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色国产-久色视频网-久色视频在线观看-久色网-五月丁六月停停-五月sese

當前位置:首頁 >專家庫 >學術專家 >沈順福

感應與傳統儒家的樂教原理

2019-07-29 08:52:00  作者:沈順福  來源:“上海儒學”公眾號

  在儒家教化傳統中,樂教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孔子曰:“先進于禮樂,野人也;后進于禮樂,君子也。如用之,則吾從先進。”1遵守《禮》《樂》是君子做人的基本要求。當子路問“如何才能成人”時,孔子答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綽之不欲,卞莊子之勇,冉求之藝,文之以《禮》《樂》,亦可以為成人矣!”2文即紋飾、修養。如果能夠做到以《禮》《樂》修養自身便是成人。以樂而教人便是樂教。那么,儒家樂教產生機制或原理是什么呢?傳統學術界對樂論的歷史、樂教的功能等論述較多,且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但是,幾乎無人關注樂教產生的機制或原理問題,或者說,鮮有人從這個角度分析或理解古代樂論。這是本文將要探討的主要問題。本文通過分析樂的本源與性、氣的關系,試圖指出:傳統儒家將氣的感應視為樂教產生的機制。這也是傳統儒家的藝術詮釋學的重要部分。

  一、樂的本源與性

  要討論樂教,首先必須討論樂的性質。而要探討樂的性質,則必須探討樂的本源,因為在中國傳統思維方式中,本源決定性質。那么,以音樂為主要形式的古代之樂的本源是什么呢?儒家創始人孔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綽之不欲,卞莊子之勇,冉求之藝,文之以禮樂;亦可以為成人矣!”3禮樂是成人的標志。孔子曰:“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4樂是成人的表現或標志。所謂成人便是成德。樂是德的體現:“子貢曰:‘見其禮而知其政,聞其樂而知其德;由百世之后,等百世之王,莫之能違也。自生民以來,未有夫子也。’”5樂體現了德。所以,樂是成德的標志。那么,德是什么呢?在傳統儒家那里,德有兩個來源:一是先天之性德或德性,二是后天之習德。孟子揭示了先天之德性,以為德便是德性,成德便是成性,于是,“樂是德之所成”便演化為“樂為性的完成”,反過來說,性便是樂的本源。這便是孟子的基本立場:性是生存的基礎或本源。樂中含有德性。由樂自然可以知曉其所蘊含的德性。性是樂的本源。孟子曰:“仁之實,事親是也;義之實,從兄是也;智之實,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禮之實,節文斯二者是也;樂之實,樂斯二者,樂則生矣;生則惡可已也,惡可已,則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6仁義禮智信等皆以仁義之性為本,樂產生于人性的自然。在孟子那里,性情不分,樂體現了性,自然也表達了情。孟子曰:“今王鼓樂于此,百姓聞王鐘鼓之聲,管籥之音,舉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鼓樂也?’今王田獵于此,百姓聞王車馬之音,見弱旄之美,舉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田獵也?’此無他,與民同樂也。今王與百姓同樂,則王矣。”7樂表達了君王的某種性情。王者之性,即善的性情是樂的本源。

  (善的)性情是樂的本源,這一立場成為傳統儒家的樂論綱領之一。《禮記》曰:“是故先王本之情性,稽之度數,制之禮義。合生氣之和,道五常之行,使之陽而不散,陰而不密,剛氣不怒,柔氣不懾,四暢交于中而發作于外,皆安其位而不相奪也;然后立之學等,廣其節奏,省其文采,以繩德厚。律小大之稱,比終始之序,以象事行,使親疏、貴賤、長幼、男女之理,皆形見于樂。”8樂體現了圣王之性情,圣王的性情當然屬于善之性情。故,樂“表達”了善良的人性。漢儒董仲舒繼承了這一思想,曰:“天下未偏合和,王者不虛作樂。樂者,盈于內而動發于外者也。應其治時,制禮作樂以成之。成者本末質文皆以具矣。是故作樂者必反天下之所始樂于己以為本。……作樂之法,必反本之所樂。所樂不同事,樂安得不世異?是故舜作《韶》而禹作《夏》,湯作《頀》而文王作《武》。四樂殊名,則各順其民始樂于己也。”9樂產生于圣王,表達了圣王本有的性情(“內”)。善的性情是樂的本源。漢末的王充繼承了儒家樂論綱領,曰:“情性者,人治之本,禮樂所由生也。故原情性之極,禮為之防,樂為之節。性有卑謙辭讓,故制禮以適其宜;情有好惡喜怒哀樂,故作樂以通其敬。禮所以制,樂所為作者,情與性也。”10作為藝術形式的樂出自于性情。性不僅是快樂之本,也是作為藝術方式的樂的本源。

