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古代文明的展示與傳播
來源:大眾日報作者:劉延常 2024-04-09 09:32
青銅亞醜鉞
編者按:山東是文化大省、文物大省、非遺大省,做好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責任重大。今起,大眾日報推出系列理論文章,邀請文化領域專家學者圍繞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等話題展開討論。
文物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歷史文化,維系民族精神,是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博物館既是保護和傳承人類文明的重要殿堂,也是連接過去、現在、未來的橋梁。今年3月,山東省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座談會召開,會議強調,要創新文化遺產的活態傳承,切實做好以文化人、展示利用、數字賦能、傳播交流的文章,讓文化遺產走進現代生活、煥發時代風采。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新時代博物館工作責任重大,使命光榮。
呈現山東古代文明發展脈絡
中國各類博物館不僅是中國歷史的保存者和記錄者,也是當代中國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的見證者和參與者。截至2024年3月,山東全省已經備案博物館總量達到812家,六項主要指標均居全國第一。山東博物館作為山東省級博物館、國家一級博物館,在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兩創”和博物館高質量發展方面發揮著重要引領作用。
2023年,山東博物館完成山東省文物事業發展“十四五”規劃重點項目——山東通史展的改陳,打造了“海岱日新——山東歷史文化陳列”,體現了當前省級館通史展的最高水平。同時,山東博物館形成以該基本陳列為核心,以專題展覽為支撐、臨時展覽為補充的展覽體系,極大滿足了廣大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全省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座談會召開之際,又特別策劃舉辦“禮運東方——山東古代文明精粹”展,“集結式”展出52家文博單位的465件(套)精品文物,完整呈現山東古代文明綿延不斷的發展脈絡。
博物館通過對藏品的深入研究闡釋而打造的精品展覽,向公眾充分展示了其蘊含的豐富歷史文化價值。如“海岱日新——山東歷史文化陳列”,全面立體展示了山東六十余萬年人類史、一萬年文化史、五千年文明史。在史前文化部分,莒縣陵陽河遺址考古發掘出土的陶器刻畫圖像文字,是我國最早的文字,是漢字的雛形或遠祖,其成型時期屬大汶口文化中晚期,距今5000年左右,比甲骨文尚早1500年。文字的出現,預示著文明已在山東大地綻露初曙。文字的創制和使用是文明形成的重要標志之一?!叭赵律健碧瘴淖C明了古代農耕文明崇拜太陽神的重要性。大汶口遺址出土的八角星紋彩陶豆,是大汶口先民使用的盛食器,也是祭祀大地的禮器。八角星紋代表“天圓地方”的禮地觀念,八角星圖形確定八個方位,是人類早期對方位認識與區分的科學表達形式。陶鼎是食器最重要的一類——炊煮器,鳥造型的陶鬶是東夷族團的典型器物代表,經檢測分析不僅是炊煮器,也具有溫酒器的功能。陶鬶蛋殼黑陶杯作為酒器,陶鼓作為樂器,都是山東地區考古學文化特征的代表性器物,是早期文明社會禮制文化的物質載體。玉鉞、大玉刀是軍權與王權的象征,是所處區域演進到國家形態的例證。大汶口文化中晚期階段,山東地區逐漸形成以玉鉞、玉刀、各種玉璧、牙璧、牙璋等為基本內容的海岱系玉禮器文化。牙璋是祭祀山川的禮器,主要出土于沂南羅圈峪、臨沂大范莊、海陽司馬臺、五蓮上萬家溝等遺址,在這些地點共出土七件牙璋,形制最為古老——距今4600—4300年,學術界一般認為牙璋起源于山東地區。牙璋的傳播擴散,反映了禮樂制度文明在此形成并向四周輻射,實證了海岱地區是中華文明起源地之一。
實證中華文明突出特性
山東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山東境內考古發現的舊石器文化、新石器文化,以及夏、商、周三代以降的歷史文化,構成清晰完整的文化譜系和發展脈絡,實證了中華文明的五個突出特性。博物館在策劃展覽、展示文物藏品時,力求將其放置于考古學文化時空框架、出土單位和器物組合等語境下進行深度闡釋,以多種方式展示其歷史、藝術、科學價值。例如,蛋殼黑陶高柄杯被確定為山東文物標識實物原型,體現了中國史前制陶技術的最高水平,代表了東夷族團的科技創造、工藝發明、祭祀禮儀等已經相當成熟,是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發展格局的核心區域之一。
