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是中國文化的傳統因素,體現在重視人際往來的禮節,重視上下關系的區別,講求約束和規范。這些因素不僅含有有利于現代化的工具功能,而且有一種使中國人民自覺妥適的文化氛圍,構成了中國文化的精神氣質。我們今天當然不可能也不應當企圖全部恢復儒家關于禮制、禮俗儀節的體系,我們必須依據創造的轉化和批判的繼承發展的原則,把儒家古禮的精神、結構、氣質、原則、范式提煉出來,以適應現代社會的需要,診治當今世界的病癥。
2025-03-19我是改革開放后的第一批研究生。1977年10月,國家正式宣布通過高考來招收大學生,過了一個月,《人民日報》登了另一個消息,就是恢復研究生招生制度。入學的時候,因為沒有正式的文件說明研究生程度的性質,我們都認為這個研究生相當于蘇聯的副博士研究生。副博士研究生是1950年代國家學習蘇聯的經驗在大學里招收的,相當于西方的博士研究生,因為在蘇聯,副博士之上還有全博士,差不多要教授才能當。那時候在蘇聯拿到副博士研究生學位后回國的人事待遇,和在西方國家拿到博士研究生的相當,但到1957年這個制度就取消了,不再招收副博士了。
2024-10-30近代史學者曾習慣應用“西方挑戰—中國回應”的模式描述鴉片戰爭以后的近代中國發展。近幾十年,一些學者對此提出異議。這不僅因為湯因比(Toynbee)的挑戰回應理論不斷受到批判審查,而且因為近百年來中國歷史的課題并不能歸結為對西方代表的近代文明作外在的回應,而是要通過自身的現代化解決彼此的沖突。然而,就宏觀文化的角度而言,處于前現代的中國文化如何對現代化的西方文化作出創造性的回應,一直是近代中國文化的一大課題。基本上,根于深厚的精神—文化傳統的文化保守主義的頑強的文化認同,與出于對現代化急迫關切而產生的反傳統意識,這兩個方面的起伏交叉構成了近代中國文化的基本格局。
2024-10-24推原儒家的歷史起源,古人稱為"原儒",近人稱為"說儒",其義則一。本文分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敘述古今各種有關"儒"及儒之起源的說法,反省其立論的方法;第二部分選取周代的教化傳統與儒之起源的關系這一側面,以進一步了解本世紀學者原儒說的得失。
2024-04-25習近平總書記在2021年“七一”講話中提出了九個“以史為鑒、開創未來”,第三個是“以史為鑒、開創未來,必須繼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其中說“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立黨立國的根本指導思想,是我們黨的靈魂和旗幟。中國共產黨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堅持實事求是,從中國實際出發,洞察時代大勢,把握歷史主動,進行艱辛探索,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指導中國人民不斷推進偉大社會革命。……新的征程上,我們必須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全面貫徹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用馬克思主義觀察時代、把握時代、引領時代,繼續發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世紀馬克思主義!”在我黨的歷史上,第一次提出馬克思主義要與中華文化相結合,強調了中華文化對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發展的重要性。
2024-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