  魏晉王弼也吸收了這一傳統思想。王弼曰:“夫喜、懼、哀、樂,民之自然,應感而動,則發乎聲歌。所以陳詩采謠,以知民志風。既見其風,則捐益基焉。故因俗立制,以達其禮也。矯俗檢刑,民心未化,故又感以聲樂,以和神也。若不采民詩,則無以觀風。風乖俗異,則禮無所立,禮若不設,則樂無所樂,樂非禮則功無所濟。”11由樂而成詩、謠。詩、謠便屬于樂。樂出自本性(情、志)。阮籍曰:“夫樂者,天地之體,萬物之性也。合其體,得其性,則和;離其體,失其性,則乖。昔者圣人之作樂也,將以順天地之體,成萬物之性也。故定天地八方之音,以迎陰陽八風之聲,均黃鐘中和之律,開群生萬物之情。故律呂協則陰陽和,音聲適而萬物類,男女不易其所,君臣不犯其位,四海同其歡,九州一其節。奏之圓丘而天神下,奏之方丘而地祇上;天地合其德則萬物合其生,刑賞不用而民自安矣。”12圣王作樂,以萬物之性為本。樂以性為本。郭象也持類似立場:“禮者,形體之用,樂者,樂生之具。忘其具,未若忘其所以具也。”13禮樂最終體現了人們的身體之性與情。這便是“所以具”。軀體之性情是樂的本源。郭象曰:“仁義發中而還任本懷,則志得矣。志得矣,其跡則樂也。”14相比較于本源而言,禮樂便是跡或末,其本便是自然之性(“本懷”)。如果過分彰顯末,便會離本:“夫圣跡既彰,則仁義不真而禮樂離性,徒得形表而已矣。”15禮樂脫離本性,便是本末倒置。性是禮樂之本。郭象曰:“由此觀之,知夫至樂者,非音聲之謂也;必先順乎天,應乎人,得于心而適于性,然后發之以聲,奏之以曲耳。故咸池之樂,必待黃帝之化而后成焉。”16樂符合性。性是樂之本源。

  到了宋明理學時期,性分化為兩個部分,即形而上的天地之性和形而下的氣質之性。于是,樂的本源也分為兩個部分:其一是形而上的天地之性,其二是形而下的氣質之性。張載曰:“和樂,道之端乎!和則可大,樂則可久,天地之性,久大而已矣。”17道產生于樂。為什么呢?其和樂體現了天地之性。樂以性為本。張載曰:“禮,器則大矣.修性而非小成者與!運則化矣,達順而樂亦至焉爾。”18禮樂成于修性。性是禮樂之本。宋明理學家常常將性叫做理,樂的本源便由性轉為理。二程曰:“人謂非理勿為,則必強勉而從之。至于言穿窬不可為,不必強勉而后能也。故知有深淺,則行有遠近,此進學之效也。循禮而至于樂,則己與理一,殆非強勉之可能也。”19一個人如果言行合禮合樂,便自然合理。理是禮與樂的基礎或標準,即樂以理為本。朱熹曰:“凡其所謂冠昏喪祭之禮,與夫典章制度,文物禮樂,車輿衣服,無一件是圣人自做底。都是天做下了,圣人只是依傍他天理行將去。”20禮樂并非圣人自作聰明而創造的,而是以天理為依據。天理是樂的本源或標準。在理學家那里,天理便是道。故,道也是樂的本原。朱熹曰:“看來‘道’字,只是曉得那道理而已。大而天地事物之理,以至古今治亂興亡事變,圣賢之典策,一事一物之理,皆曉得所以然,謂之道。且如‘禮、樂、射、御、書、數’,禮樂之文,卻是祝史所掌;至于禮樂之理,則須是知道者方知得。如所謂‘天高地下,萬物散殊,而禮制行矣;流而不息,合同而化,而樂興焉’之謂。又,德是有德,行是有行,藝是有藝,道則知得那德、行、藝之理所以然也。”21于是,禮樂分為兩個部分,即形而下的禮樂之文和形而上的禮樂之理。其中,形而上的禮樂之理便是禮樂或禮樂之文的所以然者。樂以道、理為根本。朱熹曰:“禮樂者,皆天理之自然。節文也是天理自然有底,和樂也是天理自然有底。”22禮樂來自于天理,性或理是禮樂之本源。這是從形而上學或思辨哲學的視角所得出的結論。樂的另一個本源是形而下的氣質之性。關于這一點,我們將在下文中陳述之。

  傳統儒家相信樂的本源是性(宋代發展為道、理)。這可以說是儒家樂論的綱領。故,有學者指出:“在繼承春秋時期思想家樂論的基礎上,儒家創造性地從心性角度對樂的源起作了解釋。儒家認為,音樂的源起離不開人心與外物這一對范疇。其中間環節在于‘感’,因此儒家提出了‘物感’生音說。”23儒家之樂的源在于心性,這一觀點不無道理。然而,這一解釋似乎意猶未盡,尤其是忽略了對氣的作用的認識。

