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初,四川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承擔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項目《巴蜀全書》優秀結項。這是迄今為止四川對本地區文獻進行的規模最大、歷時最長、體例最新的整理和研究,把巴蜀文獻作為整體進行了空前的匯集,受到學術界的高度關注和評價。項目首席專家兼總編纂便是四川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原所長舒大剛。
2024-08-13我們都知道,每個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的民族都有自己的經典,經典是一個民族和國家的精神家園和力量源泉。中華最早期的經典就是儒家經典,這是中華文化的根、魂、源,在歷史上的影響非常巨大。對經典進行研究闡釋并引以為行動指南、思想引領(常道)的學術就是經學。經學對中國歷史和文化的作用十分突出,歷史上很多大家、名家,無論是修身立業,還是立說垂教,都要從經典和經學入手,促使經學對中國文化方方面面都產生不可磨滅的影響。就如當代的一些大家名師(如范文瀾)強調的那樣,“不了解經學就不能正確認識中國的歷史”;金景芳先生也說,“研究中國古史分期、發展階段、宗法、井田、哲學,甚至古代官制、禮制、兵制、學制等,都不能不研究經學”;李學勤先生也說過類似的話,當代學人關于這方面的討論就更多了。
2024-03-15《周易》居六經之首,而易學有“在蜀”之稱。巴蜀《易》學歷史悠久,成果豐富,據不完全統計,歷代巴蜀學人撰有《易》學著作370余種,現存者尚有160余部之多,構成中國《易》學史的一大奇觀。其中,揚雄《太玄》、衛元嵩《元包》、李鼎祚《周易集解》、陳摶《易龍圖》(存序)、蘇軾《東坡易傳》、來知德《周易集注》等,無疑是中華《易》學的重要成果。《巴蜀全書》工程通過考察歷代正史、方志和目錄書籍、人物傳記,發現巴蜀《易》學發生甚早,著作綿延不絕,雖歷經淘汰,猶可考見漢代8種、魏晉6種、隋唐五代10種、宋代160種、元代14種、明代30種、清代150種,可謂代有其書,蔚為大觀。程頤說“《易》學在蜀”,全祖望謂“甚矣蜀之多《易》也”,姜國伊撰《易學在蜀賦》,劉咸炘稱“《易》學在蜀,猶詩之有唐”,謝無量撰有《蜀易系傳》及續篇,當代學人也對巴蜀《易》學源流進行過考述,學界已形成“巴蜀《易》學”概念。
2023-12-07自2020年起,尼山世界儒學中心聯合國內著名高校,創新成立尼山世界儒學中心聯合研究生院,以共建共享的方式開展研究生教育,旨在發揮山東傳統文化資源優勢,匯聚全國頂尖儒學研究力量,培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包括儒學)專項研究生,打造高端儒學專業人才,助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2023-03-31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加強古籍典藏的保護修復和綜合利用,深入挖掘古籍蘊含的哲學思想、人文精神、價值理念、道德規范,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古籍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所蘊含的哲學思想凝結著古人的智慧,可以為今天的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啟迪,值得深入挖掘、認真汲取。
2022-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