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愛”“仁義”“道德”等語詞都生成于先秦哲學,其含義十分豐富。在傳統社會,“道德”或“仁義道德”滲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從孝悌到為政、從情感到禮法、從需要到權利、從個人修身到社會治理和民生疾苦等無不與之相關,并涉及儒道墨等各家“仁”說。得“仁道”者生,但“不仁”之道也有自身的價值。從仁義到“生生”,都在不斷充實著“道德”的內涵并為其實現提供最重要的生機活力。
2023-08-16齊宣王不忍牛觳觫而以羊易牛,孟子將此概括為“仁術”,以消解維護釁鐘舊禮與倡導“愛物”的仁的新觀念之間的張力。“仁術”是行仁的巧法,突出了仁心的實現問題。朱熹要求從惻隱之心出發反求其本心,出于內在仁心的一切為善且可行的舉措,都可歸屬于“仁術”的范疇。君子“遠庖廚”體現了“不見”的藝術,但關鍵還在仁術的擴充推廣。在強調仁的普遍價值的同時,又須注意愛之實踐的先后差序。注重保民愛民的本然初心,恰當把握“仁術”“合權度”的雙重蘊含。反求本然初心離不開社會實踐的推動。“仁術”為“講仁愛”的社會主流價值的推廣提供了方法上的參考。
2022-07-19宋元明經學或曰宋學的興起,是經學史上一大標志性事件。宋學批評和否定漢學,從“舍傳求經”到“疑經改經”,是深入經典內部進行的經學變革。宋儒治經的重心,既在“依經立義”,又堅持“以理義去推索”,以便進達“圣賢藩墻”,凸顯了道統論意義的經學主旨。宋明諸儒雖多自出“新義”,但實際也吸收了漢學的成果,是“尊經”而重道,為完善經典體系作出了應有的貢獻,體現了所在時代的經學發展水平。
2022-03-22朱熹對以呂祖謙為代表的浙學持負面的評價,以為浙學不“高”則“卑”,均不能于中間“親切合理會處”有恰當的體貼。但相較于陸學之“高”,朱熹對呂學之“卑”給予了更多的批評。認為呂祖謙注重實用,被歷史陳跡和實用利益所陷溺,不能由具體物事上升到天道性命這一形而上的“大本”。而陸九淵之學雖被朱熹指斥為“禪學”,但相較于呂學以及永康、永嘉等事功學,陸學反倒有更多合理的因素。朱熹肯定陸九淵能“做個人”,雙方的共性落在了一致堅守作為“儒”之內核的義利之辨上。祖謙之后,呂學相當程度繼續了重實效、重利益、重史傳的學術特色,但最終不能避免與朱學混同。
2019-04-25在當今社會中,“安身立命”的問題越來越多地被人們提及和思考。然而,在人們的印象中,不論就其蘊涵還是功用來說,“安身立命”更多地在超越性的宗教層面被思考,對于以社會現實為立學之基、以人文主義為價值內核的儒家學說來說,其與“安身立命”似乎總有那么一點距離。其實,儒家也有自己的“安身立命”之道。與佛老主要是佛教的宗教寄托不同,儒家的“安身立命”是融于儒者積極的德行修養活動之中的。
2019-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