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色国产-久色视频网-久色视频在线观看-久色网-五月丁六月停停-五月sese

當前位置:首頁 >專家庫 >學術專家 >沈順福

朱熹哲學的內在矛盾

2019-07-17 15:45:00  作者:沈順福  來源:江西社會科學

  在中國歷史上,朱熹不僅是一位大儒學家,而且是一位大哲學家。歷代學術界對其贊賞有加,尤其是近幾十年來,在復興傳統文化的大旗下,人們更加重視對其思想的分析與研究。在眾多研究中,只有少數學者如劉述先、張品端等著文討論朱熹思想的內在矛盾,多數人在分析與研究的招牌下,以頌揚為主調。作為歷史人物,朱熹固然偉大,卻也難掩其歷史局限性,即朱熹的哲學思想必定存在著某些缺陷或不足。本文將嘗試探討朱熹哲學是否存在著某些不足甚至是錯誤,原因何在。筆者將通過分析朱熹的鬼神觀、人性觀、道氣觀等,指出:朱熹強調理與氣的統一性,卻忽略了兩者的一致性。正是這一基本立場的失誤,導致了朱熹在上述若干問題上的自相矛盾。

  一、鬼神與形而下者

  朱熹思想的矛盾之一體現于他的鬼神觀中。朱熹承認鬼神的存在,并且指出:

  鬼神只是氣。屈伸往來者,氣也。天地間無非氣。人之氣與天地之氣常相接,無間斷,人自不見。人心才動,必達于氣,便與這屈伸往來者相感通。如卜筮之類,皆是心自有此物,只說你心上事,才動必應也。

  鬼神只是氣的某種存在狀態。這種氣質,具體地說,又分為氣與質: 

  所謂神者,以其主乎形氣也。人所以生,精氣聚也。人只有許多氣,須有個盡時;……盡則魂氣歸于天,形魄歸于地而死矣。……凡無形者謂之理;若氣,則謂之生也。清者是氣,濁者是形。氣是魂,謂之精;血是魄,謂之質。

  精氣聚而為生命,散則為魂魄。魂魄是氣與質。“氣自是氣,質自是質,不可滾說。”氣、質不同。

  氣即陰陽之氣,它為生物提供生命力:

  有太極,則一動一靜而兩儀分;有陰陽,則一變一合而五行具。然五行者,質具于地,而氣行于天者也。……五行具,則造化發育之具無不備矣。

  萬物生于陰陽之氣:“有理便有氣流行,發育萬物。

  萬物皆由氣發育而來。氣醞釀凝聚生物。生命在于氣:“生者,人之所得于天之氣也。”

  氣是萬物生生不息之本或依據。有此氣方才為生,無之則死。故,陰陽之氣主生。“氣聚則生,氣散則死。”

  人物之生,莫不有是性,亦莫不有是氣。然以氣言之,則知覺運動,人與物若不異也;以理言之,則仁義禮智之?豈物之所得而全哉?此人之性所以無不善,而為萬物之靈也。

  氣是生命體的本質或動力,這便是中國傳統生命哲學的基本觀念。這種以氣為本的生命哲學源自于早期的道家和《周易》:“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精氣為物,游魂為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周易·系辭上》)朱熹吸收這一傳統說法,并進一步提出:“陰精陽氣,聚而成物,神之伸也。魂游魄降,散而為變,鬼之歸也。”能夠聚集生物之氣乃為陰陽之氣。其中,陽氣動而生物。“又統而言之,則氣陽而質陰也;又錯而言之,則動陽而靜陰也。”陽動而變化,生生不已。陰靜而成物,“陰陽變化,流行而未始有窮,陽之動也;人物稟受,一定而不可易,陰之靜也”。于是,萬物的生成包含兩個環節:陽動與陰靜。其中,陽動指氣之生生不已。陽氣為生物提供生命之元。

  萬物的生成除了陽氣提供生命力之外,還有一種氣為其提供材質,這便是五行之質。五行之質指金、木、水、火、土五種材質:

  陰陽是氣,五行是質。有是質,所以做得物事出來。五行雖是質,他又有五行之氣做這物事,方得。然卻是陰陽截做這五個,不是陰陽外別有五行。

  陰陽之氣依靠五行之質組成萬物,即五行是組成萬物的材料(質)。“陽變陰合而生水火木金土。”陰陽,氣也,生此五行之質。天地生物,五行獨先。地即是土,土便包含許多金木之類。天地之間,何事而非五行?五行陰陽,七者滾合,便是生物底材料。

