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年大運河來尋龍
來源:北京青年報作者:高申 2024-02-21 10:21
對于一個以龍為圖騰的民族共同體而言,每逢龍年,都會是喜慶熱鬧的。無論身處廟堂之高,還是居于江湖之遠,都缺少不了“龍”的存在。比如,位于北京昌平區南口鎮的龍潭村,就是因為村旁有一眼天然石潭,而被村里人稱作青龍潭,多少年后又簡化為龍潭。
像這樣的龍地名數不勝數。在此,我們主要來說說京杭大運河沿線那些“龍”的名稱。在聊這個話題前,得先講清楚一件事:在京杭大運河的發展史上,其實存在著先后兩個不同時期且不完全重疊的運河。第一個時期,是以河南洛陽為中心的隋唐大運河。這段運河起于浙江余姚,終于洛陽,但延展至北京(昔日的幽州城)。第二個時期,則是以北京為中心的元明清大運河。這段運河的走向,是“截彎取直”,將隋唐運河經過的安徽、河南兩省放棄,轉而穿越山東境內。
這兩個時期的運河,涉及浙江、江蘇、安徽、河南、山東、河北、天津、北京等八個省市,曾經流傳過無數個有關“龍”的故事,也留下了眾多“龍”的地名。
揚州的那些“龍”
在江蘇的揚州轄域內,流傳著“高郵龍奔”的傳說。話說唐代名將薛仁貴曾在這里擺下“龍門陣”,此陣曲折迂回,頭向南,尾朝北,爪子各東西,如蛟龍般。而秦王李世民就是從這“龍門陣”南面飛馬奔向淥洋湖的。自古帝王稱龍,飛馬者奔也,因此得名“龍奔”。
再有,江都有“白龍飛升”的傳說。白龍飛升的地點是芒稻河中一塊宛如長龍的陸地。這條“長龍”將河分成兩條,形成一個“川”字,所以這里叫做“龍川”。
儀征青山鎮還有龍山的名稱。據說是明朝軍師劉伯溫在踏勘地理風水時,發現當地有龍潭、龍脈。龍脈從江中直通江北龍山頭,于是趕到龍山,讓人把龍山頭挖斷,民間有“掐死龍山,嚇死龍潭”的說法。同樣是儀揚山區,有一條重要河流名叫“龍河”,這條河的上游叫懷子河,下游叫帶子溝。
與此相關的,還有劉集鎮的白龍廟、龍窩等。在揚州古運河和小秦淮河交匯處有龍頭關,北柳巷有龍背,槐泗有龍尾田,傳說是一條龍。龍頭守著運河,不讓江潮漫溢,防止內澇成患;龍背高高隆起,抵御倭寇入侵;龍尾插在地里,讓老百姓安居樂業。因擔心這條龍搶明朝江山,劉伯溫派人在龍頭上砌了一座水關,又在龍背上打一口井來釘住龍。這水關就叫龍頭關,這井叫青龍泉,位于古天寧寺內。這樣的地名以及相關的傳說,在當地還有許多。
西湖畔的龍井故事
在杭州西湖西岸的風篁嶺上,有一處本名“龍泓”,又名“龍湫”“龍井”的地方。按照宋代文人秦觀在《龍井記》中的說法:晉朝時,方士葛洪曾在這里煉丹(也就是唐代詩人杜甫在《贈李白》詩作中提及“秋來相顧尚飄蓬,未就丹砂愧葛洪”中的那一位)。雖然遭遇大旱,但此地的井泉不涸,人們便認為井是與大海連通的,里面必定有龍,所以名為“龍井”。
當地人說,龍井泉有一個奇特之處:攪動井池的泉水,水面上會出現一條奇妙蠕動的水紋線,狀如游絲,呈圓弧狀,由外向內逐漸縮小,然后慢慢消失。杭州地區的民眾斷言,這是龍井泉中老龍的龍須,每當天雨足時,“龍須”便特別明顯。