以山東為中心的海岱地區,自史前時期的文化便自成體系,建立了以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和岳石文化為主的文化譜系,在探索中華文明起源和早期國家形成等重大課題中具有重要地位,為華夏文明的形成作出了卓越貢獻。夏代,以東夷族團為代表的東夷文化與中原華夏文化形成“夷夏東西”對立格局。商滅夏之后,商王朝東擴,山東地區三分之二被納入商王朝的版圖,商文化與夷人文化融合,成為文化傳承發展的重要代表。周武王克商之后,分封齊國、魯國鎮守東方,從此周文化與商文化、東夷文化再度融合,形成了地域特色鮮明的齊魯文化,包括齊文化、魯文化、莒文化、珍珠門文化、萊文化、邾文化等。出土于青州市蘇埠屯商代大墓的青銅亞醜鉞是商王朝東方方國的代表,曲阜魯國故城戰國墓葬出土的大玉璧等,是山東博物館的十大鎮館之寶。綜合分析考古學文化時空關系、都城、墓葬和青銅器及其銘文等多種資料,目前山東境內基本能夠確認的有齊、逢、紀、萊、莒、鄅、郯、邿、魯、滕、薛、小邾、邾等13個古國文化遺存。山東地區本土古國的東夷文化基因、姬姓古國的分封與周文化傳播、和其他地區古國往來的密切交流、作為文化大傳統的古國文化遺存,共同構成了齊魯文化的主導力量,它們與考古學文化代表的文化小傳統相得益彰,體現了齊魯文化融合發展的內涵與特點。
山東地區出土的諸多東周時期古國文化遺存,和山東古國之間存在著密切往來,形成了文化融合的繁榮局面。與周邊古文化的交流與融合是齊魯地域文化形成中必不可少的外在動力,充分體現了齊魯文化包容開放、兼收并蓄的特點。齊魯文化是產生儒家思想和諸子百家學說的搖籃,后經戰國時期諸子百家的交流融合、儒家學派的發展,最終形成了齊魯地域思想文化。西漢以后,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的齊魯文化上升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的主流文化。而海上絲綢之路與海洋文化、大運河文化、黃河文化、泰山文化在歷史長河中的相互交融,共同形成了燦爛的地域文化,體現出對中華文明連續性、創新性和包容性的突出貢獻。
擴大文化傳播力影響力
中華民族歷史悠久,中華文明源遠流長,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一個博物館就是一所大學校。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讓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各地博物館在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基礎上,更加注重文物價值的挖掘闡釋,通過講好文物故事,充分讓文物活起來。
圍繞山東地區古代文明各個時期的不同特點,山東博物館創新引入新技術、新手段,有效整合傳統媒體、虛擬現實、藝術品創作、融媒體等多種輔助展示形式,將歷史文物放在宏觀社會文化發展脈絡中,仔細挖掘器物之間的關聯潛勢,以沉浸式、數智化、人性化的空間呈現,為觀眾精心打造各有特色的互動體驗場景,讓觀眾能夠看得清、看得懂,激發觀眾調動自身的多重感知能力,感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感悟中華文明的深邃底蘊,感受到身為中國人的自豪感、自信心。山東博物館堅持“以人為本”,全面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構建以“館長講解日”為特色的全方位、多層次、多元化的講解服務矩陣,滿足了不同觀眾的多樣化文化需求。積極利用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媒體宣傳平臺為民眾提供豐富線上文化服務,搭建數字“云展覽”、開展“云直播”,觀眾足不出戶即可線上觀展,感受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2023年,山東博物館中秋國慶雙節接待觀眾近15萬人次,2024年春節期間接待觀眾近15萬人次,在全國各類博物館中雙雙排名第8位。如今,越來越多的觀眾喜愛博物館、走進博物館,“到博物館去參觀”已經成為人們的生活新風尚。
(作者系山東博物館黨委書記、館長)
編輯:董麗娜
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