  由陰陽之氣而生成五行之材料,并進而產生萬物。五行乃是生物的材料。這種生物之質,朱熹有時候又叫做“五行之氣”。從人的生命來看,“以人身言之:呼吸之氣便是陰陽,軀體血肉便是五行,其性便是理。……其氣便是春夏秋冬,其物便是金木水火土,其理便是仁義禮智信”。陰陽指呼吸之氣,五行組成血肉之軀。金木水火土五種材質組合,造就生命。五行即物體的材料。

  陰陽之氣與五行之質合成生物體。朱熹以身為例:“以人身言之:呼吸之氣便是陰陽,軀體血肉便是五行,其性便是理。……其氣便是春夏秋冬,其物便是金木水火土,其理便是仁義禮智信。”陰陽之氣為生命提供動力,五行之質為生命提供形體。有動力的形體便是“生物”。生物的動力便是其神。材質便是其魄。神、鬼、魂、魄等終究還是某種氣質。

  朱熹將這種生命之氣視為形而下的存在者:“蓋太極是理,形而上者;陰陽是氣,形而下者。然理無形,而氣卻有跡。”陰陽之氣是形而下者。“性是形而上者,氣是形而下者。形而上者全是天理,形而下者只是那查滓。至于形,又是查滓至濁者也。”氣及其構成的器物屬于形而下的存在:

  陽實陰虛,又不可執。只是陽便實,陰便虛,各隨地步上說。如揚子說:“于仁也柔,于義也剛。”今周子卻以仁為陽,義為陰。要知二者說得都是。且如造化周流,未著形質,便是形而上者,屬陽;才麗于形質,為人物,為金木水火土,便轉動不得,便是形而下者,屬陰。若是陽時,自有多少流行變動在。及至成物,一成而不返。謂如人之初生屬陽,只管有長;及至長成,便只有衰,此氣逐旋衰減,至于衰盡,則死矣。

  陰陽之氣與五行之質都屬于形而下的存在,作為其形式的鬼神自然也成為形而下的存在:

  鬼神主乎氣而言,只是形而下者。但對物而言,則鬼神主乎氣,為物之體;物主乎形,待氣而生。蓋鬼神是氣之精英,所謂“誠之不可掩”者。誠,實也。言鬼神是實有者,屈是實屈,伸是實伸。屈伸合散,無非實者,故其發見昭昭不可掩如此。

  鬼神是氣,因此也是形而下的存在。

  無論是魂魄,還是鬼神,從經驗的角度來看,既是無形,亦是不可認知的。魂魄無形而不可知。同理,作為生物之元的氣,實在而無形,且不可知曉。這種存在者,顯然不能理解為有形且可知的形而下者,而應該理解為形而上者。朱熹將這種生成萬物之氣比作種子:

  且如天地間人物草木禽獸,其生也莫不有種,定不會無種子白地生出一個物事。這個都是氣。

  氣是萬物生成的種子。朱熹的種子說可能受到佛教種子說的影響。佛教種子說里的種子,如阿賴耶識種子、如來藏種子,顯然是形而上的。陰陽之氣是形而上者,實在而無形,且不可知曉。同樣,金、木、水、火、土等五行,與其說直接指稱五種物體,毋寧說是五類尚未成型的質料。雖說它們具有實體性,卻非指某類具體的、有形的、可知的事物。在這些材料的基礎上,天地生物。從宋人的先天圖來看,太極、陰陽、五行,最后是萬物。也就是說,五行先于物體。或者說,不能把五行稱為物體,它先于物體存在。這種實體性的、先于成形之物的存在,與其說是形而下者,毋寧說是形而上者,五行亦屬于形而上者。

  元氣、五行以及它們的表現形態即鬼神等,從經驗看,無疑是形而上的存在。朱熹將其理解為形而下的存在顯然有誤,這是朱熹理學的第一個矛盾之處。事實上,朱熹自己也似乎意識到了這一不足:

  神即是心之至妙處,滾在氣里說,又只是氣,然神又是氣之精妙處,到得氣,又是粗了。精又粗,形又粗。至于說魂,說魄,皆是說到粗處。賀孫。寓錄云:直卿云:“看來神字本不專說氣,也可就理上說。先生只就形而下者說。”先生曰:“所以某就形而下說,畢竟就氣處多,發出光彩便是神。”味道問:“神如此說,心又在那里?”曰:“神便在心里,凝在里面為精,發出光彩為神。精屬陰,神屬陽。說到魂魄鬼神,又是說到大段粗處。”

