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承,男,安徽安慶人,西元1977年生,華東師范大學哲學博士。現為上海大學社會科學學院哲學系教授。著有《儒家的如何是好》《信念與教化》《治心與治世——王陽明哲學的政治向度》等。
反思新文化運動對儒學傳統批判的過激問題,并不意味著要徹底否定新文化運動的傳統。在這個意義上,理想的中國文化重建之道路,似更應該是將以儒學為主干的古典傳統與新文化運動的現代傳統結合起來考慮。 [詳細]
“君子”一詞廣見于中國傳統典籍與社會生活中,為人所熟知,以此概念為中心,在中國文化傳統里逐漸形成了一套君子文化。君子文化以理想人格追求為理論內核,溯及境界論、修養論、教育論、治國論乃至文學藝術等諸多方面,形成了一個龐雜的文化觀念系統,為人們不斷演繹。 [詳細]
《禮記》是中國古代重要的禮書,集中展現了禮儀生活的必要性、重要性以及操作性,它既闡述了禮樂活動對于社會政治生活的不可或缺,又通過具體儀節的記載為后人提供禮儀活動的參照范本。對《禮記》中所記載的禮儀規范予以分析,大致可以對中國古代政治和生活文明的精神有所領會。 [詳細]
——以君子人格為例
“理想的社會應該由什么樣的人組成”,是政治哲學的核心問題之一。在思想史上,儒家政治哲學對于這一問題有著豐富的回答。以“君子”人格為例,“君子”不僅是個體的修養指向,更是公共生活中對人的要求,具有公共性、導向性、規范性和評價性等政治哲學意義。研究儒家政治哲學... [詳細]
陽明學研究的政治維度,呈現為三種形式,一是以王陽明之政治軍事事功為中心的政治史考察;二是以陽明學所蘊含的理論品格、精神氣質為中心的思想史考察;三是以陽明學之核心概念、命題以及社會教化活動為中心的政治哲學考察。對陽明學上述三種形式的政治維度考察,特別是對陽明...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