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文化,文化也是經濟;經濟是經濟,經濟也是文化。在融合發展轉型的新時期,文化建設和經濟建設的交疊訴求將中國的文化經濟推到了國家戰略的前臺。
上個世紀90年代開始的中國文化體制改革逐步明確了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分類建設模式,不過到如今,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的融合日益成為共識,事業與產業協同發展成為趨勢。政府提倡文博事業單位開展文創產品開發,公共文化的建設大力發展政企合作投資(PPP),文化事業的發展無疑需要市場和產業的支撐。同時,中央專門發文強調,國有文化企業要將社會效益放在首位,文化產業的發展不宜過度市場化,切不可為經濟利益而偏離文化責任與使命。況且,文化資源的保護、文化素質的培育、文化內容的創造,等等這些文化事業其實是文化產業的本質基礎與核心價值。
當前,中國文化產業發展迅猛,有些行業已經進入國際前列,比如電影市場規模達到世界第二,甚至有趕超電影第一大國美國的勢頭,但內容創新不足的短板卻日益凸顯。2016年中國電影市場在連續十多年的高歌猛進中突然剎車,票房增長率從2015年的近50%跌落到3%左右,整體文化產業的增速也差強人意,全年規模以上文化企業的營業收入增長7.5%,文化制造業的相對衰頹是主要因素之一。文化產業,歸根結蒂是文化的產業,文化價值與創意產權是文化產業的核心價值,是文化經濟發展的題中要義。中國電影的投資規模越來越大,商業大片的明星陣容也日益豪華,特效的運用也日臻絢爛,但內容的蒼白和創意的乏力讓中國電影缺乏精氣神,資本炒作與技術炫耀都已經不足以讓日益成熟的中國消費者掏腰包。這時候,我們發現,中國電影趕超好萊塢的路還很長,優秀的文化產品不是靠錢能砸出來的,也不是靠特技制作出來的,關鍵得有動人的價值觀,有好故事,有優秀人才。中國文化產業發展正處于新舊勢能轉換的關鍵“窗口期”,如果能克服依賴文化制造業,能擺脫文化地產模式,能提升國有文化經濟活力,能融合新科技,能適應新消費,真正提升“軟”實力,文化的產業一定會一舉沖天,不僅帶動中國經濟轉型升級,也會大大提升中國文化的國際競爭力和綜合實力。
從更大的視野來看,我們更需要有文化的經濟。接近四十余年的超高速發展,中國經濟發展從總量上把許多發達市場經濟國家甩在了身后,同時也把文化建設甩在了一邊。如今,中國經濟發展所面臨的深層次挑戰,文化問題是最為復雜的一類。不道德的經濟衍生了經濟的不道德。惟利是圖的急功近利,不僅導致產品層面的假冒偽劣,也推高了交易鏈條契約成本的攀升,導致了諸如涸澤而漁、環境污染等公用地悲劇。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本質就是要回歸有價值的經濟。經濟創造財富,關鍵是要創造基于文化創造力的財富和富有人文精神的財富。否則,經濟發展就走向人的反面,走向社會的異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