  神并非純指氣,也有理的屬性,這種理的屬性顯然包含了形而上的特性。

  二、理本與氣本

  善惡都是對現實存在的指稱或描述。也就是說,現實中不僅存在著某些善的事實,而且存在著某些惡的事實。惡的本質是什么?按照中國傳統的思維方式,惡的來源是什么呢?有人就此問題問朱熹:“天地之性既善,則氣稟之性如何不善?”朱熹答曰:“理固無不善,才賦于氣質,便有清濁、偏正、剛柔、緩急之不同。”在朱熹看來,天地之性便是理,是純善的。那么,惡又從何而來呢?盡管我們不否認天地之性也是惡的來源,但它顯然不是惡的直接來源,否則善性如何變為惡性呢?這意味著,惡的本源,除了善性之外,可能還有一個本源。這便是朱熹的氣質說:

  命,猶令也。性,即理也。天以陰陽五行化生萬物,氣以成形,而理亦賦焉,猶命令也。于是人物之生,因各得其所賦之理,以為健順五常之德,所謂性也。率,循也。道,猶路也。人物各循其性之自然,則其日用事物之間,莫不各有當行之路,是則所謂道也。

  萬物初生之時,不僅有理,而且有氣。理定自性,氣成其形。二者合作,成就事物。于是,朱熹將性分為兩類,即天地之性與氣質之性:“論天地之性,則專指理言;論氣質之性,則以理與氣雜而言之。”天地之性即天理。氣質之性則涵括理與氣。人類在初生之時不僅稟賦天理而成性,而且稟受氣質以成形:“氣,是那初稟底;質,是成這模樣了底。如金之礦,木之萌芽相似。”氣指初稟之物,質指成形之材。

  先有個天理了,卻有氣。氣積為質,而性具焉。

  陰陽是氣,五行是質。有這質,所以做得物事出來。五行雖是質,他又有五行之氣做這物事,方得。然卻是陰陽二氣截做這五個,不是陰陽外別有五行。如十干甲乙,甲便是陽,乙便是陰。

  陰陽專指初生之物,五行則隨其后,由二氣積聚成形。于是,人在初生之時就有兩種稟賦,一是性,二是氣。二者都是人之初,并且對后來的生長具有基礎性地位。這種基礎性的初稟,便是性。前者稱之為天地之性,后者稱之為氣質之性。

  朱熹曰:“才有天命,便有氣質,不能相離。若闕一,便生物不得。既有天命,須是有此氣,方能承當得此理。若無此氣,則此理如何頓放!”天地之性與氣質之性相依相伴、不可分離。他進一步指出:

  天命之性,本未嘗偏。但氣質所稟,卻有偏處,氣有昏明厚薄之不同。然仁義禮智,亦無闕一之理。但若惻隱多,便流為姑息柔懦;若羞惡多,便有羞惡其所不當羞惡者。且如言光:必有鏡,然后有光;必有水,然后有光。光便是性,鏡水便是氣質。若無鏡與水,則光亦散矣。謂如五色,若頓在黑多處,便都黑了;入在紅多處,便都紅了,卻看你稟得氣如何,然此理卻只是善。既是此理,如何得惡!所謂惡者,卻是氣也。

  作為人類,皆有天地之性,這便是理。人皆有理。同時,由于個人稟氣不同,才有了圣愚之分。昏明厚薄的氣質差異造成個體的稟賦差異,并最終出現圣人與愚夫。邪惡的原因不在于天地之性,而在于稟賦的氣質。氣是邪惡的來源或決定者。

  天地萬物因為氣質的不同產生不同的種類:以其理而言之,則萬物一原,固無人物貴賤之殊;以其氣而言之,則得其正且通者為人,得其偏且塞者為物。

  從理的角度看,天地萬物,包括人在內,都是一致的。同時,雖然人與物都是由氣組成,但是,二者依靠的氣,或者說,組成二者的氣的成分不一樣。得正氣者便是人,得偏氣者便為物:人物之生,同得天地之理以為性,同得天地之氣以為形;其不同者,獨人于其間得形氣之正,而能有以全其性,為少異耳。

