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孟子》單章解釋史看,《盡心下·曾皙嗜羊棗章》有三個方面值得深究:一是名物考證,在“羊棗”的兩種解釋中,“牛奶柿”義勝“羊矢棗”;二是義理解釋,“不忍”二字不是無關緊要而是至關重要,“同獨”蘊含...
治理思想屬于政治哲學范疇。中國古代治理思想就其理論源頭來說,它原本是先秦儒、道、墨、法四家七子(老、孔、墨、孟、莊、荀、韓)思想的題中要義。誠如張舜徽先生所言:“春秋戰國之際,百家爭鳴,那樣多的學...
荀子的“后王”既非周之文王、武王,更非成王、康王等西周賢王。在《荀子》中,“后王”不宜作具體而統一的理藤“后”在時間上既然是“與先、前相對,表時間較晚”或“未來、將來”的意思,
從觀念發生史角度言,“敬”字在金文中已出現,殷商已有“敬”觀念,西周人更是以“敬”為核心價值取向,“一個敬字,實貫穿于周初人的一切生活之中”,“周人的哲學,可以用一個‘敬’字作代表”。
孟子的仁政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之一,千百年來的中國古代社會無不以其為參政、議政、行政的價值準則。因此,對孟子的思想進行當下的再認識,對復興中華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里仁”思想蘊含并顯現了孔子對仁的源初領會。但是由于受到對象式、知性化思維方式的影響,“里仁”思想在現今往往被誤解或忽略,因此就有重新揭示并澄明這一思想的必要。
“孔顏之樂”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內容之一,從孔子創立儒家之始就提出了“孔顏之樂”。到了宋代以后,二程受教于濂溪尋“孔顏樂處”,在此影響下,‘孔顏之樂”一時成了儒學討論的核心內容,其影響直至當代
從觀念發生史角度言,“敬”字在金文中已出現,殷商已有“敬”觀念,西周人更是以“敬”為核心價值取向,“一個敬字,實貫穿于周初人的一切生活之中”,“周人的哲學,可以用一個‘敬’字作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