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敬”學及其現代意義
來源:光明日報作者:張品端 2023-11-25 10:17
早在先秦儒家那里,對“敬”就有論述,如《周易》有:“君子敬以直內,義以方外。敬義立而德不孤”的記載。所謂的“敬義立”,說的是以敬德立身,以義理處事,也就是一種自覺的敬德精神。在此,“敬”是一種出于人自我所產生的內在警惕性。主敬者以認真、謹慎的態度待人處事。所以,當代新儒家徐復觀先生在《中國人性論史》中說:“周人建立了一個由‘敬’所貫注的‘敬德’、‘明德’的觀念世界,來照察、指導自己的行為,對自己的行為負責。這正是中國人文精神最早的出現。”
一
宋代,“敬”被理學家們視為人格理想化的重要實踐工夫。在理學家中,程頤是最早推崇“敬”工夫的,并提出“涵養須用敬,進學則在致知”的思想。他發揮《周易》的“敬義立而德不孤”之義,與孔子“下學上達”說結合,提出:“敬義夾持,直上達天德自此。”在這里,“敬”是務內的心性涵養工夫,“義”是務外的格物致知工夫。對“敬”與“義”的關系,程頤說:“敬只是持己之道,義便知有是有非。順理而行,是為義。若只守一個敬,不知集義,卻是都無事也?!边@種“持己之道”的“敬”,其積極作用在涵養人內心的道德情操及道德意志。朱熹對程頤“敬義夾持”作了進一步的闡發,成為朱子理學中的“敬”學思想。
朱熹在心性修養工夫上,開始是從主體體驗“未發求中”的方法切入。他在《答何叔京》書中說:“昔聞之師,以為當于未發已發之幾,默識而心契焉……向雖聞此而莫測其所謂?!痹凇澳獪y其所謂”的情況下,朱熹將未發已發問題的著重點放在對“心”的考察上。他在“中和新說”中認為,心有體用,未發之“性”為體,已發之“情”為用。性是未發,情為已發,心通貫未發已發,即心統性情。這是他對中和問題的一種新認識?!拔窗l已發”的中和說在朱熹處,發展為解釋人心之正和辨明性情之德的新說。
通過對中和問題的分析,朱熹自覺到心在遇外物而感發前須做平時的涵養工夫。他認為,心之感物應物是否中節,不在已發時的察識工夫,其關鍵在于平日對“敬”的涵養之功。因此,他提出“涵養察識,用敬致知,用敬貫未發已發”的思想?!熬础奔仁莾仍诘?,又是外在的?!熬础钡倪@種內在的道德覺悟又必發為外在的道德行為,是貫通于人的內在心性與外在的人生踐履。
二
對于“敬”的內涵,朱熹認為:敬是“主一無適”。他在《經筵講義》中說:“論其所以為敬之方,則其言又曰:‘主一之謂敬,無適之謂一。’”又說:“主一之謂敬,只是心專一,不以他念亂之。每遇事,與致誠專一做去,即是主一之義。”他認為,“主一”,只是專一,心無旁騖,專心致志;“無適”就是“不走作”,心不追逐外物,不為外物引誘。在朱子看來,敬只是一心主于此事,也是一心主于此理。因為心只在一事上,自然能見此一事之理。
“敬”是收斂和專一。朱熹在《大學或問》中說:“敬莫把做一件事來,只是收拾自家精神專一在此?!薄熬凑?,一心之主宰而萬事之本根?!薄熬?,只是隨事專一、謹畏,是不放逸?!彼^“不放逸”,即“只收斂身心,整齊純一,不恁地放縱,便見敬”。而“專一不放逸”是說持敬者內心高度自覺的精神狀態。換言之,“敬只是此心自做主宰處”。心能以高度的精神狀態自覺自主,意味著“人能存得敬,則吾心湛然,于天理燦然”。有湛然之心,則能在清明專一的理性認識作用中,通透燦然之理。這是朱熹論“敬”的目的所在。朱熹認為,“敬”除收斂專一外,“敬”還須隨事檢點。他在《答潘恭叔》時說:“學問根本在日用持敬集義工夫,直是要得念念省察?!边@里所說的“念念省察”,就是隨事檢點,每事檢點不放過,即朱熹所謂“亦無一分不著力處”。
“敬”是貫動靜。朱熹在《答寥子晦》中說:“論敬字,須該貫動靜看方得。夫方其無事而存主不懈者,固敬也。及其應物而酬酢不亂者,亦敬也?!庇终f:“學者當知孔門所指求仁之方,日用之間,以敬為主?!彼J為,“敬”貫動靜,是參日用的踐仁之方。此外,朱熹還認為“敬只是一個畏字”。他說:“敬有甚物?只如‘畏’字相似?!薄熬捶鞘菈K然兀坐,耳無所聞,目無所見,心無所思,而后謂之敬。只是有所畏謹,不敢放縱。如此則身心收斂,如有所畏。常常如此,氣象自別?!痹谥祆淇磥恚词菚r刻收斂身心,使內心保持一種敬畏的狀態。這種敬畏表現出一種工夫氣象。