  人性或理便是人類的自性。人類因此而區別于他物。“同者理也,不同者氣也。”同類事物享有同理,卻因稟氣差異有所不同。理是某類事物的自性,比如人、牛、馬等。

  即便是人類,也會因為氣質不同而分類:“性分是以理言之,命分是兼氣言之。命分有多寡厚薄之不同,若性分則又都一般。此理,圣愚賢否皆同。”圣愚都屬于人類,因而具有一致的理。圣愚的區別在于稟氣差異,而不是理的不同:“昏濁者是氣昏濁了,故自蔽塞,如在贋屋之下。然在人則蔽塞有可通之理。”圣愚同理,不同的僅僅是所稟之氣。朱熹論證曰:

  人物性本同,只氣稟異。如水無有不清,傾放白碗中是一般色,及放黑碗中又是一般色,放青碗中又是一般色。……人物之生,天賦之以此理,未嘗不同,但人物之稟受自有異耳。如一江水,你將杓去取,只得一杓;將碗去取,只得一碗;至于一桶一缸,各自隨器量不同,故理亦隨以異。

  世人同有天地之性,即人皆有仁義禮智等善性,其異在于稟受氣質的不同。

  謂如日月之光,若在露地,則盡見之;若在贋屋之下,有所蔽塞,有見有不見。昏濁者是氣昏濁了,故自蔽塞,如在贋屋之下。然在人則蔽塞有可通之理;至于禽獸,亦是此性,只被他形體所拘,生得蔽隔之甚,無可通處。至于虎狼之仁,豺獺之祭,蜂蟻之義,卻只通這些子,譬如一隙之光。至于獼猴,形狀類人,便最靈于他物,只不會說話而已。……性如日光,人物所受之不同,如隙竅之受光有大小也。人物被形質局定了,也是難得開廣。如螻蟻如此小,便只知得君臣之分而已。

  人因為秉受的氣質不同,才有了圣賢卑賤的區別:

  只是一個陰陽五行之氣,滾在天地中,精英者為人,渣滓者為物;精英之中又精英者,為圣,為賢;精英之中渣滓者,為愚,為不肖。

  氣質造人,形成圣賢困愚之別,最終人分三等。善良與邪惡產生的原因是氣質,氣是邪惡的本源。

  氣或氣質之性是惡的本源。假如我們將惡看作某類事實,那就意味著:這類的事實不僅有善的理本源,而且還有非善的氣質作為其本原。這顯然與朱熹強調的理本論相矛盾。為了避免這一矛盾,朱熹提出:“論天地之性,則專指理言;論氣質之性,則以理與氣雜而言之。”氣質之性兼具理與氣。也就是說,氣質并非單純的氣質,其中還包含著理,這意味著氣含理,理氣關系表現為道氣關系。

  三、道氣之同與異

  在道氣關系上,朱熹學說也很難自圓其說。朱熹將道解釋為路:

  道,猶路也。人物各循其性之自然,則其日用事物之間,莫不各有當行之路,是則所謂道也。

  道訓路,大概說人所共由之路。理各有條理界瓣。

  道是路。作為路,道是人們行走時必須遵循的道路。“凡言道者,皆謂事物當然之理,人之所共由者也。”道是所有人行走時都離不開的東西。或者說,它是人們到達某處所時必須遵循的正確路徑。沒有這條路,人們便無法接近某個目標。道之所以是正路,原因在于它內含理:

  理是有條瓣逐一路子。以各有條,謂之理;人所共由,謂之道。

  人們遵循之路內含條理。因此,道符合理,或者說,道即理。朱熹通常將道解釋為理:

  道者,日用事物當行之理,皆性之德而具于心,無物不有,無時不然,所以不可須臾離也。

  道即理。由此,朱熹常常將道與理合用,形成“道理”一詞。在有些情形下,他甚至直接將道解釋為道理:

  誠者,理之在我者皆實而無偽,天道之本然也;思誠者,欲此理之在我者皆實而無偽,人道之當然也。

  理即天道的本然,是天道的真實內容:

  道者,古今共由之理,如父之慈,子之孝,君仁,臣忠,是一個公共底道理。德,便是得此道于身,則為君必仁,為臣必忠之類,皆是自有得于己,方解恁地。堯所以修此道而成堯之德,舜所以修此道而成舜之德,自天地以先,羲黃以降,都即是這一個道理,亙古今未常有異,只是代代有一個人出來做主。做主,便即是得此道理于己,不是堯自是一個道理,舜又是一個道理,文王周公孔子又別是一個道理。老子說:“失道而后德。”他都不識,分做兩個物事,便將道做一個空無底物事看。吾儒說只是一個物事。以其古今公共是這一個,不著人身上說,謂之道。德,即是全得此道于己。