  二、性與善之氣

  在中國傳統儒家哲學史上,性的發展經歷了兩個階段,即先秦至唐的階段和宋明階段。在先秦至唐時期的儒家那里,性氣不分,或者說,性含氣。子曰:“性相近也,習相遠也。”24性即初生之物,具有物理性。故,朱熹注曰:“此所謂性,兼氣質而言者也。氣質之性,固有美惡之不同矣。然以其初而言,則皆不甚相遠也。但習于善則善,習于惡則惡,于是始相遠耳。”25孔子所說的性,主要指稱天生材質或氣質之物。性即氣。在孟子那里,性即“浩然之氣”:“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于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則餒矣。我故曰,告子未嘗知義,以其外之也。”26浩然之氣不僅是氣等材質,而且蘊含著仁義之道。這種內含仁義之道的氣是仁義的來源,即充實浩然之氣便會產生仁義。所以,義來自于浩然之氣。從孟子四端學說來看,四端之心即性才是仁義的來源。這說明:性與浩然之氣系同一所指,屬于一個東西。性即浩然之氣,是一種材質,且是好的。

  荀子對性的認識與孟子不同,并由此而形成了儒家哲學的不同傳統。27荀子以為初生材質可以一分為二,即善之材質與惡的材質。荀子將惡的材質稱作性。對于善之材質,荀子并不稱作性。但是,他相信這種初生之物的存在,并以為它是成圣賢的基礎之一:“是故窮則必有名,達則必有功。仁厚兼覆天下不閔,明達用天地理萬變而不疑,血氣和平,志意廣大,行義塞于天地之間,仁智之極也。夫是之謂圣人;審之禮也。”28血氣和平而致善。血氣是善的本源或基礎。只有在這類材質的基礎上進行加工,圣賢才能夠出現:“性者、本始材樸也;偽者、文理隆盛也。無性則偽之無所加,無偽則性不能自美。性偽合,然后成圣人之名,一天下之功于是就也。故曰:天地合而萬物生,陰陽接而變化起,性偽合而天下治。”29性偽相合而成圣賢。這里所說的“性”不是荀子所定義的惡性,而是與之對立的天生的、善的材質。圣人出自天生材質(性)與后天努力(偽)的合成。

  天生性或情(早期幾乎不分)屬于材質或氣質之物。這一立場不僅存在于先秦,而且一直延續至唐。王充明確指出:“小人君子,稟性異類乎?譬諸五谷皆為用,實不異而效殊者,稟氣有厚泊,故性有善惡也。殘則授(不)仁之氣泊,而怒則稟勇渥也。仁泊則戾而少愈,勇渥則猛而無義,而又和氣不足,喜怒失時,計慮輕愚,妄行之人,罪故為惡。人受五常,含五臟,皆具于身。稟之泊少,故其操行不及善人,猶或厚或泊也。非厚與泊殊其釀也,麴糵多少使之然也。是故酒之泊厚,同一麴糵;人之善惡,共一元氣;氣有少多,故性有賢愚。”30秉性即秉氣。氣不僅有性質差異(貪仁之分),而且有比例的差異(厚薄之別),或者說,天生之性乃是善氣與惡氣的混合體。性便是氣。郭象曰:“言自然則自然矣,人安能故有此自然哉?自然耳,故曰性。”31性即自然材質。郭象曰:“夫率自然之性,游無跡之涂者,放形骸于天地之間,寄精神于八方之表;是以無門無房,四達皇皇,逍遙六合,與化偕行也。”32性即自然之性,是善氣與惡氣的混合體。

  性是樂的本源。同時,性即氣。故,樂便與氣產生了關聯,即樂不僅以某種氣質為本,而且還以氣為其活動的主體或載體。或者說,樂的活動便是氣的活動。故,荀子曰:“《詩》言是其志也,《書》言是其事也,《禮》言是其行也,《樂》言是其和也,《春秋》言是其微也。”33《樂》“表達”了圣人的“和”氣。同時,《禮記》甚至直接稱:“樂,陽氣也。”34樂便是善的陽氣的呈現,或者說,樂表達了善氣。王弼曰:“禮以敬為主,玉帛者,敬之用飾也。樂主于和,鐘鼓者,樂之器也。于時所謂禮樂者,厚贄幣而所簡于敬,盛鐘鼓而不合雅頌,故正言其義也。”35樂的本質在于和。和即和氣。嵇康曰:“舜命夔擊石拊石,八音克諧,神人以和。以此言之,至樂雖待圣人而作,不必圣人自執也。何者?音聲有自然之和,而無系于人情。克諧之音,成于金石,至和之聲,得于管弦也。”36樂曲之聲自然和諧,比如金石、管弦便可以產生至和之聲。這種和諧之音便是氣順。“由是言之:聲音以平和為體,而感物無常;心志以所俟為主,應感而發。然則聲之與心,殊涂異軌,不相經緯,焉得染太和于歡戚、綴虛名于哀樂哉?”37聲音自身便有和諧之氣,無關乎人心。故,嵇康曰:“古之王者,承天理物,必崇簡易之教,御無為之治;君靜于上,臣順于下;玄化潛通,天人交泰。枯槁之類,浸育靈液,六合之內,沐浴鴻流,蕩滌塵垢;群生安逸,自求多福;默然從道,懷忠抱義而不覺其所以然也。和心足于內,和氣見于外。故歌以敘志,舞以宣情;然后文之以采章,照之以風雅,播之以八音,感之以太和。”38古時的圣王以歌舞文章風雅八音等樂的形式來表達自己內在的和氣。樂是和氣的呈現。阮籍曰:“歌謠者詠先王之德,俯仰者習先王之容,器具者象先王之式,度數者應先王之制;入于心,淪于氣,心氣合洽,則風俗齊一。”39樂通氣。樂的活動便是氣的活動。或者說,氣是樂的活動主體。

