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山之變
來源:大眾日報作者:孟一 2024-07-08 09:37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司馬遷在《史記·孔子世家》中專門引用《詩經》此句,以表達他對孔子思想的敬仰與推崇。而眾多后人,也都為此處的“高山”找了個形象且妥帖的現實標的——孔子出生地尼山。
曾幾何時,位于曲阜東南的尼山名聲在外卻鮮有人問津,與坐落在主城區、人群熙攘的孔府、孔廟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偶有造訪者信口點評,“石不奇無名、山不高不靈。”殊不知,這座山,雖奇不過“三山”、高不過“五岳”,但卻成為震古爍今的文明之山。
2009年,江蘇省無錫市靈山文旅集團一行人受邀到尼山考察。時任無錫靈山文化旅游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的吳國平在站上觀川亭的那一刻心潮驟起,直言,孔子那聲“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的千年之嘆,跨越時空、不偏不倚地擊中了他。或許也是從那一刻起,“尼山圣境”便有了獨屬于他的情感和文化雛形。
接下來的事情無需多言,吳國平在尼山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活態賡續描摹了一個“山不在高,有仙則名”的“美麗夢境”。而圓夢者,則是從全國各地紛至沓來的能工巧匠和不計其數的項目工作者。試問,這片被傳統文化滋養的土地,在2500多年后的今天又融入了多少為建設中華現代文明的心血和汗水?或許只有劈山鑿石、增臺設榭的親歷者們才能說得清。
從2012年到2019年,七年時光如白駒過隙。尼山腳下,山鄉曠野起“圣境”,“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變得有光、有樂、有朝氣,“禮樂射藝書數”化得生動、有趣、可體歷……文明之山,終于有了與其底蘊相稱的新時代文化呈現。在這個按照“未來文化遺產”精心打造的東方圣地,往來游客不僅找到了近距離觸摸“孔子”的方式,更開始重新審視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文化自知中一點點重拾文化自信。
“境”花水月,孔子出生地不再門前冷落車馬稀,知名儒學專家、優秀傳統文化愛好者、青年學生、海內外研學者等紛至沓來。而這片曾經孕育出先哲的山川,也迎來了他全新的歷史使命。
2010年9月26日,首屆尼山世界文明論壇在尼山開幕,打開了一條東西方文明交流互鑒的新大門。世界各地的政要、客商、文化學者慕名而來,只為探尋東方文化中一直潛藏著的全人類共同價值。
古有七十二賢理真知,今有各國志士聚共識。從“和而不同與和諧世界”到“人類文明多樣性與全人類共同價值”,再到即將舉辦的第十屆尼山世界文明論壇……十多年來,思想在這里碰撞、文明在這里交融。而尼山,也由此成為世界文明交流的“重鎮”。
一直以來,我們都不習慣、也不喜歡把“尼山圣境”視為一個單純的文旅項目來看待,因為他更像是一粒種子,在孔子出生地,于破土之時,捅開了傳統文化貫穿古今、從廟堂到生活、從學術到藝術的覆土,用他越來越豐盈的根脈在土壤中不斷汲取營養,并撐起了足以容納多元文化形態的大平臺。
文明之樹一立,千花萬朵競綻放!
2018年9月28日,約有2億人同時觀看的央視中秋晚會把分會場選在了這里。中秋月圓夜,全球華人通過電視和手機,真切感受到了儒家文化的精髓魅力;
2021年5月15日,“一帶一路”年度漢字發布活動在這里舉辦。一個“互”字,傳遞出了“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中的中國智慧;
2023年6月27日,世界互聯網大會首次“出走他鄉”,在這里展開數字文明對話。與會者不只探討人工智能技術對人類文明帶來的機遇與挑戰,更探索了人工智能全球治理的可行范式;
2023年8月13日,“青年導演創作扶持計劃第二季”在這里精彩上演。中國國家話劇院老中青三代戲劇創作者和演員“搬家式”到尼山進行藝術創作,以傳統戲劇詮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濟寧聚力突破尼山片區建設,加快實施尼山世界文明論壇提升工程三年行動計劃,全力打造集世界文明交流互鑒高地、文化“兩創”先行示范區、世界文化旅游名城于一體的文化“兩創”新高地。海內外知名儒學專家學者、優秀傳統文化愛好者以及各行各業知名人士齊聚心之所向的尼山,尋找共同的精神家園,尼山由此變了,海拔并不高的尼山變得高大起來,名氣也更響亮了。
“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出門便爬坡,吃糧靠肩駝”……流傳了幾十年的民謠,曾經是尼山的真實寫照。如今的尼山,“十分鐘上高速、十五分鐘登高鐵、一小時到機場”;嘉賓、游客可在尼山賓舍坐享湖光山色,耕讀書院回歸詩意田園,夫子山居體驗孔子“六藝”,孔子湖濕地公園自在“森”呼吸,曾經崎嶇泥濘的山路變成寬闊的柏油路,傳統村落被注入了現代文創元素,祖祖輩輩“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村民吃上“文化飯”“旅游飯”,變成民宿老板、非遺手藝人。尼山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兩創”的加持下,活力迸發,魅力顯現,成為文化旅游的網紅打卡地。
有人訝異于尼山腳下的魯源新村,怎會有堪比城市的基礎設施和治理能力,村里不論男女老少,都能做到彬彬有禮、崇德向善;有人驚愕于圣水湖畔的農村小學,緣何能培養出既通國學、又懂外語的時代少年,明明整個校園就只有幾十副桌椅;還有人驚嘆于“尼山圣境”只不過是孔子故里的“新三孔”之一,孔子研究院、孔子博物館等機構在研究闡釋、傳播交流、普及推廣等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道路上勇擔新的文化使命……讓文化的衍生與傳承隨處可見,且朝氣蓬勃、無窮無盡、生生不息。
尼山之變,是文化形態之變,是思想意識之變,是國際環境之變,更是中華民族和中華兒女的文化底氣之變。
未來,“孔子”目之所及,文明定當相融相通。尼山,將繼續守望著這片土地上的文化傳承與創新,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把跨越時空、超越國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
編輯:董麗娜
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