  道即理,且是公理。“天道是自然之理具,人道是自然之理行。”天道具天理、人道有人理。道即是理。

  作為理的道是形而上的存在。道無形體:道無形體,卻是這物事盛,載那道出來,故可見。“與道為體”,言與之為體也。這“體”字較粗。……也便在里面。只是前面“體”字說得來較闊,連本末精粗都包在里面;后面“與道為體”之“體”,又說出那道之親切底骨子。恐人說物自物,道自道,所以指物以見道。其實這許多物事湊合來,便都是道之體,便在這許多物上,只是水上較親切易見。

  形體即現實可見之物體。道非物質性形體:

  此等處要緊。“與道為體”,是與那道為體。道不可見,因從那上流出來。若無許多物事,又如何見得道?便是許多物事與那道為體。水之流而不息,最易見者。如水之流而不息,便見得道體之自然。此等處,閑時好玩味。

  道是不可見的、非物質性的存在。這種不可見的、非物質性的存在,朱熹稱之為形而上者:

  衣食動作只是物,物之理乃道也。將物便喚做道,則不可。且如這個椅子有四只腳,可以坐,此椅之理也。若除去一只腳,坐不得,便失其椅之理矣。“形而上為道,形而下為器。”說這形而下之器之中,便有那形而上之道。若便將形而下之器作形而上之道,則不可。且如這個扇子,此物也,便有個扇子底道理。扇子是如此做,合當如此用,此便是形而上之理。天地中間,上是天,下是地,中間有許多日月星辰,山川草木,人物禽獸,此皆形而下之器也。然這形而下之器之中,便各自有個道理,此便是形而上之道。所謂格物,便是要就這形而下之器,窮得那形而上之道理而已,如何便將形而下之器作形而上之道理得!……天地中間,物物上有這個道理,雖至沒緊要底物事,也有這道理。蓋“天命之謂性”,這道理卻無形,無安頓處。只那日用事物上,道理便在上面。這兩個元不相離,凡有一物,便有一理,所以君子貴“博學于文”。

  道理無形狀,因此屬于形而上的存在。形而上的存在,按照今天的哲學來說,便是現實的、經驗之外的存在,它是超越性存在。

  超越性的道,朱熹認為是“虛底物”:

  道義是虛底物,本自孤單;得這氣帖起來,便自張主。無所不達。如今人非不為善,亦有合于道義者。若無此氣,便只是一個衰底人。

  虛底物本身無法獨立實在,只能夠依賴于氣而存在。

  不是兩物相襯貼,只是一滾發出來。但道理得此浩然之氣襯貼起,方有力量,事可擔當。若無是,則餒矣。

  道因氣而在。朱熹曰:

  道義是公共無形影底物事,氣是自家身上底物。道義無情,若自家無這氣,則道義自道義,氣自氣,如何能助得他。

  道義與氣結合才能夠成事。虛底物與形而下的氣明顯分為二物:

  “一陰一陽之謂道”。陰陽是氣,不是道,所以為陰陽者,乃道也。若只言“陰陽之謂道”,則陰陽是道。今曰“一陰一陽”,則是所以循環者乃道也。

  陰陽之氣與道是分別的事物。“氣與義自是二物。只集義到充盛處,則能強壯,此氣便自浩然,所以又反來助這道義。無是氣,便餒而不充了。”義即道,道與氣別為二物。

  道不僅是理,而且也不完全同于理:“道者,天理之當然,中而已矣。”天理之當然,并非簡單地同于天理,而是統一于天理:當即匹配、符合。天理之當然應該指遵循天理而產生的事物。它不同于天理,卻遵循、符合天理。朱熹曰:“性者,人所受之天理;天道者,天理自然之本體,其實一理也。”天道即天理自然之本體。簡單地說,道即理的真實存在。這種真實存在具有兩種屬性,即符合性和發展性。天道不違背天理,因而是天理之本體。同時,天道又不能簡單地等同于天理。天道是天理之自然發展。這里雖然突出了二者之間的統一性、符合性,也不否認二者之間的差異性,即天道是由天理而來的原理,屬于天理的自然發展。“道者,天理之自然。”自然不是簡單地自然(naturally),而是描述兩個存在階段的事物之間的關系:保持自身基本屬性的關系。從西瓜的種子長出西瓜來,這便是自然。所以,天理之自然強調道與理的一致性或符合性,而非同一性。所以,朱熹稱:“道者,事物當然之理。”道是理的當然,而非天理之自身。