  到了宋明理學時期,如上文所述,理學家將性分別出形而上的天地之性與形而下的氣質之性。而“其所謂氣質之性,才也,非性也。”40氣質之性其實是“才”。“才”指合理之氣或氣質。于是,在理學家看來,樂不僅有其形而上的本原,即理,而且還有一個形而下的本源,即氣或氣質。張載以氣釋樂:“聲者,形氣相軋而成。兩氣者,谷響雷聲之類;兩形者,桴鼓叩擊之類;形軋氣,羽扇敲矢之類;氣軋形,人聲笙簧之類。是皆物感之良能。人皆習之而不察者爾。”41聲音產生于氣。樂作為一種聲音藝術,自然以氣為本。二程曰:“世未嘗無美材也。道不明于天下,則無與成其材。古人之為《詩》,猶今人之樂曲,閭閻童稚皆熟聞而樂道之,故通曉其義。后世老師宿儒尚未能明也,何以興于《詩》乎?古禮既廢,人倫不明,治家無法,祭則不及祖,喪必僧之用,何以立于禮乎?古人歌詠以養其性情,舞蹈以養其血氣,行步有佩玉,登車有鸞和,無故而不去琴瑟,今也俱亡之矣。何以成于樂乎?”42古人以詩歌之樂來表達自己的性情、弘養自己的血氣。血氣或氣是樂的根本之一(另一本原是形而上之性)。樂體現了和氣。朱熹曰:“敬而將之以玉帛,則為禮;和而發之以鐘鼓,則為樂。遺其本而專事其末,則豈禮樂之謂哉?”43樂發于和氣。和氣為樂的本源,和氣即氣質。朱熹曰:“樂是和氣,從中間直出,無所待于外;禮卻是始初有這意思,外面卻做一個節文抵當他,卻是人做底。”44樂即二氣和諧而無礙的產物。和氣是樂的本源。朱熹將這個本源稱作心:“問:‘禮樂同體,是敬與和同出于一理否?’曰:‘敬與和同出于一心。’曰:‘謂一理,如何?’曰:‘理亦說得。然言心,卻親切。敬與和,皆是心做。’曰:‘和是在事否?’曰:‘和亦不是在事,在心而見于事。’”45樂源于心。心是氣質的知覺,屬于氣質。

  心學家王陽明曰:“是常道也,以言其陰陽消息之行焉,則謂之《易》;以言其紀綱政事之施焉,則謂之《書》;以言其歌詠性情之發焉,則謂之《詩》;以言其條理節文之著焉,則謂之《禮》;以言其欣喜和平之生焉,則謂之《樂》;……《詩》也者,志吾心之歌詠性情者也;《禮》也者,志吾心之條理節文者也;《樂》也者,志吾心之欣喜和平者也;《春秋》也者,志吾心之誠偽邪正者也。”46樂表達了“欣喜和平”的情感,這種情感無疑是氣的形態。王陽明曰:“《書》云‘詩言志’,志便是樂的本。‘歌永言’,歌便是作樂的本。‘聲依永,律和聲’。律只要和聲,和聲便是制律的本。何嘗求之于外?”47情、志皆屬于氣質之性的東西。因此,樂不僅有一個形而上的天地之性為本,而且還有一個形而下的氣質為其本源。

  從先秦至漢唐,儒者以氣為樂的活動主體。這個活動主體,又被叫做性或善性。到了宋明理學時期,傳統的性分為形而上的天地之性和形而下的氣質或氣質之性,即理和氣。樂不僅以思辨的性或理為其形而上的根據,而且以氣質為其形而下的根據。在樂的活動過程中,氣或氣質才是樂的活動主體,即不僅氣或善氣是樂的本源,而且樂還是善氣的表達。氣或善氣才是樂的活動主體。這種本源論意味著儒家樂教活動與氣相關。

  三、二氣感應與樂的發生原理

  傳統儒家將樂視為儒家王教的重要手段。孔子曰:“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48禮樂與刑罰相關聯并因此成為王教的重要組成部分。荀子曰:“論禮樂,正身行,廣教化,美風俗,兼覆而調一之,辟公之事也。”49禮樂之教的目的便是端正身行,并因此而具有較強的政教功能。那么,樂為什么會有善導人心的政教功能呢?或者說,樂如何做到感化人心、引人至善呢?其秘密便在于二氣感應,即用樂中的善氣激發人身上的善氣。

