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堂故事學堂人 | 以文化人,以德潤心——傳統文化之光照亮社區矯正之路
來源:中國孔子網作者:董麗娜 2024-06-26 17:14
編者按
孔子學堂是由尼山世界儒學中心、中國孔子基金會創辦的大型公益文化品牌,目前已在海內外設立3400余家。多年來,各地孔子學堂積極發揮平臺載體作用,不斷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日常化作經常,成為弘揚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為充分挖掘學堂故事,展現學堂人風采,中國孔子網推出《學堂故事學堂人》專欄,以訪談、通訊等形式報道優秀孔子學堂的創辦經驗和創新實踐,不斷推動孔子學堂高質量發展。
2022年4月,全國首家設立在社區矯正領域的孔子學堂——山東省臨沂市平邑縣社區矯正中心孔子學堂掛牌成立。兩年來,平邑縣社區矯正中心孔子學堂積極探索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社區矯正工作,以文化的力量感化人心,重塑價值觀,并取得了顯著成效。近日,中國孔子網采訪平邑縣司法局社區矯正大隊副大隊長朱慶寶,一起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社區矯正工作中發揮的巨大推動力和影響力。
結緣傳統文化,矯正啟新篇
【中國孔子網】當初是如何將社區矯正與傳統文化教育聯系到一起的?請您分享一下學堂成立的初衷和背后的故事。
【朱慶寶】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近年來,我們精心探索社區矯正教育模式、方法和內容,將社區矯正文化教育體系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體系相融合,通過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活動,為社區矯正對象提供豐厚的傳統文化內容支撐,矯正思想觀念,培養價值認同,踐行“改造人”“塑造人”的宗旨,從而達到將社區矯正對象改造為守法公民的目標。
在以往的教育學習活動中,我們主要是進行一些法律、行政法規和監管規定等方面的教育,由于法律的條目較多,且矯正對象的整體文化水平較低,多數矯正對象對法律知識的學習并不感興趣,矯正教育流于形式,達不到預期效果。
2022年山東省司法廳派駐我縣的省魯中戒毒所干警張立坤警官是一名傳統文化愛好者、傳播者,他到崗后積極參與我縣社區矯正對象教育活動,在其講課過程中把乏味的法律知識與傳統文化相結合,以“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與老百姓日常生活中接觸比較多的平邑“孝善”文化相結合,讓矯正教育不再枯燥乏味,矯正效果明顯提升。
受到幾場傳統文化矯正教育活動的啟發,在張立坤警官的建議和局領導班子的大力支持下,2022年4月,平邑縣社區矯正中心成功獲批成立“孔子學堂”,成為全國首家設立在社區矯正領域的“孔子學堂”,開創了依托“孔子學堂”品牌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提升社區矯正教育幫扶水平的先河。
融合文化基因,矯正增活力
【中國孔子網】您認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哪些智慧精髓對于社區矯正有所裨益?學堂是如何將儒家傳統的核心理念融入社區矯正的日常工作中的?
【朱慶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歷經幾千年的融合、發展,內容極為豐富,其核心和靈魂是中華傳統美德,相較于法律而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更利于矯正對象理解和接受,可以對矯正對象的心靈產生綜合體驗式的浸潤影響,收獲春風化雨的精神洗禮效果。
比如孝善文化,在一般大眾的心里,“孝”是一道道德底線,我們在進行矯正教育的時候,就可以與法律相結合,通過孝善來分析矯正對象所犯罪行對其父母、家庭的傷害,以及給社會造成了哪些影響,矯正對象就更容易接受。
學堂成立以后,我們制定了《平邑縣司法局社區矯正中心“孔子學堂”建設實施方案》,在方案中明確了指導思想、工作目標、機構設置、主要職責及運行辦法,不定期采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組織工作人員參加傳統文化培訓學習,培養工作人員自身傳統文化的素養,只有自身熱愛了,才能運用到日常工作當中去。
由于社區矯正對象的文化水平參差不齊,對傳統文化的接受程度也不同。我們在教育活動中,根據矯正對象的文化水平開展分類教育,對文化程度比較高、接收能力比較強的矯正對象,采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教育方式,對于文化水平較低的矯正對象主要采取線下教育為主,持續推進矯正教育的針對性和靶向性。
兩年來,共組織工作人員開展傳統文化培訓7場次,線上學習傳統文化100余學時。共組織矯正對象開展傳統文化集中教育161場次。我們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貫穿整個矯正工作的始終,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來推進社區矯正各項工作的開展。
【中國孔子網】學堂成立兩年多來,為社區矯正工作帶來了哪些變化?
【朱慶寶】在社區矯正工作中,通過用傳統文化的教育和溝通,拉近了工作人員和矯正對象之間的距離。
以前我們著重強調監管,矯正對象入矯后大多和工作人員處于對立面。矯正對象在公、檢、法階段,多數帶有強制性的引導,心里很多疑問和酸楚無處訴說,心理壓力無處釋放,導致多數矯正對象入矯后對我們存在抵觸心理,給監督管理增加了很大的難度。現在,我們從教育的角度去和矯正對象談話、聊天,增加了矯正機構的人文關懷,我們工作人員多以一種包容的心態去和矯正對象接觸,在對他們講清監管規定的同時,注重情感的感化和情緒的引導,讓矯正對象意識到,我們是在幫助他們矯正,幫助他們走出人生的陰霾,這種人文關懷是在他們灰暗人生階段的一束明亮的光,也照亮了他們前行的路。
學堂成立兩年多來,從以前的重監管,到現在的重幫扶,工作人員的矯正思維也在發生改變,實現了矯正模式由“管”到“育”的轉變。對于社區矯正執行機關來說,順利地將矯正對象轉化為守法公民,是我們最根本的任務,也是我們的最終目標,更是社區矯正機構社會價值的所在。
傳統文化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工作人員的矯正思維影響了矯正對象,矯正對象通過接受傳統文化的教育和熏陶后,也影響了其他矯正對象和他們身邊的每一個人。
汲取人文底蘊,矯正塑新生
【中國孔子網】經過傳統文化的熏陶和洗禮,矯正對象在思想和行為方面有了哪些明顯改變?