  朱熹明確指出:道理之間有所不同。

  問:“道與理如何分?”曰:“便是路,理是那文理。”問:“如木理相似?”曰:“是。”問:“如此卻似一般?”曰:“道字包得大,理是道字里面許多理脈。”又曰:“道字宏大,理字精密。”

  理是道中的條理。道內含理。由此,道大于理:“道者,兼體、用,該隱、費而言也。……道是統名,理是細目。”道包含了理。其中的理是體:

  “性者,道之形體;心者,性之郛郭。”此說甚好。蓋道無形體,只性便是道之形體。然若無個心,卻將性在甚處!須是有個心,便收拾得這性,發用出來。蓋性中所有道理,只是仁義禮智,便是實理。吾儒以性為實,釋氏以性為空。若是指性來做心說,則不可。今人往往以心來說性,須是先識得,方可說。

  如果我們將性與理等同,那么,理與道的關系便直接顯現:理是道的體。道內含理,意味著道的內涵要豐富于理,或道不僅內含理,還有別的東西。簡單地說,道可以分為體、用,即道有體有用:

  費,道之用也;隱,道之體也。用則理之見于日用,無不可見也。體則理之隱于其內,形而上者之事,固有非視聽之所及者。 

  道體為隱、不可見者,即是理。道用為日用:費是形而下者,隱是形而上者。……這個也硬殺裝定說不得,須是意會可矣。以物與理對言之,是如此。只以理言之,是如此,看來費是道之用,隱是道之所以然而不可見處。

  道有體有用。朱熹弟子黃榦將這種形式稱作“道兼體用”:“道字看來亦兼體、用,如說其理則謂之道,是指體言;又說率性則謂之道,是指用言。”朱熹解釋道:

  此語上是就天上說,下是就人身上說。……正是理,雖動而得其正理,便是道;若動而不正,則不是道。和亦只是順理,用而和順,便是得此理于身;若用而不和順,則此理不得于身。

  道不僅有理作為其體,而且本身也是理的發用:

  道是發用處見于行者,方謂之道;性是那道骨子。性是體,道是用。如云“率性之謂道”,亦此意。

  性、理是體,道便是其用,即作用于萬事萬物中。“言誠者物之所以自成,而道者人之所當自行也。誠以心言,本也;道以理言,用也。”道兼體用,其體是理。相對于性理而言,道便是用。“‘克綏厥猷’,猷即道,道者性之發用處,能安其道者惟后也。”道即性體之發用與流行。“性自是體,道是行出見于用處。”道是用。朱熹曰:“忠者天道,恕者人道。天道是體,人道是用。”天道即理、是體,人道是用。所謂人道,朱熹解釋曰:

  問:“天道、人道,初非以優劣言。自其渾然一本言之,則謂之天道;自其與物接者言之,則謂之人道耳。”曰:“然。此與誠者天之道,誠之者人之道,語意自不同。”

  人道即天理發用于現實(事與物)。“天道是自然之理具,人道是自然之理行。”人道即理的流行、發用(“行”)。用現代流行的話說,便是“敞開”(unhiddenness)。

  道兼體用,其體是隱,其用處自然是顯。朱熹曰:

  道有大小精粗。大者、精者,固道也;小者、粗者,亦道也。觀《中庸》言“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發育萬物,峻極于天”,此言道之大處;“優優大哉!禮儀三百,威儀三千”,是言道之小處。

  大者、精者當指作為理的道,而小者、粗者則應該指作為日用而顯現的道,比如禮儀等。禮儀等人道便是天道之流行。“蓋易以天道之流行者言,此以人性之發見者言。明天道流行如此,所以人性發見亦如此。”天道流行,流行是便是動。

  從中國古代生存哲學看,物為氣形成。氣不僅構成形體(地氣),而且為生物提供動力(天氣)。只有氣或者氣構成的物才能夠流行、動。超越之理本身不生不死、無動無靜。如果天道要想流行、發用,便一定離不開氣。因此,只要我們承認道有用,那么,道便一定包含氣并以此作為流行、發用的行為主體,即作為體的道是理,而作為用的道便屬于氣。道既是理,又是氣。如果我們堅持朱熹的理氣二分論,那么,道與氣的關系便是矛盾的,甚至有些混亂。