  樂教的前提理論是中國傳統哲學中的感應說。《周易》曰:“子曰: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水流濕,火就燥,云從龍,風從虎。圣人作而萬物睹。本乎天者親上,本乎地者親下,則各從其類也。”50同氣相感應。荀子吸收了《易傳》的感應思想,提出:“君子潔其辯而同焉者合矣,善其言而類焉者應矣。故馬鳴而馬應之,非知也,其執然也。”51自然界存在著同類相應的現象,比如牛鳴牛應之等。這便是同類感應。這種感應原理體現在樂理中便是和。和即兩氣相應。它以樂中的善氣來激發對象身上的善氣,從而影響人的氣質。這便是感化。荀子曰:“夫聲樂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故先王謹為之文。樂中平則民和而不流,樂肅莊則民齊而不亂。”52因為聲音之中自有善氣,所以樂中的善氣可以感動人身上的善氣,并變化人的氣質,使人具備了成善之德。順此而為,便可以成圣賢。這便是荀子或傳統儒家樂教的基本機制。

  荀子詳細描述了感應的發生形態:“凡奸聲感人而逆氣應之,逆氣成象而亂生焉;正聲感人而順氣應之,順氣成象而治生焉。唱和有應,善惡相象,故君子慎其所去就也。君子以鐘鼓道志,以琴瑟樂心;動以干戚,飾以羽旄,從以磬管。故其清明象天,其廣大象地,其俯仰周旋有似于四時。故樂行而志清,禮修而行成,耳目聰明,血氣和平,移風易俗,天下皆寧,美善相樂。故曰:樂者,樂也。”53美好而合乎道的樂曲之音,浸淫著善良或正氣。這些“正音”或正聲能夠激發人身上的正氣(“順氣”)。激發順氣便是“善民心”:“故人不能不樂,樂則不能無形,形而不為道,則不能無亂。先王惡其亂也,故制雅頌之聲以道之,使其聲足以樂而不流,使其文足以辨而不讠思,使其曲直繁省節奏,足以感動人之善心,使夫邪污之氣無由得接焉。是先王立樂之方也。”54圣王制作樂的目的便是為了規范人們的情感。其方法便是用積極的正聲來激發善氣、感動善心。荀子曰:“樂者,圣王之所樂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風易俗。故先王導之以禮樂,而民和睦。夫民有好惡之情,而無喜怒之應則亂;先王惡其亂也,故修其行,正其樂,而天下順焉。故齊衰之服,哭泣之聲,使人之心悲。帶甲嬰冑,歌于行伍,使人之心傷;姚冶之容,鄭衛之音,使人之心淫;紳、端、章甫,舞韶歌武,使人之心莊。故君子耳不聽淫聲,目不視邪色,口不出惡言,此三者,君子慎之。”55不同的聲音能夠激發不同的人身之氣,比如淫聲會激發人身上的邪惡之氣,最終亂德。而圣王所作的樂聲自然能夠激發人的正氣、感動人的善心。這便是動心或心動。心動,與其說是思想的認知與接受,毋寧說是一種氣化活動:讓沉積的善心或善氣獲得生命力,進而成為人的生存的主導力量。由這種力量所主導而產生的行為自然是道德的行為。

  《禮記》繼承了荀子的感應說:“夫民有血氣心知之性,而無哀樂喜怒之常,應感起物而動,然后心術形焉。”56比如“是故志微噍殺之音作,而民思憂。啴諧、慢易、繁文、簡節之音作,而民康樂。粗厲、猛起、奮末、廣賁之音作,而民剛毅。廉直、勁正、莊誠之音作,而民肅敬。寬裕、肉好、順成、和動之音作,而民慈愛。流辟、邪散、狄成、滌濫之音作,而民淫亂。”57不同的聲音能夠培養出不同的性情。《禮記》曰:“凡奸聲感人,而逆氣應之;逆氣成象,而淫樂興焉。正聲感人,而順氣應之;順氣成象,而和樂興焉。倡和有應,回邪曲直,各歸其分;而萬物之理,各以其類相動也。是故君子反情以和其志,比類以成其行。奸聲亂色,不留聰明;淫樂慝禮,不接心術。惰慢邪辟之氣不設于身體,使耳目鼻口、心知百體皆由順正以行其義。”58正聲能夠引發人們身上的順氣,達到樂行而倫清,最終致善成人。

  《白虎通》曰:“聞角聲,莫不惻隱而慈者;聞徵聲,莫不喜養好施者;聞商聲,莫不剛斷而立事者;聞羽聲,莫不深思而遠慮者;聞宮聲,莫不溫潤而寬和者也。”59一定的聲音能夠引發一定的心態與行為。司馬遷曰:“正教者皆始于音。音正而行正。故音樂者,所以動蕩血脈,通流精神而和正心也。”60樂在于通血氣、正“精神”。“精神”便是精氣、神氣。《漢書》曰:“夫民有血氣心知之性而無哀樂喜怒之常,應感而動,然后心術形焉。是以纖微癄瘁(一作衰)之音作而民思憂,闡諧嫚易之音作而民康樂,粗厲猛奮之音作而民剛毅,廉直正誠之音作而民肅敬,寬裕和順之音作而民慈愛,流辟邪散之音作而民淫亂。故制雅頌之聲,本之情性,稽之度數,制之禮儀,合生氣之和,導五常之行,使之陽而不散,陰而不集,剛氣不怒,柔氣不懾,四暢交于中而發作于外,皆安其位而不相奪也。足以感動人之善心而不使邪氣得接焉,是先王立樂之方也。”61不同的聲音能夠激發不同的氣質。廉直之聲引導人們肅敬寬裕、和順之聲則讓民眾形成慈愛之情。這便是樂的工作原理(“立樂之方”):用善氣激發人身上的善氣或善性。善氣充實而惡氣便無處藏身,人變成了善良的人。

