人,呂大防弟。初學于張載,后又師從程頤、程顥,為程門四大弟子之一。
北宋古文家,為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字子由,號潁濱遺老,又號灤城,謚文定。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與父蘇洵、兄蘇軾,合稱“三蘇”。
北宋文學家、藝術家、思想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與父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蘇軾的哲學思想接續蘇洵,大抵以儒家經世濟民、輔君治國為宗旨,出入百家、參酌取舍而不嚴守門戶,貴...
北宋理學家,洛學創始者之一。字正叔,河南洛陽人,學者稱伊川先生。與其兄程顥合稱二程。
北宋理學家。字伯淳,河南洛陽人,學者稱明道先生,與其弟程頤合稱二程。兄弟二人共同創立的洛學學派為宋明理學四大學派(濂學、洛學、關學、閩學)之一。
北宋科學家、學者。字存中,北宋錢塘(今浙江杭州市)人。沈括博學善文,于天文、方志、律歷、音樂、醫藥、卜算,無所不通,皆有所論。一生著述不止,《宋史·藝文志》記沈括著書22種155卷,另據諸家書目和他本人...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學家。字介甫,號半山老人,世稱臨川先生、荊公。江西臨川人。王安石所建立的荊公新學是北宋重要的儒家學派。王應麟說:“至《三經新義》行,視漢儒之學若土梗。”(《困學紀聞》)王安石...
北宋哲學家(圖1)。理學氣本論學派的代表人物,關學的創始人。字子厚。原籍大梁(今河南開封),生于長安(今陜西西安),后隨父張迪僑寓于鳳翔郿縣橫渠鎮(今陜西省眉縣橫渠)。因久居并講學橫渠,被尊稱為橫渠...
北宋史學家、思想家(圖1)。字君實,號迂叟,謚文正,世稱涑水先生。陜州夏縣(今屬山西)人。其思想是對儒學的光大,包含合理因素,但總體上呈保守趨勢。
北宋經學家。字原文,學者稱公是先生,臨江新喻(治所在今江西新余)人。劉敞治經,不守古訓,好以己意增減經傳字句,而往往改竄失真;解說經文出意新奇,而又往往臆斷穿鑿,然大旨尚不離儒家根柢;實開宋代改經...
北宋學者,古靈四先生之一。字述古。學者稱古靈先生。謚忠文。侯官(今屬福建)人。主張君王應為堯、舜之君,以仁義治天下,行王道而去霸道。重布經傳道。興地方學官,授徒講學,從學者過千人。著作有《易義》《...
北宋哲學家,濂學的主要代表,宋明理學的奠基人之一。字茂叔,原名敦實,因避宋英宗舊諱改。因在廬山麓立濂溪書堂,世稱濂溪先生。流傳下來的哲學著作主要有經朱熹整理訂正的《太極圖說》和《通書》,明清人收錄...
北宋易學家(圖1)。字堯夫,謚康節。其著作有《皇極經世》和詩集《伊川擊壤集》等。
北宋易學家。字先之,一作牧之,號長民,衢州西安(今屬浙江)人。劉牧以講河圖、洛書聞名于當時。提出河圖九,洛書十的學說,以漢易中的九宮圖為河圖,五行生成圖為洛書,并對這兩個圖式做了理論上的解說,企圖...
北宋古文家,與其子蘇軾、蘇轍并列唐宋古文八大家,世稱“三蘇”。字明允,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蘇洵個人更多地受到縱橫家的影響,注重機權,認為“君子有機以成其善,小人有機以成其惡。
北宋思想家、儒學功利派的先驅。字泰伯,宋建昌軍南城(今江西省南城縣)人。李覯的著作主要有《禮論》《易論》《刪定易圖序論》《周禮致太平論》《慶歷民言》等。這些著作反映了他改革社會的主張及政治、經濟、...
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領袖,文學家、政治家、史學家、金石考據家。經學方面,著有《毛詩本義》,開啟破傳、疑經、重事實的風氣,促使漢唐的注疏之學向直接體會經文、務明大義的宋學轉變。
北宋易學家。字挺之,青社(指青州,治所在今山東益都)人。因其講卦象的變化,李之才易學又被稱為象學,對邵雍和朱熹易學影響頗深。
北宋思想家、文學家、理學的先驅者。字守道,一字公操,兗州奉符(今山東泰安)人。與胡瑗、孫復并稱“宋初三先生。”石介在宋初與歐陽修一起提倡古文運動,在文學史上也占有一定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