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現運河兩岸流動的“生活圖景”
來源:大眾新聞客戶端作者:張依盟 2024-02-24 09:07
龍年順水運。大運河是躍動的經濟脈搏,流動的文化見證者,推動了年畫的發展與繁榮。明清時期,運河兩岸年畫市場蓬勃發展,“船舶往來,商旅輻輳”。五彩斑斕的年畫,也“乘”上船只,將祝福送到運河兩岸的每個角落。
山東博物館新年第一展“沿著運河看年畫”,匯聚了江蘇、河南、山東、河北、天津、北京等地140余件年畫代表作品,再現了運河兩岸流動的“生活圖景”。
“水路即戲路”,大運河對沿岸戲曲活動發揮著吸納、聚集與傳播作用,促進了清代戲曲活動的繁榮與流行。傳統年畫中出現了大量以戲曲劇目為題材的作品,因一個獨立劇目叫“出”,故稱“戲出年畫”。清道光(1821-1850)以降,天津楊柳青、蘇州桃花塢等地涌現出大量戲出畫樣,戲出年畫在各地廣為流行并形成發展高峰。
現藏于山東博物館的蘇州桃花塢戲出年畫《金山寺》,取材于白蛇傳故事,畫面是個完整的戲臺,臺口兩柱懸掛明角串燈,下面各立一牌,分別寫著“特請京都新到清客串”“本園今日準演金山寺”,如實描繪了當時京都名角南下獻藝的史實以及舊日戲園建筑和舞臺格局的面貌,反映了清同治(1861-1875)以后,京班南下,受到上海、蘇州等南方觀眾歡迎的演出景象。
畫中要有戲,百看才不膩。山東博物館書畫部副研究館員孫芳介紹,民間畫師多為戲迷,經常會親臨現場觀戲描摹創作。尋常百姓張貼家中,睹其形如聞其聲,足不出戶便可時時欣賞戲曲之精妙。在以農耕為主的傳統生活中,學堂教育并不普及,家中長輩通過為幼兒講畫說戲,也可達到啟蒙教化、傳播知識的效果。“過大年,看大戲”。戲出年畫是戲曲與年畫兩種藝術形式的有機結合,在帶給人們藝術享受的同時,更可感知傳統文化的魅力,是值得傳承的優秀文化遺產。
年畫里也藏著“新事物”。現藏于山東博物館的清版后印年畫《蘇州鐵路火輪車公司開往吳淞》,圖繪火車站、正在行駛的火車、乘坐馬車的婦女和乘坐人力車的婦女及行人。洋傘、禮帽、洋巡撫、鐘表等都是當時生活中的新事物。民國時期年畫《上海新造鐵路》,則反映了上海至江灣段火車通車后的景象。
整場展覽中,備受矚目的當數明代的《文門神》《武門神》(孔子博物館藏)。孔府作為高門大戶,專設一個“門神戶”,負責制作、張貼、收藏年畫。這個崗位世代沿襲,孔府撥給他們十畝地,自種自吃,維持生計。每年需要貼門神時,孔府還會貼補給“門神戶”一定的費用。“門神戶”自明代設立,一直延續到20世紀40年代。
明清兩代,山東運河兩岸年畫市場在競爭與交流中不斷發展,在清中后期發展至鼎盛。東昌府、張秋鎮獨特的“刻印分家”生產習俗,源于宋元雕版印刷技術自東京開封府而平陽而堂邑“技隨人走”的一脈承續流轉過程。山東運河兩岸年畫產地眾多,多以農民為創作主體,表現日常生活和質樸情感,齊魯地域特色鮮明。
聊城隆興寺、清孝街一帶,毗鄰運河,商店鱗次櫛比,不僅商業繁榮,亦為年畫之集散地。每到年關,聊城周圍約20個村莊的畫店均來此賃屋設攤、出售年畫。清末,設在清孝街上的畫店有10多家,臘月初掛牌子賣畫。春節一過,畫店退掉鋪面,人員返回原籍務農。年畫銷往魯西南近20個縣以及山西、河南、河北、東北等地。
編輯:董麗娜
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