  阮籍曰:“昔者圣人之作樂也,將以順天地之體,成萬物之性也。故定天地八方之音,以迎陰陽八風之聲,均黃鐘中和之律,開群生萬物之情。故律呂協則陰陽和,音聲適而萬物類,男女不易其所,君臣不犯其位,四海同其歡,九州一其節。”62圣王通過這些音或聲,可以迎來八風之聲、舒暢萬物之情,由此萬物和諧,天下安寧。阮籍曰:“故八音有本體,五聲有自然,其同物者以大小相君。有自然,故不可亂;大小相君,故可得而平也。若夫空桑之琴,云和之瑟,孤竹之管,泗濱之磬,其物皆調和淳均者,聲相宜也。故必有常處;以大小相君,應黃鐘之氣,故必有常數。”63八音有其本體之物,世間萬物有自然,人道也應循自然。自然之音激發人身上的自然之理。其工作原理依然是以善音激發善氣、導向善行。嵇康曰:“和心足于內,和氣見于外。故歌以敘志,舞以宣情;然后文之以采章,照之以風雅,播之以八音,感之以太和。導其神氣,養而就之;迎其情性,致而明之;使心與理相順,氣與聲相應。合乎會通,以濟其美,故凱樂之情,見于金石,含弘光大,顯于音聲也。”64嵇康以為樂表達了圣王的和氣,或者說,樂體現了善氣。當這種善氣之聲發生時,它便能夠引導人的神氣、善氣。這便是氣與聲的相應或會通。這樣便會出現天下太平。嵇康進一步指出:“絲竹與俎豆并存,羽毛與揖讓俱用,正言與和聲同發。始將聽是聲也,必聞此言;將觀是容也,必崇此禮。禮猶賓主升降,然后酬酢行焉。于是言語之節,聲音之度,揖讓之儀,動止之數,進退相須,共為一體。君臣用之于朝,庶士用之于家。少而習之,長而不怠,必安志固,從善日遷,然后臨之以敬,持之以久而不變,然后化成。此又先王用樂之意也。故朝宴聘享,嘉樂必存;是以國史采風俗之盛衰,寄之樂工,宣之管弦,使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誡,此又先王用樂之意也。”65絲竹之音與禮節教養結合在一起,可讓人們聞樂而自然想起禮儀。這些解釋既有心理學的根據,也有天人一體的視野。天人一體之下的樂動與心動融為一體,樂聲激發善心。這便是感應。

  宋明理學家也相信并接受了傳統的天人感應說。二程曰:“且如昔人彈琴,見螳蜋捕蟬,而聞者以為有殺聲。殺在心,而人聞其琴而知之,豈非顯乎?人有不善,自謂人不知之,然天地之理甚著,不可欺也。……壽夭乃是善惡之氣所致。仁則善氣也,所感者亦善。善氣所生,安得不壽?鄙則惡氣也,所感者亦惡。惡氣所生,安得不夭?”66善氣感發善氣、促成善行。因此,二程曰:“周公作樂章,欲(一作歌)之以感化天下,其后繼以文王《詩》者,言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67作為歌詞的《詩》,其主要功能便是以其中的善氣感化天下善心。這便是和:“此固是禮樂之大用也,然推本而言,禮只是一個序,樂只是一個和。只此兩字,含多少義理。”68和即兩氣貫通。朱熹最強調和,曰:“禮主于敬,樂主于和,此異用也;皆本之于一心,是同體也。然敬與和,亦只一事。……和則處處皆和,是事事中節。若這處中節,那處不中節,便非和矣。又曰:凡恰好處皆是和。但敬存于此,則氤氳磅礡,自然而和。”69由和氣自然磅礴而發便是樂。樂即和氣。朱熹曰:“樂者,能動蕩人之血氣,使人有些小不善之意都著不得,便純是天理,此所謂‘成于樂’。”70樂能夠動蕩人們身上的善良的血氣。激蕩血氣便是感動人心:“圣人聞《韶》,須是去學,不解得只恁休了;學之亦須數月方熟。三月,大約只是言其久,不是真個足頭九十日,至九十一日便知肉味。想見《韶樂》之美,是能感動人,是能使人視端而行直。”71《韶樂》能夠感動人心、引人向善。朱熹曰:“今只有義理在,且就義理上講究。如分別得那是非邪正,到感慨處,必能興起其善心,懲創其惡志,便是‘興于詩’之功。涵養德性,無斯須不和不樂,直恁地和平,便是‘成于樂’之功。”72感動人心即揚善氣而抑惡氣。朱熹曰:“古者教法,‘禮、樂、射、御、書、數’,不可闕一。就中樂之教尤親切。夔教冑子只用樂,大司徒之職也是用樂。蓋是教人朝夕從事于此,拘束得心長在這上面。蓋為樂有節奏,學他底,急也不得,慢也不得,久之,都換了他一副當情性。”73樂教能夠揚善氣而抑惡氣,從而達到變化人的氣質的目的。這便是樂教的社會功能。

