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儒家“仁民而愛物”的古老思想中,拉涵著與現代生態倫理相契合的合理因素。“仁民而愛物”的思想,是將人類所特有的道德情感貫注于自然萬物,要求人們把萬物當成自己的同類甚至血肉相連的一部分來愛護,任調人對自然萬物負有不可推卻的道德責任。作者認為,科學的態度枯之以銘家式的道德意識和生命情懷,應該是硯代人類對待自然萬物的最合理的態度。
2019-05-08在漢代以降的兩千多年的歷史上,禮治一直充當著治理國家、管理社會的重要手段,發揮著維護社會和諧、穩定、有序的重要作用,特別是那些盛大的王朝更是如此。對于儒家的禮治思想,我們不應簡單地視之為封建主義的東西,而應該客觀地、歷史地對待,努力挖掘其中的合理因素,為我們構建現代和諧社會提供歷史的借鑒和傳統的思想資源。
2019-04-17儒家的生態倫理思想, 其本質是人類中心主義的, 但它不是以利益為中心的,而是以道義為中心的, 這構成了其與西方傳統的人類中心論的重要區別。從孔子開始, 經過孟子, 到宋明理學家, 這種以道義為中心的人類中心論形成了儒家的一個重要傳統, 是儒家對待人與自然萬物的關系的主流方式, 它視萬物為與人類同源、同構、同體, 要求人類將仁者愛人的道德情懷擴展到對待自然萬物, 把仁愛萬物作為道德的最終完成和最高境界。“ 人者天地之心, 是儒家人類中心論的核心命題, 依據這種觀念, 人類在為自己確立了“ 天地之心” 的價值定位的同時, 不是擁有了主宰萬物的權力, 而是主動承擔起了自然萬物的“ 主持者” 、守護者的責任和義務。這種道義類型的人類中心觀念, 在中國漫長的農業文明史上發揮了保護自然環境的積極作用, 它可以為我們突破和超越西方的人類中心主義提供一種不可多得的傳統思想資源, 對于當今人類走出生態危機的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啟發和借鑒意義。
2019-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