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文化名人的“高考”往事:辛棄疾兩次參加金朝科考,李清照告發科考舞弊
來源:新黃河作者:徐敏 2024-06-07 09:55
一年一度的高考又如期到來。在古代,科舉考試是和今天的高考一樣重要的存在,很多讀書人都期冀通過一場考試走上仕途,改變命運。濟南歷史上的文化名人中,也有幾人與科舉這個“古代高考”有著直接或間接的關聯。比如,范仲淹曾經在齊州一處寺廟苦讀備考,李清照曾舉報二婚丈夫張汝舟“科考舞弊”,辛棄疾參加過兩次金朝科考,張養浩曾經推動元朝科考改革等等。
范仲淹在齊州醴泉寺苦讀備考
北宋名臣范仲淹是蘇州吳縣(今江蘇蘇州)人,不過當年他卻在齊州境內的醴泉寺苦讀備考。這也是范仲淹在濟南與科考的一段淵源。
端拱二年(989),范仲淹出生在徐州的官舍。這時,他的父親范墉在徐州任武寧軍節度掌書記,范仲淹是家中最小的兒子。范仲淹出生僅兩年后父親病逝于徐州。其母謝氏又改嫁一名叫朱文瀚的低級官員,他也改名為朱說。朱文瀚在不少地方擔任過職位比較低的地方官,范仲淹和母親也跟著他輾轉各地。
醴泉寺內的范文正公祠
宋真宗景德(1004-1007)初年,朱文瀚任淄州(今山東淄博)長史,范仲淹也隨同來到這里,就讀于長白山醴泉寺(寺所在地原歸濟南章丘,后劃歸濱州鄒平)。朱家家境并不富裕,十幾歲的范仲淹在這里用功苦讀,心無旁騖。史料記載,慶歷五年(1045),范仲淹罷參知政事,出為邠州(今陜西彬州市)太守時跟友人講起過這段往事。他與一名劉姓同學在長白山讀書,每天煮兩升粟米粥,粥冷之后切成四塊,早晚各吃兩塊。為了讓粥的味道不至于太過寡淡,他們把蔬菜切碎后加半杯醋和少許鹽,燒熟后當菜食用。這樣的苦讀生活過了三年,后世稱之為“劃粥斷齏”。
“窖藏金銀”的故事也發生在這一時期。據說某天一只黃鼠狼偷走粥塊藏入洞穴中,范仲淹饑餓之時遍尋,在洞穴中找到了粥塊,并且還發現有一大罐金銀藏在穴內。此后,他一如既往過著食用粥塊刻苦讀書的寒士生活,視洞穴內金銀如無物,也未對人講起。后來范仲淹為官,醴泉寺僧人上京請他資助維修寺院時,他才把醴泉寺窖藏金銀的事情告訴寺內僧人。這個故事未必真實可信,但是年少時期的范仲淹甘于貧窮、專心苦讀確是事實。
1015年,二十六歲的范仲淹以朱說之名進士及第,這段“備考”生涯至關重要。晚年范仲淹知青州時,還曾西望僅百余里之遙的淄州故居作詩《留別長白山父老》,深情懷念這段讀書生涯。
李清照告發張汝舟“科考舞弊”
作為一名女子,李清照在當時是沒有資格參加科舉考試的。不過,在李清照的再婚風波中,她告發再婚丈夫張汝舟的“科考舞弊案”,卻很大程度上幫助她擺脫了這樁婚姻。
百脈泉李清照故居
紹興二年(1132)年春,大概這一年的三四月前后,飄零輾轉后的李清照在臨安再嫁張汝舟。不過,在這段短暫的婚姻中,李清照并沒有得到預期中的呵護和依靠,張汝舟也沒有從李清照這里得到覬覦的珍貴文物。這段婚姻維持了很短的時間,同年九月初,李清照去公堂狀告張汝舟。按照當時的法律,兩人并不符合離婚條件,因此李清照是控告丈夫的瀆職行為,進而希望通過審判能促使她解除婚姻。
李清照控告張汝舟“妄增舉數入官”。宋代相關制度規定,達到特定年齡(如四十歲),考進士多次不中(如六次)的舉子,可以上奏朝廷,由皇帝賜予“特奏名”以謀得官銜。不過,有人為了通過這個途徑獲得官銜,會冒著風險謊報參加考試的次數,并且僥幸躲過審查。張汝舟顯然是其中之一,應該是他自己把這件事情告訴了李清照。李清照控告后,張汝舟不僅遭到了罷免,并且被貶至偏遠的柳州。李清照也通過這樁官司解除了婚姻。