而據科學工作者解釋,當地面水和地下泉相互沖擊后,因為流速的不同和比重的差異,會形成這樣一種自然景觀。
龍井附近有一座龍井村,乃是馳名中外的龍井茶產地。西湖龍井不僅享有茶中狀元之稱,還被國際上譽為名茶王國中的綠色皇后。此茶之所以盛名天下,首先受益于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
這里的茶園地處山谷間的丘陵坡地,晴天日照充分,雨天易排水。西北有高聳的山峰阻擋寒風侵襲,東南面對錢塘江,和風細雨吹進山谷不易散失,使得這里終年空氣濕潤、云霧繚繞,加上這里有適應茶葉生長的酸性紅土,茶樹芽葉生長茂密,萌發次數多,每年從清明前至秋分時都可采茶,尤以春季為采茶的黃金季節。
民間有“水為茶之母,壺為茶之門”的說法,所以才會有人把“虎趵泉水泡龍井”視為一體。古人將此二者稱作“西湖雙絕”?;Ⅴ廊挥诖蟠壬铰炊ɑ鬯隆f乾隆帝曾用特制的銀斗,以泉水的輕重來品評各地名泉的品質。經過一番測量,北京玉泉山為第一、鎮江金山寺的冷泉次之,而杭州的虎趵泉與無錫的惠山泉并列第三,因此虎趵泉有“天下第三泉”之稱。其水質清澈、甘洌醇厚,用來沖泡龍井茶,味鮮甘醇、若蘭馥郁。所以,杭州人招待朋友,會以“虎趵泉泡龍井茶”為至誠至敬之禮。
天下名山僧占多。有了龍井泉,就有座龍井寺。這塊好山好水之地,于元豐二年(1079),被辯才禪師看上。法師自天竺寺歸隱,打算找一處清凈所在養老,結果與龍井不期而遇。井旁舊有延恩衍慶寺,創建于五漢后漢乾祐二年(949),俗稱“龍井寺”。待辯才禪師住下來,大文人蘇東坡、趙抃便也來了。
到乾隆帝六次巡幸江南時,也曾幾度親臨龍井,親筆為風篁嶺、過溪亭、滌心沼、一片云、方圓庵、龍泓澗、神運石、翠峰閣等龍井八景題寫景名。龍井村內,至今還保留著乾隆親手種的“十八棵御茶”。根據民間傳說,當年乾隆帝栽種茶樹時,特意將茶樹栽成蟠龍形狀,并在每棵茶樹的根部澆一擔清泉,名曰“點根水”。因此,如今龍井村的茶園內,茶樹皆成幡龍形。這種栽法間距相等,行間交錯,不僅日照均勻,還能防止泥土流失,也被茶農保留下來。
開封城區的龍亭往事
在河南開封的城內西北部,有一處著名的古跡,叫做龍亭。這是一組巍峨雄偉的古老建筑群。龍亭附近古來便被視為“風水寶地”,且具有極深的歷史文化底蘊。
早在唐朝時,這里便是宣武軍衙署所在地。到五代時期,依次為東京開封府建昌宮、行宮、大寧宮、皇宮等。涉及的朝代是后梁、后晉、后漢、后周。
在五代時期,有四個朝代以洛陽為西京,而以開封為東京。只有后唐一代,是以長安為西京,洛陽為東京(都)。都城變化了,龍亭所在地使用功能也發生相應的改變。到北宋時期,此地繼續作為大內;金宣宗貞祐二年(1214),金廷自金中都遷來后,這里仍做皇宮。
到明洪武三年(1370),太祖朱元璋將愛子朱橚封為吳王,后改封為周王。至洪武十四年(1381),朱橚就藩開封。從這時起,一直到洪熙元年(1425)卒于開封,朱橚的人生境遇諸般不順,但他好學,能作辭賦,還曾主持編撰了《保生余錄》《袖珍方》《普濟方》等醫學書籍。其中,又以《救荒本草》成就與影響力最大。
?