  心學家如張九成等也相信天人感應思想。74明儒王陽明曰:“古人為治,先養得人心和平,然后作樂。比如在此歌詩,你的心氣和平,聽者自然悅懌興起,只此便是元聲之始。”75樂來自于和氣、善氣。比如“‘韶’之九成,便是舜的一本戲子:‘武’之九變,便是武王的一本戲子。圣人一生實事,俱播在樂中,所以有德者聞之,便知他盡善盡美,與盡美未盡善處。若后世作樂,只是做些詞調,于民俗風化絕無關涉,何以化民善俗?今要民俗反樸還淳,取今之戲子,將妖淫詞調俱去了,只取忠臣孝子故事,使愚俗百姓人人易曉,無意中感激他良知起來,卻于風化有益。”76韶樂表達了文王身上的善氣、武樂表達了武王身上的善氣。這些音樂等藝術可以激發人們身上的良知與善良,達到移風易俗的目的。這種改變終究還是落實于氣化之中:“古人具中和之體以作樂,我的中和原與天地之氣相應,候天地之氣,協鳳凰之音,不過去驗我的氣果和否:此是成律已后事,非必待此以成律也。”77中和之氣和諧于天地之氣,實現與天地同流。樂通過氣化而完成其修身的功能。

  四、氣化感應與儒家藝術詮釋學

  在中國傳統儒家看來,作為藝術的樂主要指音樂和舞蹈,且具有善良的道德屬性與社會功能。無論是音樂還是舞蹈,都以善性為本。善良之性,在宋明之前的儒家那里,其實是一種氣質之物。性即氣。以性為本便可以解釋為以良善之氣為本源,或者說,樂“表達”了良善之氣。音樂通過聲音呈現這種氣,舞蹈通過形體表現此氣。在這些藝術活動中,氣不僅是本源,而且也是其行為的主體。或者說,樂體現了良善之氣。良善之氣不僅決定了樂具有道德屬性,而且具有一定的道德教化的功能。這便是古代儒家所理解的樂:弘揚正能量的藝術。

  作為形體的人,其生存材質便是氣。故,人的生存也是氣的生存。其中,人不僅內含良善之氣,而且天生具有邪惡之氣。或者說,人是善惡混雜之氣的生命體。這是中國古代儒家的一致立場。孟子以善氣為性、荀子以惡氣為性,這并不排除他們對于另一種氣的存在的接受。自漢代以來,人們將這種善惡混合的氣叫做性。宋儒一面承認天地之性,一面相信有氣質之性。氣質之性其實是氣,有清有濁或有善有惡。因此,人天生有善惡之氣。根據同類相應的原理,正氣引發順氣、善氣,奸聲促發逆氣。善良的藝術,如《韶樂》等能夠激發人們身上的正氣或善氣,從而促人積極奮進。反之,淫蕩的聲音,如《鄭聲》也會讓人沉湎迷途。因此,樂能夠通過二氣感應的方式激發人們的善性或善氣、感動人們的善心,最終引人致善。氣化感應成為樂的政教功能的發生原理或產生機制。

  從藝術學的角度來看,氣化感應也是傳統儒家藝術詮釋學的基本機制。藝術的發生與形成是氣的活動結果。而欣賞藝術其實就是詮釋藝術。詮釋藝術便是聽懂藝術、理解藝術。按照儒家的理論,理解藝術的方法便是氣化或氣化感應。當藝術中的善氣發揮作用并激發了欣賞者身上的善氣、感動了他們的善心之后,藝術便被理解了。這種理解,在傳統儒家那里不僅僅是認知的理解、感情的匯通,更是修養的提高,即藝術欣賞或理解不僅能夠讓人獲得情感的滿足與愉悅,而且能夠激發人身上的善氣、變化人的氣質并最終實現引人向善的目的。這便是傳統的樂等藝術的功能之一。氣化感應便是實現這一目的之方法。或者說,氣化感應是傳統儒家藝術詮釋的基本形態。

  注釋

  1、楊伯峻:《論語譯注》,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124頁。

  2、《論語譯注》,第168頁。

  3、《論語譯注》,第168頁。

  4、《論語譯注》,第93頁。

  5、楊伯峻:《孟子譯注》,中華書局,2008年版,第48頁。

  6、《孟子譯注》,第138頁。

  7、《孟子譯注》,第20頁。

  8、鄭玄注、孔穎達疏:《禮記正義》,《十三經注疏》(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535頁。

  9、蘇輿撰、鐘哲點校:《春秋繁露義證》,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版,第20-22頁。