對于一名古代女性來說,這并不是一段愉快的經歷。好在,通過這樁有關“科考舞弊”的訴訟,李清照重獲自由。
辛棄疾參加過兩次金朝“科考”
在辛棄疾出生之前十二年,即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濟南地區已淪陷于金人之手。不管辛棄疾主觀上愿不愿意,如果按照當時的戶籍制度來算,實際上辛棄疾算是金人。不過辛棄疾自己始終認為自己是宋人,所以才會有抗金義舉以及后來的南歸事件。
辛棄疾出生在一個世代仕宦的家庭。辛棄疾的始祖辛維葉曾任大理評事,高祖辛始古官至儒林郎,曾祖辛寂曾任濱州司戶參軍。其父親辛文郁早亡,他是跟隨祖父辛贊長大的。祖父辛贊對辛棄疾影響很大,辛贊在安徽亳州為官時,辛棄疾曾經跟隨在他身邊,并且拜當地著名學者和詩人劉瞻為師。劉瞻門下有不少弟子,最受他賞識的是辛棄疾和黨懷英,后世將兩人并稱為“辛黨”。
大明湖辛棄疾紀念祠中的辛棄疾塑像
憑著祖父、名師的悉心教導和自己的過人天資,辛棄疾十四歲時鄉試中舉。此后,辛棄疾還有過兩次趕赴燕京參加金朝科考的經歷,這兩趟燕京之行分別發生在1154年和1157年。這兩次科考辛棄疾均未考中,事實上,他也并不是完全懷揣著力求一舉高中的目的前往燕京的。
事實上,兩趟燕京之行,辛棄疾受祖父指教,目的是多了解北方的地理以及沿途的政治、軍事等情況,有機會深入到金國政治中心窺察其軍事部署和政治局勢,以待日后有機會起事。所以前往燕京的路上,辛棄疾注意觀察山川形勢和官府倉庫等所在,這段經歷為他日后舉兵征戰打下了基礎。
這是辛棄疾兩次參加金朝“高考”的經歷。1186年,為了祝福自己的一名門生能順利通過南宋“高考”,辛棄疾還寫下了一首名詞《鷓鴣天·送廓之秋試》:
白苧新袍入嫩涼。春蠶食葉響回廊。禹門已準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
鵬北海,鳳朝陽。又攜書劍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去,卻笑人間舉子忙。
廓之,即辛棄疾的門生范開。詞的上闋想象仲秋時節范開參加秋試的情景;下闋寫范開攜書劍登程的情景,表達了對他的鼓勵和祝福。
張養浩推動元朝恢復“科考”
張養浩是元代政治家、文學家。他本人沒有參加過科舉考試,是通過別人舉薦開始走上仕途,不過他為元朝恢復“科考”作出了很大貢獻。
文忠園內的張養浩墓
《濟南通史·宋金元卷》記載,仁宗延祐二年(1315),張養浩升任禮部侍郎,時年46歲。這一年,他與禮部尚書元明善一起主持了元朝開國以來第一次進士考試,張起巖、歐陽玄、黃溍、許有壬等56人進士及第,其中許多人以后成為元代名臣。科試后,有進士要登門致謝,張養浩婉言謝絕道:“諸公但思至公血誠以報國政,自不必謝仆,仆亦不敢受諸公之謝也。”其獎掖后進、為國養士之坦蕩襟懷溢于言表。
延祐五年(1318),張養浩改右司郎中,擢任禮部尚書。同年,他又主持了元代第二次進士考試,霍希賢等50人進士及第。
在元朝的科考歷史上,張養浩是重要的推動者和踐行者。
編輯:董麗娜
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