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鑄時代之魂
來源:大眾日報作者:楊朝明 2023-11-28 09:19
中華文明連綿發展五千多年,具有不斷創新的突出特性,相比于世界上的許多民族,中華民族更統一、更包容、更和平地共同生活在一起。近代中國遭受了空前劫難,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經過艱辛探索與努力,終于走出迷茫,大踏步邁上民族復興之路。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新時代文化建設方面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構成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文化篇,形成了習近平文化思想。習近平文化思想明體達用、體用貫通。促進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繁榮發展,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保護傳承,必須以觀乎人文、洞察變幻的視野和高度,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鑄就時代之魂。
賡續傳承,提升自信
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
在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方面,如果說黨的十八大以來的前十年重點在于“講清楚”,以文化自覺樹立文化自信,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那么黨的二十大以后則是在“做扎實”上下功夫,在繼續提升文化自信的基礎上,致力于華夏兒女心性的強大,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世界有識之士也認識到,“中國”作為一個國家,首先是一個偉大文明的存在。例如,英國著名漢學家馬丁雅克說,在過去的數千年中,歐亞大陸上存在過很多大國強國,它們縱橫世界,強悍無比,深刻影響了世界歷史。但這些強大帝國在衰弱后基本都灰飛煙滅,后世很難再有崛起的可能。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古代東方幾千年來出現的幾乎所有強大帝國都來自中國,古代中國在衰弱后會不斷重新崛起和復興。馬丁雅克認為,中國之所以能夠得以永續存在,并能不斷復興,其原因在于中國本身就是一種文明。
中華文明的首要突出特性就是它的連續性。柳詒徵先生說:“孔子者,中國文化之中心也;無孔子則無中國文化。自孔子以前數千年之文化,賴孔子而傳,自孔子以后數千年之文化,賴孔子而開。”英國作家貢布里希稱孔子是“一個偉大民族的偉大導師”,他看到,“在孔子學說的影響下,偉大的中華民族比世界上別的民族更和睦和平地共同生活了幾千年”,“孔子提出的方法……蘊含著比人們第一眼所看到的更多的智慧。”孔子集歷史文化之大成,在歷史過往中尋找解決人類發展的方案,形成了博大精深的儒家學說,鋪染了中華兒女的生命底色。
走出近代以來落后挨打的陰影,中國人民逐漸擺脫迷茫,找回并堅定文化自信。如果說黨領導中國人民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實現了站起來到富起來的歷史跨越,那么“兩個結合”特別是“第二個結合”將引領中國又一次思想解放,更快更好地推進文化自信自強,迎來民族復興的光明前景。
尊崇“一統”,和諧共生
強化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作為一個文化共同體,中華民族很早就在不斷發現、發明、創造,“多元一體”的中華民族相互交流融合,形成了民族共同體意識。中國易學“人更三圣,世歷三古”,讓我們建立起從伏羲到孔子的文化聯想。黃河流域到處都有伏羲、黃帝的傳說,這些傳說都具有歷史事實的“素地”。經過一代又一代漫長積累,堯、舜、禹時代的中華文明有了質的提升,夏、商、周作為統一王朝更是達到較高的文化水準。
禮樂傳統是中華文化的犖犖大端,是中華民族的寶貴遺產??脊艑W家認為龍山文化時代就有了禮制,自堯、舜以來,承天之道,順人之情,《尚書·堯典》就講“克明俊德”“親睦九族”“平章百姓”“協和萬邦”。到西周初年文王、武王、周公時代,以禮綱紀天下,納上下于道德,在損益夏、商文化的基礎上,周公“經天緯地,制禮作樂”,形成了“郁郁乎文哉”的周代禮樂文明??鬃油谱鹬芄?,認真總結上古以來的文明成果,產生了系統的思想文化體系。
先秦諸子各家幾乎都有清晰的“大一統”思想,這一思想深深扎根于中國上古歷史之中。三代時期已處在中國思想文化的一統時代。人們習慣上說“秦始皇統一中國”,實際上,秦始皇只是完成了中國的再統一。李學勤先生特別指出,夏、商、周三朝的政教影響到了相當廣大的地區,不管什么地方出土的西周青銅器,銘文的字體都如出一手。
儒家“大一統”思想的精髓在于尊文化,尊崇發展水平更高的文明?!按蟆本褪亲鸪?,就是重視?!耙弧本褪且惑w,就是整體,它可以是一個政治共同體,也可以是一個文化共同體,它特別強調和重視作為國家根本的政統和法統,它既是夏、商、周早期中國國家建立的理念,也反映了那時中華民族文化圈的形成,體現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強化?!按笠唤y”所尊所重的就是王道?!洞呵铩贰按笠唤y”的思想精髓,就是中國、諸夏、四夷都“一統”在一個高度的文明之下。人類向高水準文明靠攏,是向往與追求文明進步。
儒學是社會發展理論,但首先是社會和諧理論?!吨杏埂氛f“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只有和諧、穩定,才能發展,這是中國對于和諧與發展最精到的描述。中國儒學講天地、陰陽、男女、父子、夫妻、兄弟、君臣、上下、長幼等的和諧,在人與人的關系上,儒家強調人格平等,特別主張正其名、安其位、盡其力,遵道而行,循禮而動。這啟示我們必須要追求各團體、各區域、各民族之間的和諧共生,尤其要繼續強化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形成和樹立牢固的價值信仰基礎,建設中華民族的和諧美好家園。