  事實上,道本身與氣的關系,早在《周易》便已經有所闡明,即“一陰一陽之謂道”:陰陽之氣的變化過程便是道。道離不開氣,或道含氣。這便是張載的道氣觀。張載曰:“由太虛,有天之名;由氣化,有道之名;合虛與氣,有性之名;合性與知覺,有心之名。”道即氣的變化。道的動作主體是氣。朱熹為了突出理、道的獨立性或實在性,完全無視理與氣的一致性,從而造成了道與氣的割裂,并形成道論上的自相矛盾。

  四、結論:理氣關系辨正

  造成上述矛盾的主要原因在于朱熹的理氣觀上的失誤。盡管朱熹認為理氣不分,即氣是理的安頓處:“才說性時,便有些氣質在里。若無氣質,則這性亦無安頓處。”說到理、性必然要說到氣。沒有氣,理、性便無法存在。“理未嘗離乎氣。然理形而上者,氣形而下者。自形而上下言,豈無先后!理無形,氣便粗,有渣滓。”理離不開氣。朱熹主張理氣不分或理氣統一。但事實上,朱熹更堅信理的獨立實在性:

  此本無先后之可言。然必欲推其所從來,則須說先有是理。然理又非別為一物,即存乎是氣之中;無是氣,則是理亦無掛搭處。氣則為金木水火,理則為仁義禮智。

  盡管氣是理的“掛搭處”,似乎無氣也無理,但這絲毫不影響理的實在性與獨立性。在朱熹看來,理先于氣:“理與氣本無先后之可言。但推上去時,卻如理在先,氣在后相似。”

  理先氣后。朱熹解釋道:

  未有天地之先,畢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無此理,便亦無天地,無人無物,都無該載了!有理,便有氣流行,發育萬物。……有此理,便有此氣流行發育。

  理發育萬物。理是萬物存在之本。朱熹以為理是本:“有是理便有是氣,但理是本,而今且從理上說氣。”理不僅是氣之本,而且是萬物之本:

  太極只是天地萬物之理。在天地言,則天地中有太極;在萬物言,則萬物中各有太極。未有天地之先,畢竟是先有此理。動而生陽,亦只是理;靜而生陰,亦只是理。

  從理與天地萬物的關系看,理先于氣物。如果理能夠先于氣,那么,理一定獨立于氣。或者說,理與氣是二物。這便是朱熹哲學的二元論現象。從中國古代生存哲學的立場來看,萬物的生存依賴于氣:天氣與地質。其中,天氣提供生命,地氣或地質提供形質。氣與質也是萬物生存的本源:

  人之所以生,理與氣合而已。天理固浩浩不窮,然非是氣,則雖有是理而無所湊泊。故必二氣交感,凝結生聚,然后是理有所附著。凡人之能言語動作,思慮營為,皆氣也,而理存焉。

  人的存在是理和氣共同作用的結果。理是本,氣也是本。事實上,朱熹在《太極圖說注》中提出生存譜系說:

  有太極,則一動一靜而兩儀分;有陰陽,則一變一合而五行具。然五行者,質具于地,而氣行于天者也。……五行具,則造化發育之具無不備矣。

  萬物產生于陰陽之氣,最終本于太極。太極是形而上之理,為無極。它并非事物的現實本源。也就是說,從現實的角度來看,萬物生于氣。這也基本符合傳統中國生命哲學。于是,萬物便有了兩個本,理與氣,這便是二元論。

  很多學者提出朱熹的二元論問題。陳榮捷說:

  形而上與形而下之分為兩橛,每易趨于兩元論或導致孰為主從。于二程學說中尚未見顯明。而于朱子,此種兩橛漸較顯著,因而兩難之困局,亦至迫切。朱子為免于此一困局,乃轉而求之于太極觀念。

  劉述先亦提出:

  理氣雖在實際上不可分,但理自理,氣自氣,二者決不可以互相化約,這是朱子一貫的思想!故由形上構成的角度看,朱子主張理氣二元不離不雜的思想是不容辨者。

  劉述先進而指出:

