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體達用 體用貫通
來源:大眾日報作者:王學斌 2023-10-31 09:16
精髓要義,著之于篇。今年召開的全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認為,習近平總書記在新時代文化建設方面的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構成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文化篇。
新時代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站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和歷史高度,不斷深化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規律的認識,由先破后立始,進而破立并舉,再到以立為主,形成了明體達用、體用貫通的習近平文化思想。一方面,作為新時代黨領導文化建設實踐經驗的理論總結,習近平文化思想本身就是一個內涵十分豐富、論述極為深刻的思想理論體系;另一方面,作為文化篇章,也提升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文明底蘊和文化品格。故對此“文化篇”的謀篇布局過程、總體框架要義進行梳理,則顯得極為必要。
身處世情、國情、黨情趨于復雜的新時代,習近平文化思想在回應一系列重要命題的過程中逐步水到渠成
宣傳思想文化領域的問題,向來是流動不居、變于無形,且常暗流涌動、由隱到顯。此情況決定了該項工作絕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可能一勞永逸,需要時時關注,常抓不懈。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準確把握世界范圍內思想文化相互激蕩、我國社會思想觀念和輿論環境深刻變化的趨勢,面對持續動態變化的諸多文化挑戰與難題。
就所面臨挑戰的范疇而言,世情、國情、黨情的深刻變革,在文化領域有著至為明顯的體現。首先,揆諸世界,我們面臨著構建國際話語權和與大國文明對話的迫切需要。習近平總書記在2015年全國黨校工作會議上就指出,“落后就要挨打,貧窮就要挨餓,失語就要挨罵”。伴隨中國綜合國力不斷提升,我們在理論、道路、制度、文化等方面,具有許多值得他國借鑒與參考的經驗。但中國在世界上的形象很大程度上仍是“他塑”而非“自塑”,在國際上有時還處于有理說不出、說了傳不開、理不屈而詞窮的境地,存在著信息流進流出的“逆差”、中國真實形象和西方主觀印象的“反差”、軟實力和硬實力的“落差”。其次,再觀國情,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從現在起,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昭示著階段性任務的重大調整。在這個新的歷史方位上,更加需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作為強大精神力量來激勵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奮勇前進,從而彰顯文化自信自強。再次,聚焦黨情,進入新時代,意識形態工作愈發重要且關鍵,是為國家立心、為民族立魂的工作。習近平總書記在2013年8月19日的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指出“能否做好意識形態工作,事關黨的前途命運,事關國家長治久安,事關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這是對現階段黨情尤其是意識形態領域的一種精準判斷。
身處世情、國情、黨情趨于復雜的新時代,以上挑戰和難題必須得到正面解答。黨中央懷著強烈的問題意識和巨大的使命擔當,在回應“面向世界,如何構建大國話語”“立足現實,如何彰顯文化自信”“審視黨情,如何堅守思想陣地”等一系列重要命題的過程中,集思廣益、攻堅克難,習近平文化思想從而逐步水到渠成。
標志著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規律的認識達到了新高度,表明我們黨的歷史自信、文化自信達到了新高度
明體方可達用,執一始能馭萬。原創性理論永遠是一種思想理論體系最為核心的要義、方法所在。綜觀新時代文化建設與變革的成就,歷史自信與文化自信當是其中樞紐式的文化理論觀點上的創新和突破。
歷史自信是習近平文化思想形成的大前提。在2021年11月11日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首次明確指出全黨要“堅定歷史自信”,之后“歷史自信”這一論斷被不斷提及與強調。循名責實,歷史自信是我們中國共產黨、中華民族源于自身歷史最縱深處的對既有文明進程、百年奮斗歷程、偉大復興征程與人類發展前程的深厚高遠且持久堅實的信仰、信念與信心。中國共產黨之所以形成歷史自信,有四重原因,即傳承了中華文明深邃的歷史精神、擔負著實現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積淀下豐富有機寶貴的歷史經驗和內生出高度敏感強烈的歷史自覺。可見,歷史自信為習近平文化思想提供了宏闊的歷史底蘊與悠遠時段,成為我們把握與理解“四個講清楚”的重要依據。
文化自信是習近平文化思想發展的總綱領。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民族、政黨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對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堅定信念。對中國共產黨而言,文化自信本質上是指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自信。經過40多載的摸索與積累,中國共產黨終于提煉出文化自信這樣至關重要的原創性理論,且在新時代的偉大文化實踐中趨于深化與成熟。
