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湖文化 點燃中華文明的星火
來源:大河網作者:盧松 張體義 2023-11-06 11:06
時而低吟婉轉,時而激越清揚,時而空靈縹緲……11月4日,紀念賈湖遺址發掘40周年暨第二屆賈湖文化國際研討會中場休息時,南京民族樂團青年演奏家于東波手持賈湖骨笛仿制品,現場吹奏樂曲,美妙的笛音把參會人員思緒帶回到遠古時代。
探源賈湖文化,尋根中華文明。11月3日至5日,中國地理學會理事長、中國科學院院士陳發虎,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黨委副書記、教授鄧建松等100余名來自國內外的專家學者,圍繞賈湖文化研究、中華文明探源等主題進行學術報告,并在4個分會場深入研討相關課題。
賈湖遺址是距今9000年至7500年中國史前文化的重要遺址,其豐富的文化內涵,為中國乃至世界音樂起源、稻作起源、釀酒起源、家畜起源、甲骨契刻及原始崇拜等領域的研究都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珍貴資料,為中華文明起源奠定了堅實基礎,是史前人類文化的優秀代表,為同時期東亞地區的文化高峰。
“賈湖文化的創造者不僅是優秀的獵人、漁夫和工匠,還是優秀的音樂家,賈湖文化的發現,再現了淮河上游八九千年前的輝煌。”賈湖遺址主要發掘者、主要研究者之一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張居中,對賈湖遺址給予高度評價,并介紹了近10年賈湖文化最新研究成果。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教授楊明星認為,賈湖先民在距今9000年至8500年開始利用綠松石制作飾品,這是世界最早的。此后,將綠松石用作喪葬物品,這也是世界最早的。
“賈湖遺址考古發現表明,8000多年前的賈湖先民已經開始了稻作農業生產,這是目前考古發現最早的完整稻作農業村落遺址。”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趙志軍說。
“中華文明八千年起源看賈湖。”王巍說。“賈湖文化開創了中國早期農業社會的許多創新發明。”陳發虎如此評價。“賈湖遺址提供了中國北方發酵酒的最早考古證據。”澳大利亞科學院院士、美國斯坦福大學教授劉莉通過科技分析得出結論……
11月5日,全體與會學者發出《加強賈湖遺址考古工作和研究成果轉化與保護傳承的倡議書》,倡議把賈湖遺址納入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國項目,爭取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加強賈湖遺址的保護活化利用,講好中國故事之賈湖表達。
在保護研究的基礎上,運用現代技術手段,讓文物活起來、火起來,講好賈湖故事是國內外關心賈湖遺址專家的心愿,更是漯河市實施文旅文創融合戰略的生動實踐。
11月4日,賈湖遺址博物館落成揭牌儀式暨“禮樂之源”基本陳列開幕儀式,在賈湖遺址發掘地舞陽縣北舞渡鎮賈湖村舉行。
走進賈湖遺址博物館“禮樂之源——賈湖文化主題陳列”序廳,映入眼簾的是一組大型雕塑,表現的是賈湖先民的祭祀場景,設計上融入了骨笛、鼎壺罐組合等禮樂文明的核心元素,具有很強的神秘感和儀式感。序廳左側的文化墻上,鐫刻著賈湖遺址的11項“世界之最”。在一塊展板上,醒目地寫著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陳星燦對賈湖遺址的評語:賈湖文化,中國史前文化的第一座高峰,中華文明的星火從這里點燃。
“我們運用人工智能、5G、MR、雷達投影互動、3D動畫等技術,采取視覺、聽覺、觸覺等多感官綜合體驗模式,讓觀眾更加深入了解賈湖文化,感受中華‘禮樂之源’的獨特魅力。”賈湖遺址博物館館長武艷芳說。在賈湖遺址博物館,精心設計的“糧食加工臺”“龜甲傳書”等數字化創意互動項目,讓文物“活”起來、讓文化“亮”起來、讓觀眾“動”起來。
在國家文物局的大力支持下,漯河市依托賈湖遺址,實施大遺址保護展示工程、環境整治工程,建設了賈湖遺址博物館,推動賈湖考古遺址公園初具規模,成為河南展現中華文明起源階段最具代表性的展示場所之一。
自1983年至今,賈湖遺址歷經8次發掘,出土文物數量之多、品類之盛、制作之美、內涵之豐富,為全國同時期遺存所罕見。離賈湖遺址博物館不遠,賈湖遺址發掘地正緊張有序進行第9次發掘。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還組織專業人員對賈湖遺址周邊地區進行了考古調查。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長魏興濤認為,以舞陽盆地及周邊為中心的豫中南地區,先后發現了史前各個階段的典型遺存,表明該區域文化發展序列未有中斷,其延續時間之長、脈絡之完整、特征之清晰在中原文化區乃至全國范圍內都不多見,是中華文明連續性的生動寫照。
王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最新考古工作表明,賈湖遺址面積可能超過6萬平方米,賈湖遺址核心區周圍可能存在“圍壕”,一旦證實,這將成為中國目前發現的最早“圍壕”遺址之一。
“我們將高質量做好賈湖遺址的保護、管理、利用工作,努力打造展示華夏文明的新地標。”漯河市委書記秦保強表示,將持續推動賈湖遺產活態化展示、具象化傳播、創新性表達,加快把賈湖考古遺址公園建設成國家級,支持賈湖遺址發掘項目順利實施、形成更多考古成果,為中華文明探源、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作出漯河貢獻。
編輯:翟凌宇
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