  10、《論衡》,《諸子集成》(7),上海書店,1986年版,第28頁。

  11、王弼著、樓宇烈校釋:《王弼集校釋》,中華書局,1980,第625頁。

  12、阮籍:《阮籍集》,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第65-66頁。

  13、郭象:《莊子注》,《二十二子》版,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31頁。

  14、郭象:《莊子注》,第49頁。

  15、郭象:《莊子注》,第35頁。

  16、郭象:《莊子注》,第46頁。

  17、《張載集》,中華書局,1978年版,第24頁。

  18、《張載集》,第33頁。

  19、《二程集》,中華書局,2004年版,第1192頁

  20、《朱子語類》,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2020頁。

  21、《朱子語類》,第2218頁。

  22、《朱子語類》,第2253頁。

  23、王愛琴:《先秦儒家樂教的心性論基礎》,《史學月刊》,2014年第七期。

  24、《論語譯注》,第204頁。

  25、《論語集注》,《四書五經》,天津市古籍書店,1988年,第73頁。

  26、《孟子譯注》,第46-47頁。

  27、沈順福:《論儒家哲學的兩個傳統》,《周易研究》2018年第1期。

  28、王先謙:《荀子集解》,《諸子集成》(2),上海書店,1986年版,第154頁。

  29、《荀子集解》,第243頁。

  30、《論衡》,《諸子集成》(7),上海書店,1986年版,第17頁。

  31、郭象:《莊子注》,第58頁。

  32、郭象:《莊子注》,第61頁。

  33、王先謙:《荀子集解》,《諸子集成》(2),上海書店,1986年版,第84-85頁。

  34、孔穎達:《禮記正義》,第1456頁。

  35、樓宇烈:《王弼集校釋》,第633頁。

  36、夏明釗:《嵇康集譯注》,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94頁。

  37、夏明釗:《嵇康集譯注》,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02頁。

  38、夏明釗:《嵇康集譯注》,第108-109頁。

  39、阮籍:《阮籍集》,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第70頁。

  40、《張子正蒙注》,《船山全書》(12),岳麓書社2011年版,第129頁。

  41、《張載集》,中華書局1978年版,第20頁。

  42、《二程集》,第1215頁。

  43、《論語集注》,《四書五經》(上),天津市古籍書店,1988年版,第75頁。

  44、《朱子語類》,第2255頁。

  45、《朱子語類》,第519頁。

  46、《王陽明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254頁。

  47、《王陽明全集》,第113頁。

  48、楊伯峻:《論語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版,第150頁。

  49、《荀子集解》,第108頁。

  50、《周易本義》,《四書五經》上,天津市古籍書店,1988年,第3頁。

  51、《荀子集解》,第28頁。

  52、《荀子集解》,第253頁。

  53、《荀子集解》,第254頁。

  54、《荀子集解》,第252頁。

  55、《荀子集解》,第253-254頁。

  56、《禮記正義》,第1535頁。

  57、《禮記正義》,第1535頁。

  58、《禮記正義》,第1536頁。

  59、陳立撰、吳則虞點校:《白虎通疏證》,中華書局,1994年版,第95頁。

  60、[漢]司馬遷:《史記》,中華書局,1999年版,第167頁。

  61、班固:《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第1037頁。

  62、阮籍:《阮籍集》,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第65-66頁。

  63、《阮籍集》,第71頁。

  64、夏明釗:《嵇康集譯注》,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09頁。

  65、《嵇康集譯注》,第109頁。

  66、《二程集》,第224頁.

  67、《二程集》,第311頁。

  68、《二程集》,第225頁。

  69、《朱子語類》,第519頁。

  70、《朱子語類》,第931頁。

  71、《朱子語類》,第878頁。

  72、《朱子語類》,第932頁。

  73、《朱子語類》,第2222頁。

  74、李春穎:《張九成基于心學思想的天人感應論》,《周易研究》,2018年第4期。

  75、《王陽明全集》,第113頁。

  76、《王陽明全集》,第113頁。

  77、《王陽明全集》,第113-114頁。

編輯:趙珂
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魯ICP備15031955號 Copyright © 2001-2010 www.lyxsmm.cn All Right Reserved   主辦:中國孔子基金會秘書處
主站蜘蛛池模板: 91久久综合精品国产丝袜长腿 | 视频国产免费 |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久久精品 | 日韩精品视频免费网址 | 中文字幕一级毛片视频 | 伊人网综合在线观看 | 99久久久久国产 | 免费成人午夜视频 | 国产高清一级毛片在线人 | 欧美一级久久 | 亚洲精品国产国语 | 国产亚洲青色国产 | 亚洲精品人成网在线播放影院 | 91久久国产青草亚洲 | 久夜色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 四虎永久在线精品视频免费观看 | 国产精品香蕉在线一区 | 国产真实乱子伦视频播放 | 精品午夜久久网成年网 | 四虎久久精品国产 | 图片区小说区区国产明星 | 精品91麻豆免费免费国产在线 | 久久国产综合 | 日本精品一区二区三本中文 | 国产系列 视频二区 | 日韩激情视频在线观看 | 加勒比综合在线 | 国产成人免费高清激情视频 | 亚洲精品社区 | 青青草原伊人网 | 四虎com | 色在线视频免费 | 国产精品无 | 岛国毛片| 亚洲精品福利网站 | 小毛片 | 国产精品福利在线观看 | 91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网址 |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久秋霞小 | 精彩视频一区二区 | 牛牛碰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