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齊魯者,今之山東也。傳大禹治水,初定九州,山東有其三,即青、兗及徐州之一部分。而考山東之名,其來有自。周人以秦據關中,因稱崤函以東為關東,又稱山東,后亦泛指太行山以東之地。至金大定年間,始置山東東西統軍司,明初置山東行中書省,且移治濟南,沿襲至今。
齊魯之邦,雄踞東海之濱、泰山之下,天高地闊,物阜人豐,實為中原之門戶、京畿之藩籬。萬里黃河,到此入海;千年文明,于斯為盛。太昊少昊肇其端,彩陶黑陶承其緒。崇尚飛鳥,史稱東夷;禪讓夏禹,人頌大舜。商周以來,方國眾多,尤以齊魯為大。周公封魯居其南,姜尚建齊興乎北。桓公尊王成霸業,孔子授徒傳仁義。洎乎戰國,百家蜂起。孟軻倡民本,墨翟主兼愛,二者并有顯學之名。稷下興學,荀卿三為祭酒;薛門養士,馮諼幾度彈鋏。
若夫學術,儒家獨尊,夫子之后,由曾子、孟子而至漢之伏勝、鄭玄以及宋之石介等,歷代弘揚光大,誠乃華夏文化之精髓。其馀則鄒衍推陰陽五行之德,田駢奉黃老一貫之道。左丘失明,能存春秋大義;玄齡博覽,頗采魏晉小說。此皆古之所謂立言者也。
至若管仲相齊,無愧仁者之稱;晏嬰使楚,不辱君王之命。治軍用兵,司馬穰苴;文韜武略,臥龍先生。黃公素書、孫子兵法,所論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更有豪杰之士,慷慨行義。魯連釋難解紛,終軍棄繻請纓。秦叔寶、宋公明,傳奇播于眾口;辛棄疾、戚繼光,事跡載乎史冊。名臣猛將,紛紛如云,此即所謂立功者也。
至于起死回生,賴扁鵲之妙術;云梯竹鵲,借魯班之巧智。劉洪歷法,王禎農書,澤被百姓,受惠于今。又有天文星占、齊民要術等,取用于當時,流布乎后世,此亦堪稱立德者也。
逝者如斯,風流彌盛。秦刻漢碑,在在有之。行草右軍稱圣,楷書顏體為則。趙明誠精心錄金石,王懿榮慧眼識甲骨。翰墨丹青則有張擇端清明上河圖,趙孟頫鵲華秋色卷,洵為傳世之珍寶,名播天下,聲震古今。若乃詩賦辭章,東方朔妙答客難,王仲宣愁賦登樓。洛陽紙貴,正逞左思才力;劉勰筆精,方顯南朝風流。唐宋以來,斯文不墜。竹溪六逸,李太白餐風飲露;古文八家,范仲淹斷齏畫粥。密州出獵,子瞻把酒問明月;溪亭放舟,易安卷簾嘆落花。張養浩感慨興亡苦,李開先敷演忠奸恨。白雪樓里,風味古雅;秋柳社中,神韻悠長。蒲秀才述聊齋志異,孔博士作桃花傳奇。凡此悲歡離合之情、山水風云之狀,注乎筆端,溢于紙上,遂成千古絕妙之文章,萬口傳誦之歌詩。
而今欣逢太平,繼往開來。融古貫今,博學以明道;授業解惑,崇德而象賢。纂成一冊,傳承文脈。欲使莘莘學子,開卷獲益。目覽口誦,上友古之圣賢;心識默記,下啟后之來哲。冀我齊魯文化,若百脈泉水,汩汩不竭;萬年薪火,綿綿相繼!
頌曰:
夏商代序,方國初興。周封齊魯,萊曹莒滕。
春秋更霸,首推桓公。任相管仲,濟弱扶傾。
偉哉夫子,至圣大成。洙泗禮樂,玉振金聲。
七雄并起,百家爭鳴。孟子仁政,墨翟尚同。
吳起孫臏,最善用兵。魯班扁鵲,澤惠民生。
既富則教,稷下學宮。三為祭酒,蘭陵荀卿。
暴秦焚書,魯壁藏經。伏勝口授,青史留名。
獨尊儒術,登封岱宗。興學授業,易俗移風。
匡衡鑿壁,終童請纓。鄭玄一去,大道遂東。
漢魏以降,薈萃精英。運籌帷幄,諸葛孔明。
文舉好客,金樽不空。仲宣懷土,高樓獨登。
書推逸少,算數劉洪。王猛捫虱,劉勰雕龍。
唐宋風流,此起彼興。有展子虔,有顏真卿。
劉晏漕運,義凈西行。李杜游興,蘇曾宦情。
清照稼軒,一代詞宗。海右名士,燦若繁星。
金元明清,文脈相承。或張擇端,或黨懷英。
希孟賑災,王禎助農。桃花點扇,狐女有靈。
邢侗瀟灑,劉墉從容。曲山藝海,歌舞升平。
斯文不墜,兼尚武功。民風仗義,唯德是崇。
降魔鎮妖,好漢秦瓊。抗暴除惡,梁山英雄。
甲午風云,抗日戰爭。萬山紅遍,光照汗青。
(按,本文為齊魯師范學院之文化長廊的前言部分,文字稍有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