文化自信具備五重屬性。其一,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根脈。我們持續從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中尋找精氣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文化根脈,其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不僅是我們中國人思想和精神的內核,對解決人類問題也有重要價值,因此具有無比的厚度。其二,以中國悠久漫長的歷史為軸線。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加需要系統研究中國歷史和文化,更加需要深刻把握人類發展歷史規律,因此具有空前的廣度。其三,以五千多年不曾斷裂的文明為載體。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當代中國文化的根基,是維系全世界華人的精神紐帶,也是中國文化創新的寶藏,其五大突出特性是開辟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深厚基礎,因此具有獨特的高度。其四,以百年來中國共產黨人的持續理論創新為靈魂。我們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對中華五千多年文明寶庫進行全面挖掘,用馬克思主義激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優秀因子并賦予新的時代內涵,有效把馬克思主義思想精髓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華貫通起來,聚變為新的理論優勢與創新動力,因此具有可貴的深度。其五,以無數中國人民的現實生產生活為依托。我們持續深化文化體制改革,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發揚學術民主、藝術民主,為人民提供廣闊文化舞臺,讓一切文化創造源泉充分涌流,從而促使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持續迸發,因此具有真實的溫度。綜上,厚度、廣度、高度、深度、溫度,“五度”合一,所以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
總之,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離不開歷史的綿延與積淀;歷史的總結與前行,少不了文化的提煉與升華。也就意味著,歷史自信與文化自信早就融為一體,共存于黨的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和制度創新之中。在百余年的踔厲前行的過程中,中國共產黨深刻把握了中華文明的發展規律,繼承了中國歷史文化的可貴精神,同時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規律的認識達到了新高度。正如全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所指出的,習近平文化思想既有文化理論觀點上的創新和突破,又有文化工作布局上的部署要求,明體達用、體用貫通,明確了新時代文化建設的路線圖和任務書,標志著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規律的認識達到了新高度,表明我們黨的歷史自信、文化自信達到了新高度,并在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中展現出了強大偉力。
為我們在新時代文化建設中展現新氣象新作為提供了有效的方法與明確的部署
思想引領航向,理論付諸實踐。黨的十八大以來,宣傳思想文化工作之所以取得歷史性成就,最根本就在于有習近平總書記領航掌舵,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科學指引。用中國古典的概念形容,即如臂使指、體用貫通,有效地貫穿與浸潤在文化工作布局上的部署要求諸多方面。
比如,我們通過不斷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提出與深化了“兩個結合”尤其是“第二個結合”。創造性轉化,就是要按照時代特點和要求,對那些至今仍有借鑒價值的內涵和陳舊的表現形式加以改造,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和現代表達形式,激活其生命力。創新性發展,就是要按照時代的新進步新進展,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加以補充、拓展、完善,增強其影響力和感召力。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一脈相承、不離正軌的理論立足點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前后相繼、相互支持的貫通點就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兩創”是新時代中國共產黨進行文化發展創造的基本路徑,并升格為適用于把握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具有普遍意義的路徑。同時,“第二個結合”為“兩創”走向深入提供了明確的推進方向與理論基礎。“第二個結合”的戰略高度即在于,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置于更高更深更宏大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維度進行重新審視。這實際上意味著在新時代“兩創”的不斷推進下,“第二個結合”已成為習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方法論。
再如,在2018年8月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用“九個堅持”高度概括了我們黨對宣傳思想工作的規律性認識;在今年6月2日的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提出了文化建設方面的“十四個強調”;這次會議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重要指示中,又對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提出“七個著力”的要求。依此脈絡,可知如上諸多概括、總結、提煉與要求,某種程度上已構筑了習近平文化思想的四梁八柱,也為我們在新時代文化建設中展現新氣象新作為提供了有效的方法與明確的部署。
藍圖繪就,續寫新篇。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我們在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唯有更深入地理解習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要義、豐富內涵、現實指向、理論貢獻等諸多問題,我們方能在文化理論上再寫鴻篇巨制,于工作布局中開創錦篇繡帙,讓這一不斷展開的、開放式的思想體系愈發深邃豐富,愈加體用一致。
[作者系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文史教研部教授、中國史教研室主任,中央黨校創新工程項目“中華文明與中國道路研究”首席專家]
編輯:董麗娜
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