對于“敬”之工夫,朱熹在《答張欽夫》中說:“是以君子之于敬,亦無動靜語默而不用其力焉。未發之前,是敬業固已立于存養之實;已發之際,是敬也又常行于省察之間?!边@是說,未發之前,敬立于存養之實;已發之際,敬行于省察之間。無論靜時動時、未發已發,皆須有敬以貫之。此為朱熹所認為的“敬”之工夫。朱熹還認為,順“察識于已發”往前推進一步,即是“致知格物以窮理”。所以,持敬之心不僅有助于具意向性的認識作用,也就是心的持敬工夫為格物致知的必備工夫。而且,持敬工夫亦系涵養積蓄所窮得之理,以待感物應發時能促使行為循理而行。
朱熹認為,由未發到已發之循理中節,應當由靜坐以持敬,持敬時涵養理,敬貫動靜,所窮的理方能致用于行為的規范。對此,朱熹說:“當靜坐涵養時,正要體察思繹道理,只此便是涵養。”“‘敬’字……徹頭徹尾,不可頃刻間斷?!笨梢?,朱熹是以靜坐持敬來深化程頤的“敬義夾持”說。于是,涵養察識,用敬致知,用敬貞定所知之理,用敬貫未發已發,成為朱子“敬”學的重要內容。
在朱熹看來,“敬”所以能貫動靜,蓋“未發之前是敬也,固已主乎存養之實;已發之際是敬,又常行于省察之間?!边@就是說,“敬”在未發存養時,是內在的;在已發省察時是外在的。實際上,“敬”作為一種內在的道德自覺,又必發為外在的道德行為,是內外統一的。因此,朱熹所說的“敬”,并非僅僅是一種內在的道德感悟,而是貫通了人的內在心性和外在的人生踐履??梢姡熬础笔恰耙灰载炛钡某质毓し?。
三
在個人的道德修養過程中,朱熹認為首先要在“敬”字上下工夫,時刻省察自己的行為。他說:“‘敬’字工夫,乃是圣門之綱領,存養之要法?!边@就將“敬”之工夫提升到圣門第一義,存養之要法的高度。
朱熹把“敬”工夫作為道德主體自覺性、主動性的一種方法。在《答方子實》書中,他說:“主敬之說,先賢之意蓋以學者不知持守,身心散慢,無緣見得義理分明,故欲其先且習為端莊嚴肅,不至放肆怠惰,庶幾心定而理明耳?!痹诖?,朱熹是要求人時刻收斂身心,使之端莊嚴謹,即人的實際行為要符合某種規范。就此而言,“敬”之工夫不僅是隨事而行,也應當是隨處而行。這也就是朱熹在《答呂子約》時所說的“無事時敬在里面,有事時敬在事上。有事無事,吾之敬未嘗間斷。”在朱熹看來,“敬”是一種人的內心態度,也是一種外在行為的狀態。具體而言,無事時,“敬”體現的是一種警省、敬畏的狀態;有事時,敬則表現了一種做事的敬業態度,隨心專一地做某事。也就是說,“敬”是要保持莊嚴、虔誠的心態。可見,“敬”所包含的敬畏倫理,是一種值得肯定的心靈境界和道德境界。
朱熹“敬”說,強調人內在的純善持有與人的言行舉止一致,達到一種自然而然的超越性境界。人的精神世界的道德修養與外在人生行為都體現為自覺自愿,不迫于任何外在壓力。此即朱熹對門人所說“所謂主一,自然不費安排,而身心肅然,表里如一”。這種自覺自愿的行為,強調的是道德自律原則。實現道德人生的自覺,縮小道德意識與道德規范的自覺遵守之間的距離,這是朱熹心性道德修養的一個重要內容。
朱熹“敬”學思想的現代意義,就它所體現的行為態度,從做事的角度來說,是可以為當代社會的現代化提供一種“工作倫理”。這種工作倫理所代表的正是有自我約束、嚴肅認真、勤勉專一的工作態度。保持現代社會積極的工作倫理,朱熹的“敬”學能提供一種現成的資源,現成的倫理概念。
朱熹“敬”學思想所體現的敬畏倫理,也是一種行為有止的倫理規范。就對自然界而言,人類不能因為現代科學技術的發達,無所顧忌地開發自然,而應心存敬畏,行有所止。人類要尊重自然界的客觀規律,即“生生之理”,維護自然界萬物的生存權利,對自然萬物的利用應有理、有節、有情,從而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共存。而從為官的角度來說,敬畏倫理是要使內心時時處于一種警覺、警省的狀態,以一種敬畏之心對待人民所賦予的權力,守住自己的政治生命,不忘初心,自覺拒腐防腐。就此而言,朱熹的“敬”學思想所體現的敬畏倫理,在當代仍有其現實意義。
編輯:翟凌宇
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