【朱慶寶】學堂成立兩年多以來,有的矯正對象參加了多次傳統文化教育,很多矯正對象也給我反饋過,他們現在特別喜歡和工作人員交流,有些話不敢給家人說,不敢給朋友說,但是愿意和我們說。
2023年11月,我們邀請“感動中國十大孝子”王凱老師到學堂給矯正對象授課,王凱老師踐行孝道文化的經歷引起了在場所有人的共鳴。在活動期間,我看到很多矯正對象流下了感動的淚水。當天活動結束后,有一名50多歲的矯正對象走向講臺握著王凱老師的手說:“王凱老師,今天聽了你的課我才知道,天下的母親和母親不一樣,兒子和兒子也不一樣,我現在50多歲了,到現在還不讓我的母親省心,心里有愧啊”。
看到這名矯正對象的反應,也讓我更加堅定了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矯心、育人的決心。這名矯正對象現在已經解除矯正,重新回歸社會,上個月我們到這名矯正對象村里走訪,見到他,明顯感覺到他現在的精神狀態較入矯初期有了很大的改變,村委也反映感覺他矯正之后活得更明白了。
這樣的例子在我們的工作中還有很多。
矯正對象李某是一名單親媽媽,獨自撫養兩個孩子,沒有固定的生活來源,照顧孩子的艱辛和精神上的壓力,導致李某被確診中度抑郁癥,也曾產生過自殺的念頭。記得一天上午10點多,李某給其中隊長打電話訴說其有輕生的念頭,中隊向我報告后,我通過監管平臺查詢到李某手機定位的位置,和中隊工作人員及時趕到現場,阻止了悲劇發生。之后,我們心理輔導團隊的志愿者們經常到李某家中和她拉家常、做家務、談談心,疏導她內心的情緒,并邀請專業的心理醫生對她進行心理治療,協調當地民政部門和公益組織為她辦理了低保補助和公益救助。經過半年多的努力,李某的精神狀態才有了明顯好轉。她拉著我們工作人員的手說:“謝謝你們,正是有了你們一路的陪伴,我才有勇氣去面對自己的生活,走出人生的陰霾。”
很多感人的故事就發生在我們身邊,對于矯正對象來說,他們需要的可能就是一句溫暖的話語,一聲溫情的關懷,還有人與人之間的平等相待,這些都是傳統文化留給我們的瑰寶。
【中國孔子網】在將中華優秀文化與社區矯正工作有機結合過程中,學堂有哪些創新的做法和亮點?取得了什么成效?
【朱慶寶】2020年,我們成立了全省首家縣級社區矯正機構黨支部,實現了黨對社區矯正工作統領。我們成功申辦“孔子學堂”后,在支部的引領和所有黨員的率先推動下,進行了教育幫扶綜合性改革。依托“孔子學堂”,打造了以“孔子學堂”為載體,以公益聯盟、幫扶基金為兩翼,以“正心”“護苗”“賦能”為品牌的“一體兩翼三品牌”特色教育幫扶體系。
結合當前社區矯正教育改造工作的規律和特點,將“孔子學堂”的教育理念與社區矯正教育理念相結合。同時,與全縣12家在縣民政局注冊的公益組織組成公益聯盟,引導矯正對象參加公益活動,奉獻愛心,培養他們的社會責任意識。截至目前,已組織開展100余場次公益活動,矯正對象參加人次達1000余人次。目前,已有2名矯正對象實現了對貧困兒童“一對一”助學。
2022年8月,在我們的倡議下,在縣慈善總會設立兩萬元的專項社區矯正幫扶基金,用于困難矯正對象的臨時救助和幫扶,截至目前,已實現對4名矯正對象的臨時救助。
幫扶體系建成后,依托學堂,我們打造了“正心”“護苗”“賦能”三個教育品牌,即以黨性教育、法治教育、傳統文化教育“正心”;大隊聯合縣檢察、縣關工委、縣婦聯在學堂設立“未成年人觀護幫教基地”和“家庭教育指導實踐基地”,打造了精品的“護苗”品牌;2022年,和縣人社局聯合發文,開展職業技能培訓,目前已有32人通過培訓獲得職業技能證書,創建了職業“賦能”品牌。
2022年7月中央政法委官方微信公眾號“長安實踐”和法治網以《“孔子學堂+”助力社區矯正教育幫扶》為題報道了我縣成立全國首家社區矯正領域“孔子學堂”的經驗做法;2022年6月大隊被人社部、司法部聯合表彰為“全國司法行政系統先進集體”;2023年1月被共青團臨沂市委評為“臨沂市青年文明號”。
這些成績的取得,離不開各級領導的關心和支持,同時也離不開我們所有工作人員的努力和付出,在以后我們會依然堅持初心和使命,踐行社區矯正教育人、改造人的宗旨,做一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播種人”。
編輯:張曉芮
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