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1世紀的頭二十年里,東亞的興起,尤其是中國的興起,使得世界經濟和政治秩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一新興的地緣政治秩序所引發的振蕩,正在考驗350多年前《威斯特伐利亞條約》(Westphalian Treaty)所開創的現代民族國家制度。威斯特伐利亞模式是自由個人主義的早期版本,其定義的價值是將個人自治和平等擴大到國際水平。作為只有贏家和輸家的零和游戲,它在國際層面上已被證明在解決當今時代的緊迫問題方面毫無成效。
2024-11-23中國儒學文化一直是通過基督教概念被理解的,“天”被譯成“Heaven"(天堂),“義”被譯成“righteousness"(基督教義理),“禮”被譯成“ritual”(基督教禮儀),“道”被譯成“the Way”(上帝之路),等等,結果給人一種很精糕的理解。另外,當代中國學者把西方“現代性”詞匯植入漢語當中,并用“現代性”棱鏡回溯中國傳統。為了扭轉這種情況,我們應當努力使用中國本身的語匯對傳統進行表達和理解。漢語總是突出表達“人倫”意識一一人與及間的關系及人與環境、社會之間的關系。這樣的意識尊重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維護人際和諧,重視人的道德行為,使人生充滿意義。其實,儒家道德簡單說來,即是人身份倫理的升華。
2023-11-14威廉·詹姆士警告我們說:“我們的生活面朝前方……但是我們的理解卻背道而馳了。”同樣的擔憂使得威廉·福克納也觀察到,“沒有所謂的過去——只有現在。”關鍵點就是我們永遠逃避不了我們思考中的時代謬見。所有的經驗必然只是我們和我們的世界之間的一個合作,因而總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們自己的價值和興趣。在閱讀《學記》時,我們會受到什么樣的學習技巧和方法的吸引,《學記》又在如何言說自己?
2023-06-01如果快速瀏覽一下《〈論語〉指南》目錄中的章節標題,讀者應當會相信定義哲學敘述時角色和關系的核心地位,正如《論語》所敘述的那樣。儒家龐大的價值系統發端于“仁”,我們將其翻譯為“完美行為”(consummate conduct)。在描述、分析和評估人們作為人的品質,以及他們所處的家庭、社會機構等共同體的效能時,人與人之間的關聯性才是首要的,而不是他們的個體性。有一些人類學的文章討論過這一道德哲學問題,但我們很快就能注意到,如果關注人的從屬關聯性而非獨立個體性,以這樣的方式進行考量,那么孔子并不是一個道德哲學家,即便亞里士多德、康德和密爾等都是道德哲學家。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幾乎其他所有的西方道德哲學家都只關注獨立和個體化。事實上,我們甚至可以說,孔子本身并沒有提供一種道德理論,而《論語》為我們展示了一幅道德生活的圖景,以及一種相互關聯的、具體的、完美行為(仁)的敘事視角。
2023-05-30當今,處在二十一世紀,儒學價值正在從所未有地作為被呼喚的文化力,正處在走向世界舞臺的關鍵時刻;我們在被召喚著,參與到這個滾滾向前的洪流中來。人類現正經歷的,是一個動蕩不安的歷史時段;汲取20世紀人類殘酷相殘的教訓,我們必須竭盡全力,齊心協力尋找人類文化中一切可能的資源,為開創更好的未來。
2022-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