以人為本,尊重人性
充分實現人生社會價值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個基本點就是以人為本,重視人本身。儒學就是人學,研究人性與人的價值。人都具有自然性,但人又有社會性,人的社會性是“人之所以為人”“人之所以異與禽獸”的特性或標志,人生意義也體現在社會性上。喚醒善性,致其良知,才能活出生命的意義來。正因如此,“天下為公”才成為中華民族一以貫之的不懈追求,“從孔夫子到孫中山”再到今天的中國,都是如此。
再好的制度都離不開人的制度意識,離不開人的素養?!渡叹龝氛f:“國皆有法,而無使法必行之法?!笨鬃诱f:“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天下為公”并非高不可攀,公與私相對,公就是人的公共意識、公德意識。人們通常所說的“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為,指修為,強調人“修為自己”的重要性而不是其他。作為一個社會的人,人都屬于家庭、崗位、社會,因而要講家庭美德、職業道德、社會公德,做到這些,首先要有個人道德?!疤煜聻楣闭窍M鹬厝诵?,修養個人,正確處理義與利的關系,能夠在處理人心與道心、人情與人義、天理與人欲的關系時“允執其中”,做一個合格的社會人。
人都處在一定的社會關系中,社會和諧需要人們努力修身。人人做到忠恕,推己及人,換位思考,就把握了修己安人的基本原則與方法??鬃酉M藗兠鞯佬薜拢彝ブ小案缸雍V,兄弟睦,夫婦和”,工作中“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敬”,社會上“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續用力,就是為了讓廣大人民群眾享受更加安康、更具品質的美好生活。
學以成人,積極作為
以明德擔當引領社會風尚
不少人對傳統文化有一個誤解,覺得古人常常說大人、小人;君子、圣賢;中人以上、中人以下……這些說法凸顯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實際上,這些概念都是從人的修為與素養角度而言的,孔子特別強調責任與擔當,重視人與人之間在人格上相互友愛、尊重與平等,但同時主張自覺提升境界、放大格局,做有型有范的為政者、引領者。
“學以成人”是中國儒學的核心命題。中國儒學就是成人之學、成德之教。早期儒家常談到“成人”的概念,人只有成人,才能擺脫平庸,脫離低級趣味,進而成大人、成圣賢。曾國藩以“不為圣賢,便為禽獸;莫問收獲,但問耕耘”自勉,影響了很多人。
社會要沿正確軌道前行,就必須有為政者的引領,這樣才能正而不邪、直而不曲。中國傳統的圖書分類以經部居首,史部又以正史在前,這就像修身先正心的道理一樣。中國強調倫理,注重綱常,“綱”就是綱領、引領、擔當,意味著責任和義務,意味著走在前頭。君臣關系中,君要為政以德、政者正也;父子關系中,父母引導子女,“養不教,父之過”“父在,觀其志”都有此意。夫妻關系中,丈夫要盡到扶持責任,這就是漢代人所說的“夫者,扶也;妻者,齊也”。兄弟、長幼則不僅要兄恭弟悌、長惠幼順,而且兄恭、長惠在前。人們只有意識到責任,才意味著真正的成長。
中國文化強調榮譽與責任,注重提升精英者的氣質和素養,這是中國國家觀念的基礎,也是中華文明存在發展的基礎。辜鴻銘先生在所著《中國人的精神》中說:“孔子的全部哲學體系和道德教誨,可以歸納為一句,即君子之道?!比鍖W致力于培養君子人格,就是培養人的擔當精神、天下情懷??鬃诱撌鼍悠犯?,指出要懷抱正確的理想追求,心中有做人的較高標準,能處理好義利關系,能對社會發揮引領作用。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以經典奉獻人民”“用明德引領風尚”。有大批有德有位者積極引領,就能形成尊道德、崇道德、守道德的社會風尚,為依法治國創造良好的人文環境,使法治和德治在國家治理中相互補充、相互促進、相得益彰,不斷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家國一體,愛敬統一
為重建世界精神貢獻中國智慧
中華文化歷來講求家與國的統一,《大學》說:“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家齊而后國治”。人生下來就屬于一個家庭,得到父母家人的關愛。人要立足于孝悌,培養愛與敬的情感?!叭说乐畼O,莫過愛敬”,使生命扎根,就要從孝悌出發,才能懂感恩、有愛心、求上進、有情懷,將親親之愛擴充推衍至于全社會。
在中華早期典籍中,“天下”“萬方”“四海”等層出不窮,這源于中華文明的天下觀、世界觀、整體觀、系統論。中國重視家庭與家族,在文化基本點上就與個人主義、自由主義劃清了界限,形成鮮明對比。美國學者休斯敦·史密斯曾說:“當一個人的關注中心從自身轉向家庭的時候,他便超越了自私自利的心理;當關注中心從家庭移向社會時,便超越了裙帶關系;當從社會移向國家時,便超越了狹隘的地方主義;當移向全人類時,則同民族沙文主義針鋒相對?!敝腥A民族思考人類的共同命運,最符合人類的整體利益。
解放思想,守正創新,就要理解中華文明的發展脈絡,明確邏輯性,講求方向感。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長遠與深刻,就能破除“西方中心主義”的迷失,清理誤解,恪守正道,革故鼎新。弘揚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把握內在精神實質,打開中國文化的創新空間,才能源源不斷生發“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責任。人們對美好生活向往,就要發揮人的理性光輝,呈現和傳承“人之所以為人”的高貴因子,激活榮譽感,產生責任感,使之成為民族之學、國家之教。如此,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就一定能為世界精神重建貢獻出源源不斷的中國智慧。
(作者系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特聘教授、孔子研究院原院長)
編輯:董麗娜
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