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凡朝,山東大學易學哲學博士、歷史學博士后,齊魯師范學院教授,美國麻省大學訪問學者。在《周易研究》(CSSCI期刊)、《孔子研究》(CSSCI期刊)、《中州學刊》(CSSCI期刊)、《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CSSCI期刊)、《理論學刊》、《蘭州學刊》、《關東學刊》等刊物發表論文三十余篇;出版著作《<易經>注譯》《<周易>注譯》、《楊氏易傳》(點校,《儒藏·經部易類》 精華編四)、《要做事先做人——立己修身最為先》等著作多部。在校內主講《中國哲學史》、《中國政治思想史》、《倫理學》、《中國傳統文化概論》、《經典導讀》(《論語》、《老子》等)、《周易漫談》等課程。
楊簡的易學視野下的工夫論以人心自明自靈為前提,強調“不起意”。它以“毋意”為綱,以止絕意、必、固、我為內容。 [詳細]
一說到家風,不得不論及家風存在之前提——家庭。家庭是人類社會最典型的初級生存群體。人類有家庭性,人是家庭的動物,正是由于家的存在,才使人以“家人”的身份區別于“野獸”。每個人從小對家庭都有一種本質性依賴,一個人生下來之后,在某種意義上都是以某某的“兒子”或... [詳細]
從經典詮釋建構哲學系統,是中國哲學前進的動力和主流。在經典與詮釋的張力下,文本的經典地位發生著轉換,詮釋的意義追尋發生著游移。王守仁以心學詮釋經典,實現了對經典詮釋的超越。他以古本為基,透顯了對原始儒學的復歸。 [詳細]
文化越來越以自己嶄新的姿態成為當今世界新的經濟增長點。文化產業被公認為是21世紀全球經濟一體化時代的“朝陽產業”。以《文化產業振興規劃》的頒布和實施為契機,我國文化產業呈現出迅速發展、朝氣蓬勃的新局面。 [詳細]
中國傳統哲學更加注重和強調悟性、直覺和體驗,是“悟性主義”的,這在心學傳統中體現的更為突出。楊簡作為陸氏高徒,好學善思重悟,經過屢次悟覺,其心學思想由淺入深,由微而著,逐漸確立、豐富發展和深化完善,最終把一切收攝于本心之中,確立了自己徹底的心學體系,彰現了... [詳細]
本體問題是中西哲學始終關注的焦點,《易傳》作者繼承前賢成果,對易道本體問題進行了獨到闡述,將世界的本質、萬物的根源歸為“易”或易道,并認為“易”道內涵陰陽、流變不息,為形上之道、范圍天地、曲成萬物,“寂然不動、恒久存在,“易”道“易簡”不繁、順適暢達。 [詳細]
孟子維護、繼承和發展了孔子儒學傳統,提出以人性論為核心的修養觀。孟子的人性本善論,顯示出了人之為人的價值所在,為整個孟子的修養論打下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詳細]
《周易》是中國最古老的典籍之一,在漢代被推為五經之首,其所蘊含的豐富哲理歷來被眾多學者深研、探究和推崇。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