《救荒本草》作為一種記載食用野生植物的專書,不僅在救荒方面起到巨大作用,而且被認為是中國傳統本草學向應用植物學發展的一個重要標志。
朱橚在宋、金故宮舊址上大興土木,修建一座奢華的周王府。到了明末,開封城遭李自成起義軍圍攻,周王困守孤戰,苦撐五個月卻不能解圍,便密令官軍扒開黃河,打算用水來阻擋李自成軍隊的進攻。孰料黃河一決口,便將開封城淹沒,周王府也隨之毀于一旦。
清順治年間,清政府在周王府廢墟上建造起一座貢院??滴跞荒辏?692),又在貢院內的一座假山上修筑小亭,以供奉皇帝牌位。每逢節日大典,地方官員到這里朝賀,遂把這個亭子叫做“龍亭”。雍正十二年(1734),河南巡撫王士俊為討好皇帝,將這一帶擴建為萬壽宮,由午門、玉帶橋、嵩呼、朝門、朝房、萬壽宮等一組建筑構成。山上的小亭也被改建成一座宏偉的大殿。
何為“嵩呼”?它又被稱作“山呼”,本是舊時臣子恭?;实?、高呼萬歲而形成的一套禮拜儀式。而作為建筑物的“嵩呼”,則是為皇帝祝壽時地方官員的匯集之處。在大殿東側,有一通十分古怪的石碑,名曰“敘五岳真形碑”。
這通碑上,以五種圖形象征中華五岳。據說,這本是道教驅邪的一種符箓。此碑建造于嘉慶五年(1800),原置于大殿正中,然不久之后便被遷至臺下,而雕有13條盤龍的碑座卻被留在殿內。后來喜歡生事的道士把這件碑座圍以黃幔,謊稱是趙匡胤坐龍廷時的御座。殿前石階上雕刻的坑凹,則被說成是趙匡胤騎馬上殿時踩出的馬蹄印。清代的萬壽宮,便與宋代皇宮神奇地關聯了起來。
在龍亭南側,有東西兩池湖水。東側的一池,是潘家湖;西側的,則為楊家湖。按照開封民間的說法,這兩湖原本是一清一濁。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湖底乃是北宋潘美和楊業兩家的住宅。楊家世代忠良,所以湖水清澈;潘家奸詐邪惡,因而湖水渾濁?!皸詈?,潘湖渾,奸賊謀害忠良臣?!泵癖妼τ跉v史人物的愛憎倒是溢于言表,但與真實的歷史相去甚遠。且不說潘美的真實形象如何,只論這兩湖的形成與水的清濁,都是清代以后才形成的。這一點,可從1982年發現于潘湖內的明周王府遺址、出土大量文物的考古調查中一窺端倪。
洛陽以“龍”為名的文化遺產
河南洛陽南13公里,有處世界級文化遺產,也可以算作運河之畔的遺產,這就是舉世聞名的龍門石窟。此地青山(龍門山)對峙,伊水中流,宛如城闕,所以被命名為“伊闕”。
當地民間傳說,舊時龍門山是東西連貫的,中間也沒有伊水,龍門山以南倒是有處大湖。待4000多年前大禹治水時,鑿開龍門山導水,才有了伊闕,所以此地又叫做“禹門”。而龍門石窟,就在這龍門山中。
龍門石窟開鑿于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前后,此后又歷經幾個朝代長達四百余年的大規模營造。非常有趣的一點,是很多喜好歷史的朋友,會忽略南北朝時期洛陽地區的歸屬。其實,洛陽曾經處于東魏、北齊境內,但距離西側邊境并不太遠。到了北周滅齊之后,洛陽成為北周的一部分。這樣的國別之變,于龍門石窟的造像或題記上,均有所反映。
蘇北有座高等級龍王廟
在江蘇宿遷市區西北20公里的皂河鎮南頭,有一組巍峨壯觀的古建筑群,便是名氣極大的安瀾龍王廟。它始建于康熙二十九年(1690)左右,是蘇北地區保存最好的宮殿式古建筑群。根據地方史料記載,乾隆帝六次下江南,有三次駐蹕于此,這里因此又名曰“乾隆行宮”。
安瀾龍王廟北靠駱馬湖,東俯大運河,南臨黃河故道,其主建筑仿照北京故宮式樣,給人以神圣肅穆、幽靜深邃的感覺。從西便門進入院內,迎面是一道滾龍脊式內圍墻,南端有戲臺,北側是可容千人看戲的廣場。高大的山門在廣場北首,上方嵌著“敕建安瀾龍王廟”幾個鎏金大字。過了山門,進入祈殿,殿內供奉龍神、水怪,兩側分列蝦兵蟹將。祈殿往北,東側是鐘樓,重逾千斤的大鐵鐘懸掛于頂層梁上,鐘上鑄有“安瀾龍王廟”字樣;西側是鼓樓,如今只有直徑1.75米的鼓身。據說,當年每逢河水暴漲,出現險情之時,廟內就鐘鼓齊鳴,兩岸人民聞聲奔赴河堤搶險。
