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魂脈和根脈把握“兩個結合”的根本邏輯
來源:大眾日報作者:趙準 2024-02-06 09:23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這個重大命題本身就決定,我們決不能拋棄馬克思主義這個魂脈,決不能拋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個根脈。堅守好這個魂和根,是理論創新的基礎和前提。”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體學習時提出的這一重要論斷,深刻揭示了“兩個結合”的根本邏輯,具有豐富的理論意蘊和深遠的實踐意義。
理論發展邏輯
“魂”與“根”是在思想文化或理論觀念中體現重要性的比喻,“脈”則是指定向延伸、連貫而成的系統狀態。由此來理解,魂脈即統攝思想文化的靈魂、核心和命脈,根脈即指思想文化的根本、源泉和血脈。分而言之,我們說馬克思主義是中國共產黨立黨立國、興黨興國的根本指導思想,既指馬克思主義更指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與經常使用的“旗幟”“靈魂”等比喻相比較,“魂脈”更加強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化時代化過程中形成的思想理論體系。
一百余年來,馬克思主義作為誕生于資本主義社會卻又批判且超越資本主義文明的思想理論,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方法看待中華文明,激發了中華文明的活力,打通了古老的中華文明從傳統向現代轉化的通道,為中華文明固本開新、與時俱進提供了科學的理論依歸和動力保障,并以其自身的開放性和發展性推動中華文明在自我革命的過程中不斷向前探索,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正如毛澤東同志所指出的那樣,“自從中國人學會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以后,中國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動轉入主動。”
正是基于這樣的理論邏輯,中國共產黨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先后創立了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形成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創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這些思想理論與馬克思主義“一脈相承”,是“馬克思主義的發展”和“發展的馬克思主義”,共同構成馬克思主義“魂脈”。
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這個重大命題中,“根脈”所表明的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黨的創新理論的根。魂沒有根就不能落地生根,根沒有魂就不能枝繁葉茂。作為外來思想的馬克思主義,要在中華大地生根發芽,避免成為“教條化”甚至成為“死的馬克思主義”,就必須融入中國的歷史文化和話語體系,為中國人民所理解、掌握和運用。而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所蘊含的經世致用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尤其在價值追求、社會理想、根本立場、人與自然的關系等方面,以其與馬克思主義的高度的契合性,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創新和發展提供了豐富的滋養,賦予了馬克思主義鮮明的中國精神和中國特色。
正是基于這樣的文化根本、文化根基,一百多年來馬克思主義“魂脈”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根脈”高度契合、相互成就,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這棵理論大樹才根深葉茂,不斷綻放新的光彩,展現出勃勃生機。“兩個結合”特別是“第二個結合”,從根本上說就是“魂脈”和“根脈”的結合和融通,堅守好“魂脈”和“根脈”,就是“第二個結合”最重要的意義之所在。
歷史實踐邏輯
從歷史和實踐方面考察,馬克思主義“魂脈”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根脈”始終“雙向互動”、融會貫通。
在李大釗和陳獨秀系統介紹馬克思主義之前,章太炎、劉師培在日本舉辦社會主義講習會,康有為則寫了《大同書》并在其著述中介紹馬克思主義的一些觀點。盡管這些介紹不無局限,但它從一個方面說明,在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前,馬克思主義已經在中國得到傳播,社會主義思潮已經被一些中國先進知識分子接受,證明馬克思主義能夠走進中國并實現中國化,有其所需要的文化基礎、文化根脈。馬克思主義系統傳入中國之后,中國思想文化傳統中本來所具有的社會主義因素得以系統化和提升,并轉變為改變中國社會的理論指導,成為綿延百年的文化魂脈。
一百多年來,魂脈和根脈的關系從來不是單向度、單方面的,更不是兩個概念的簡單組合,而是立足現實需要和二者自身發展的“雙向互動”。這一“雙向互動”,不是“麻袋裝土豆”式的“物理反應”,而是融會貫通、合為一體,如同酵母發酵般的“化學反應”,統一于“兩個結合”的歷史性進程,統一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歷史性進程。在這一互動過程中,馬克思主義魂脈強調對于現實國情的考察和中華文化的把握,在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根脈互動中汲取營養、獲得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根脈通過馬克思主義魂脈指引從古老走向現代,與時俱進不斷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魂脈和根脈在“雙向互動”過程中緊密結合、融會貫通,在不斷解決不同發展階段具體問題中得到提升,孕育催生有機統一的新的文化生命體,中國歷史在這一“雙向互動”過程中形成與其他文化生命體所不同的特色,馬克思主義與中華文化在“雙向互動”中形成強大力量。
創新發展邏輯
不斷譜寫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篇章,是當代中國共產黨人的莊嚴歷史責任。從魂脈和根脈來認識把握“兩個結合”的創新發展邏輯,在認識和實踐兩個層面要把握好以下幾點:
堅守魂脈和根脈是理論創新的基礎和前提。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是實現“兩個結合”、推進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的靈魂。“第二個結合”的要義,就是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實現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相互成就:使馬克思主義成為中國的、時代的;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現代的,這兩個方面深度融合為新的文化生命體。實現這一目標需要堅守魂脈和根脈,一方面,“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對中華五千多年文明寶庫進行全面挖掘,用馬克思主義激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優秀因子并賦予新的時代內涵”,去除歷史塵埃的遮蔽和歷史傳統的制約,彌補與現代社會發展要求之間存在的罅隙或斷裂,實現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另一方面,“將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和豐富智慧更深層次地注入馬克思主義,有效把馬克思主義思想精髓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華貫通起來,聚變為新的理論優勢,不斷攀登新的思想高峰。”
回答時代新課題是理論創新的根本和要義。任何思想要被人民群眾所接受,需要有理論解釋力和面對現實矛盾的實踐指向。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處在民族復興關鍵時期的中國正經歷著有史以來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對中國之問、世界之問、人民之問、時代之問提出更復雜、更難的新課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最新成果應運而生,在回答實踐問題、引領實踐發展上展現出磅礴力量。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要以此為基點和方向,牢固樹立大歷史觀,以更寬廣的視野、更長遠的眼光把握世界歷史的發展脈絡和正確走向,全面系統地提出解決現實問題的科學理念、有效對策,讓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世紀馬克思主義展現出更為強大、更有說服力的真理力量。
從人民群眾創造性活動中汲取智慧。馬克思主義是為人民立言、為人民代言的理論,人民的創造性實踐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的不竭源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成果,無不源自人民的智慧、人民的探索、人民的創造。要尊重人民實踐,堅持人民價值立場,堅持走群眾路線。人民群眾是文化發展的主體,人民群眾的文化精神生產活動及其成果,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也是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決定意義的推動力量。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深度結合的成果,不僅應體現在學理化、體系化的理論之中,還應體現在人民日用而不覺的日常文化生活之中,使黨的創新理論真正成為“接地氣、聚民智、順民意、得民心”的理論。
[作者單位:山東省委黨校(山東行政學院)文史教研部]
編輯:董麗娜
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