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大歷史觀把握中華民族現代文明
來源:大眾日報作者:宋月紅 2024-06-04 09:07
編者按:文化關乎國本、國運。2023年6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鮮明提出中華文明五個突出特性,深刻闡述“兩個結合”的重大意義,發出“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的時代強音。值此一周年之際,大眾日報理論版特推出專版,重溫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賡續歷史文脈,譜寫時代華章。
“現代”既是歷史發展必然趨勢,又是時代發展大潮,也代表著文明發展進步方向。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中國共產黨成立特別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在歷史與現實、理論與實踐、國際與國內相結合中創造、豐富和發展的中華文明的時代內涵與特征,深刻蘊含獨特的世界觀、正確歷史觀和先進文明觀
人類文明生生不息,時代大潮浩浩蕩蕩。中華民族的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綿延不斷且以國家形態發展至今的偉大文明,具有自我發展、回應挑戰、開創新局的文化主體性與旺盛生命力。去年6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首次提出“在新的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這一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黨領導的社會主義文明,我們要以守正創新的正氣和銳氣、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賡續歷史文脈,譜寫當代華章,把握時代、引領時代,不斷推進中華民族永續發展,鑄就中華文明新的輝煌。
從歷史發展的本質上深刻把握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內涵與實質
只有在整個人類發展的歷史長河中,才能透視出歷史運動的本質和時代發展的方向。現代中國承載現代文明,現代文明潤澤現代中國。這里的“現代”,從根本意義上就是指新中國成立以來所處的時代,從現代化意義上則是指醞釀、探索、發展和推進現代化,并向著現代化更高階段、更高水平不斷前進的面貌和形態。“現代”既是歷史發展必然趨勢,又是時代發展大潮,也代表著文明發展進步方向。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中國共產黨成立特別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在歷史與現實、理論與實踐、國際與國內相結合中創造、豐富和發展的中華文明的時代內涵與特征,深刻蘊含獨特的世界觀、正確歷史觀和先進文明觀。
深刻理解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要在深刻認識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的基礎上,牢牢把握“兩個結合”的重大意義。“兩個結合”是黨在五千多年中華文明深厚基礎上開辟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必然規律,是推動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寶。“結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結合”的結果是互相成就。馬克思主義以真理之光,激活了中華文明的基因,引領中國走進現代世界,推動了中華文明的生命更新和現代轉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充實了馬克思主義的文化生命,推動馬克思主義不斷實現中國化時代化的新飛躍。“結合”筑牢了道路根基,打開了創新空間,鞏固了文化主體性。特別是“第二個結合”讓馬克思主義成為中國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現代的,讓經由“結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為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形態,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創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中華民族的文化主體性在新時代的最有力體現。在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中,現代中國有了文化主體性,就有了文化意義上堅定的自我,文化自信就有了根本依托,黨就有了引領時代的強大文化力量。
現代中國鑄就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植根于現代中國的歷史發展深處,同時現代中國的時代發展不斷賦予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內涵與機理。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為歷史底蘊,以馬克思主義指導的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和生態文明等各類文明建設相互協調發展為內在機理,以黨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動中國與世界文明交流互鑒、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時代大潮和發展趨勢。
從“根脈”與“魂脈”深刻闡明中華民族的“現代文明”與“古代文明”的區別
歷史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礎。歷史的連續性與階段性是相統一的,事物的過去、現在和未來是相通的。在中國人民、中華民族發展史上,古代中國、近代中國相應地創造了中華文明的“古代文明”“近代文明”形態,現代中國則在歷史中國的延續和發展基礎上創造著中華文明的“現代文明”形態。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文明存續與發展,以及內涵與特點,都是具體的、歷史的。中華文明在歷史長河中由低向高螺旋式發展,深刻蘊含中國道路的歷史必然、文化內涵與獨特優勢,呈現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等突出特性。
文明,歷史地看由遠及近走來,由低到高發展;橫向看則由外及內、由表及里透視和彰顯。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中華文明在自古以來五千多年傳承發展基礎上的現代發展和“現時代”形態。中華民族的“現代文明”與“古代文明”,在中華五千年文明史中具有歷史的辯證統一性,其歷史邏輯不是靜態的、停滯不前的,而是動態的,波浪式、螺旋式發展變化的,彼此之間的區別是顯而易見的,其中的變革也是不可阻擋的。
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代表中華文明發展方向和未來發展圖景,以史為鑒、開創未來。中華民族的“古代文明”,其所蘊含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的區別主要表現在“歷時性”上的時空轉換,內涵上的所屬社會形態的性質、內在社會矛盾及其歷史性變革,以及實踐主體、條件、路徑和前途命運的本質差異。相比較而言,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不僅始終傳承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根脈”,還擁有馬克思主義的“魂脈”,堅持植根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沃土,堅定歷史自信、文化自信,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全面挖掘中華五千多年文明,用馬克思主義激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優秀因子并賦予新的時代內涵,有效將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和豐富智慧更深層次地注入馬克思主義,把馬克思主義思想精髓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華貫通起來。
從黨的文化領導權和中華民族的文化主體性深刻彰顯中華民族的“現代文明”與其他文明的區別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先進文化是推動社會發展進步的重要力量源泉。黨的文化領導權是歷史的必然、人民的選擇,深刻蘊含著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科學偉力和實踐威力。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堅守黨的文化領導權和中華民族的文化主體性,借鑒吸收一切人類優秀文明成果,代表人類文明進步的發展方向,展現了不同于西方社會的發展圖景,是一種全新的人類文明形態。在世界文明百花園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蘊含有獨特世界觀、價值觀、歷史觀、文明觀、民主觀、生態觀等,是對世界文明發展的重大貢獻和創新。
文明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的有機結合,以及與之相應的社會發展道路、理論、制度、文化、價值的集中體現。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與現代中國所處的歷史發展階段、所堅持的發展方向、道路和制度相統一。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主題主線、主流本質,概括起來就在于,中國共產黨一經誕生,就把馬克思主義作為立黨立國、興黨興國的根本指導思想,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發展是中華民族的文化主體性的最有力體現。黨舉旗定向,“初心如磐、使命在肩”,堅持黨性和人民性的高度統一,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堅守黨的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發展方向、科學內涵和價值導向,把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權、管理權和話語權牢牢掌握在手中。
觀照時代,統籌把握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發展道路日益廣闊、內涵日益深厚、特色日益鮮明。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開辟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以中華五千多年文明為深厚歷史基礎;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則集中表現在現代中國的發展道路、理論、制度、文化和價值上,深刻揭示并彰顯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中國特色”。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如果沒有中華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國特色?如果不是中國特色,哪有我們今天這么成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黨開辟和拓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就是要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在現代社會歷史條件下推動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相互協調發展,堅持走基于本國國情、富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明發展之路。
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黨領導的社會主義文明,既是歷史的,又是不斷發展、面向未來的,關乎黨和國家前途命運,具有當代價值和世界意義,必將為人類文明發展進步作出更大貢獻。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當代中國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
編輯:董麗娜
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