鐘鼓樓之間則是御碑亭,由于其攢尖頂圓如傘蓋,所以又被稱作“皇傘亭”。由此亭向北,即是龍王廟主體大王殿,殿內供著四海龍王及眾多湖仙河神。殿宇之內煙霧繚繞,香火不斷。大王殿北側有東、西進院,西進院有靈官殿,往北是大禹王廟。此殿原為上下兩層建筑,上層供大禹王雕像,樓下供奉觀音畫像。殿宇的天花板是由360塊圖案拼成,一半描龍,一半繪鳳,千姿百態,無一雷同,實為不可多見的民間工藝珍品。
而在大禹王廟院內,栽有柏、柿、橡、桐四種樹木,取其諧音“百世相同”,寄托著運河沿岸民眾對于“太平盛世”“海清河晏”的向往。
徐州第一名勝是座“龍”山
在江蘇徐州,有座遠近聞名的風景區,叫做云龍山。此山位于徐州城南,被當地譽為名勝之冠。云龍山的山勢蜿蜒起伏,有九節山頭,長達三公里,其中以第六節為最高。
云龍山的首節山頭,是徐州地區古代建筑集聚的地方。北宋文學家蘇軾就曾在他的《放鶴亭記》中以紀實與抒情交融的筆觸為云龍山美景增色:“春夏之交,草木際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風雨晦明之間,俯仰百變……”
至于云龍山名稱的由來,在清代《古今圖書集成》中,曾援引《大明一統志》的記載:“云龍山,山有云氣蜿蜒如龍,故名?!背酥?,明代董其昌撰寫的《重修云龍山放鶴亭記》碑中講道:“按史記,秦始皇東游厭王氣。漢高祖心自疑,避匿山中。呂后輒得之曰:‘季所居有云成五彩’云。而赤帝子斬王帝子,蓋龍德也。彭城之有云龍山,其得名當以此?!边@樣看來,云龍山的得名,是漢高祖劉邦曾經藏匿在此的緣故。但《史記·高祖本紀》中說,漢高祖曾經“隱于芒碭山澤巖石之間”。芒碭山在河南永城,屬于河南、山東、江蘇、安徽四省交界的地方。雖然距離徐州不遠,但畢竟不是一處。看來,古人的小道消息確是相互打架的。待清《江南通志》中說,“宋武帝微時憩息此山(云龍山),有云氣環繞之異。”這里又把漢高祖劉邦,換成了南朝宋武帝劉裕。史實到底如何,怕已無人能考證了。
雖然搞不清云龍山與劉邦、劉裕的關系,那就爬到山上,去看看興化寺吧。在這座寺廟里,有一尊依山崖雕鑿而成的釋迦牟尼佛像,高達11.52米。由于大雄寶殿后壁利用巖崖構筑,后檐距石崖只有三行磚,故稱“三磚殿覆三丈佛”。
這尊大佛闔眸微笑、法相莊嚴。根據志書記載,石佛頭像為北魏太武帝拓跋燾時雕鑿,前胸和兩臂則為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臬司(按察使)劉孟倬的父親和徐州知府出資添刻。據當地的民間傳說,在北魏太平真君十一年(450),太武帝拓跋燾曾駐軍云龍山。他看到此山頗具靈氣,便派人因山就勢地雕鑿了石佛。然而,這件事的可能性極為有限。因為北魏拓跋燾,畢竟是中國歷史上發起滅佛活動的“三武”(另兩個為周武帝宇文邕、唐武宗李炎)中最早的一個,難以想象他會下令開鑿石佛。但從佛像鼻高目長、頤豐肩寬、似北魏鮮卑人的相貌推斷,大佛確鐫刻于北魏時期。
既然不是拓跋燾所為,那么會不會是此后的幾位北魏篤信佛教的皇帝,如文成帝拓跋浚、孝文帝拓跋宏所為呢?還真說不好。就在鄰近大石佛的兩壁小造像旁,有一處帶著年號的題字,上刻北魏太和十年(孝文帝年號,486),看來佛像出現于這時間以前(先有大佛,后有小佛)。
云龍山的這尊大佛氣勢雄偉,僅耳內便可容納四五個人。以往能夠貼近大佛時,游人必入佛耳稍坐片刻。而今,為了保護大佛,參觀者已不能到近前了。
編輯:翟凌宇
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