  由形而上的構成看,朱熹是二元論,由功能實踐的角度看,朱熹是一元論;兩方面融為一體,才能夠把握到朱熹思想的全貌。

  盡管這一說法與其早期有些不同,但對朱熹二元論的定位完全一致:從形而上學的角度看,朱熹是二元論者。這一立場得到許多學者的認同:“我們之所以要把朱子說成理氣二元論者,一則是因為他高懸其‘理’,賦予無上之地位。”很多人相信朱熹是二元論者。

  朱熹的二元論顯然具有“內在的矛盾,就朱熹而言,在他的體系中最基本的矛盾:一是理本體論同氣本體論的矛盾;二是理本體論同心本體論的矛盾”。朱熹沒有正確理解理與氣的關系,從而形成理本論與氣本論并存的局面,并由此形成矛盾。朱熹僅僅認為理氣二者具有統一性,卻忽略了二者之間的一致性,從而割裂理氣,以為理氣為二物。事實上,朱熹的理不僅具有實體性或實在性,而且還是一種普遍的存在,即universal。朱熹指出:“理是有條瓣逐一路子。以各有條,謂之理;人所共由,謂之道。”理是事物的條理。同類事物便有相同的理:

  理固是一貫。謂之一理,則又不必疑其多。自一理散為萬事,則燦然有條而不可亂,逐事自有一理,逐物自有一名,各有攸當,但當觀當理與不當理耳。既當理后,又何必就上更生疑!

  各類事物都因為有了各自的條理,因而井然有序、各自擔當。朱熹曰:“有是理,方有這物事。如草木有個種子,方生出草木。如人有此心去做這事,方始成這事。若無此心,如何會成這事。”理是事物的依據。同類事物便共同遵循同一個道理,比如人之理:

  這理是天下公共之理,人人都一般,初無物我之分。不可道我是一般道理,人又是一般道理。將來相比,如赤子入井,皆有怵惕。知得人有此心,便知自家亦有此心,更不消比并自知。

  我和別人一樣具備一致的理,如同人類的DNA。理是同類存在物之理,某類事物的DNA,屬于通名。這便是理的普遍性。這種普遍的實在,十分類似于柏拉圖的理念。

  這種普遍之理雖然不同于具體之氣,卻蘊含于氣中,或者說,是氣的某個特殊的部分,即DNA只能蘊含于事物中。這個類似于DNA的部分,人類只能依靠自己的理性才可以覺察出來,即理和氣的關系并非經驗中的二物關系,而是思辨中的二物關系。在思辨思維中,理與氣別為二物。但是,在經驗思維中,二者卻同為一物。二者不僅具有統一性,而且具有部分同一性或一致性,即理是氣的某個特殊部分。這樣,氣本論與理本論便由此獲得統一。氣本論也可以解釋為理本論,因為氣中含理。理與氣之間不僅既具有差異中的統一,而且二者之間還存在著一致性,即氣中的某個特殊部分便是理。理便是氣。這便是我們對朱熹理氣關系的實在論的解讀。

  對于朱熹理氣關系說,思想史上早就有人看出其中的不足。其中最重要的代表便羅整庵。羅整庵的核心命題便是理即氣,強調理氣一致性。而這正是對朱熹理氣二元論的糾正或超越。

編輯:趙珂
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魯ICP備15031955號 Copyright © 2001-2010 www.lyxsmm.cn All Right Reserved   主辦:中國孔子基金會秘書處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免费叼嘿在线观看 | 国产女人综合久久精品视 | 九九99九九在线精品视频 | 韩日美女| 69日本xxxxx色护士 | 国产婷婷综合在线视频中 | 国产精品二区页在线播放 | 亚洲综合热 | 成人福利 | 亚洲综合图片小说区热久久 | 91国偷自产一区二区三区 | 在线观看国产精美视频 | 亚色中文 | 国产91精品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 正在播放91 | 国产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 国产区精品福利在线观看精品 | 国产99视频精品免费视频免里 | 欧美免赞性视频 | 99精品久久久久久久婷婷 | 午夜综合网 | 亚洲人成影网站~色 | 国产成人黄网址在线视频 | 国产高清视频一区二区 | 成年人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 四虎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精品欧美日韩视频一区 | 国产高清美女一级a毛片 | 欧美精品色视频 |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麻豆 | 国产免费一区二区 | 色图综合 | 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二区 | 成人精品视频 | 国产情侣小视频 | 综合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 一二三四视频社区5在线高清视频 |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网站 | 99国产福利 | www.日本一区 | 野外一男一女一级毛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