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四新,湖北武漢人,武漢大學哲學學院教授、國學院教授,國學院副院長,博士生導師。大學本科就讀于廈門大學哲學系,研究生階段師從師從蕭萐父、唐明邦、李德永、蕭漢明、郭齊勇等先生。 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2014),珞珈特聘教授(2013),同時擔任武漢大學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簡帛研究中心成員;哲學系系主任兼中國哲學教研室主任, 社會兼職包括:湖北省周易學會會長、中國哲學史學會理事。
在《尊德義》篇中,孔子提出了“尊德明倫”的道德主義的政治和倫理主張。在《六德》篇中,孔子提出了六位說和三大法說,系統地總結和建構了中國古代的位分倫理學說。在《成之聞之》篇中,孔子提出了求己反本的修身哲學,并將天常與六位貫通起來,意義重大。在《性自命出》篇中... [詳細]
反思秦亡和時變之鑒,論證改朝換代的合法性,國家實行何種統治形式和建立何種秩序,國家意識形態的建構及圍繞此一問題的學派斗爭,它們是漢初乃至西漢哲學發展的基本動力。漢初哲學的思想斗爭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改朝換代的歷史合法性與德運之爭,新法家與黃老的思想斗爭,儒... [詳細]
帛書《易傳》大抵上反映了戰國末季至漢初的易學思想,一方面它與今本《易傳》存在很大的共通性,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孔子的易學思想。在《周易》解釋上,《要》、《衷》二篇提出了“以德知《易》”和“以德占《易》”、“擬德而占”的觀念,反映了孔子先其德義而后其祝卜... [詳細]
在中國傳統哲學和思想研究領域,人們對于“數”的認識長期不足。而這個不足,特別表現在對于“數”的哲學觀念及其意義的認識上。筆者之所以對“數”的哲學觀念頗感興趣,源于近年對早期《老子》文本之經典化的探討。梳理早期中國“數”的哲學觀念之形成和發展,并由此論述其在...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