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弘揚新時代儒商精神
來源:大眾日報作者:謝永珍 2024-07-09 09:15
儒商泛指受中華傳統文化影響的商人,是一種精神文化的象征和符號,儒商精神根植于儒家思想,儒商孕于齊魯成于中華。魯商是儒商精神關照下的商幫呈現,是儒商的典型代表,魯商文化是儒商精神的一脈傳承。儒商之下的各大商幫高度推崇“仁愛精神”,魯商秉承誠信原則、重視政商關系。當代魯商應堅守儒商之道,大力弘揚新時代儒商精神,樹立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大制不割的整體觀、開拓創新的發展觀、以義興利的義利觀、以人為本的人本觀。
儒商孕于齊魯成于中華
傳統儒商是指將儒家思想與市場經濟法則有機融合,既擁有豐厚的儒家文化底蘊,又能實現事業成功的商界精英,是有道德、有文化、善經營的商賈。順天應人,以仁為本,誠實守信,見利思義,勇于創新等是傳統儒商精神的核心。現代儒商繼承了傳統儒商的精神,并將儒學之道進行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是具有儒家商道智慧的商業仁人志士。
儒商精神根植于孔子創立的儒家思想。“以仁為本”是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孔子認為“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智者利仁。”“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儒商歷史悠遠,孕育于先秦,形成于明清,發展于近代,創新于當代。儒之名起于殷士,商之名起于殷賈。“儒”與“商”同源于先秦。“商”是社會分工的產物,農工商三業為“國之三寶”,“三寶各安其處,民乃不慮。”早期“儒”與“商”的結合被稱為“良商”或“誠賈”,是中國儒商的雛形。子貢、范蠡以及孟樂川等將儒家思想融入營商的實踐中,成為備受尊崇的山東儒商。
子貢亦儒亦商、亦官亦商,擔任過宰相與大夫,他將儒家學說成功融于商貿,被后世尊為儒商鼻祖。子貢不僅資助孔子周游列國,還廣泛宣傳孔子學說。子貢所秉持的“心懷天下、見利思義、富而好禮、誠實守信”的營商理念成為儒商文化的萌芽。深受老子、孔子、孫子影響的范蠡,輔佐越王成就霸業后,棄官從商,泛舟五湖,浮海出齊,行止山東肥城陶山。以民為本、富而好德、隨時以行、剛柔相濟、質高貨真、信而不渝的謀略,以及耕于海畔、煮鹽為業、居貨耕畜的多元化戰略,使范蠡富甲天下,被后人尊為“商圣”。孟洛川18歲子承父業,在掌舵瑞蚨祥的60余年中,秉承儒家文化的義利觀,堅守以義為先、以義興利、以信立業的信念,友誠對待顧客、寬嚴相濟員工、和諧供應商關系、賑災救民、熱愛國家,成為馳名京津魯的一代商賈。
隨著商貿往來的增加,中華大地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商業聯盟——商幫。商幫文化呈現典型的“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特質。各大商幫在政商關系、家族意識、誠信取向、創新精神、冒險精神以及開放精神等方面各具特色,但在“仁愛精神”上卻呈現出高度的趨同性。“仁愛”對我國商業文化影響深邃。“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的君子之風被推崇。儒商文化作為各商幫文化之源,歷經千年依然得以傳承與頌揚。
受儒商文化的影響,中華大地誕生了對中國商業文化具有卓越貢獻的儒商。如山東的張瑞敏、杭州的宗慶后與馬云、福建的曹德旺、江蘇的董明珠與劉強東、貴州的任正非、安徽的王傳福。其中,張瑞敏全球首創“人單合一”模式,被授予全球50大管理思想家的終生成就獎,比肩國外知名學者。歐洲“人單合一”模式認證以及美國GE“人單合一”模式的成功,標志著儒商文化已走向世界。
大力弘揚新時代儒商精神
數字時代,企業的生存環境也在發生巨大變化。商業文化創新是應對數字化轉型挑戰的關鍵,筆者認為,在數字化時代,魯商應對儒商精神進行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大力弘揚新時代儒商精神——
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天人合一乃大德,既是天道的昭彰,亦是儒家思想的主旨。“立天之道”“立地之道”“立人之道”,儒家仁人志士皆推崇天人合一。孔子“贊天地之化育”,管仲“天覆萬物而制之,地載萬物而養之,四時生長萬物而收藏之……”;朱熹“一身之中,凡所思慮運動,無非是天”;范蠡堅守“盈滿而不溢出合天時,富實而不驕恣合地利,和而不矜其功合人事”之律,成為富甲天下、造福黎民的儒商。因此,商業行為不僅要合乎自然,還要利用自然,“裁成天地之道,輔相天地之宜。”數字化時代的魯商,應弘揚儒家的天人合一觀,審時度勢,守時待勢,隨時以行。在實現“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中實現基業長青。
大制不割的整體觀。“天人合一”的底層邏輯是整體觀。整體觀要求企業向內要構建使要素發揮整體效能的運營系統,向外要為生態系統的利益相關方提供整體性的解決方案,在整體關聯與動態平衡中實現利益相關方的共創共贏。新時代儒商張瑞敏基于整體觀的第一原理思維,打造了引領全球的卡奧斯工業互聯網平臺,將經營中心由企業顛覆為用戶,將運營模式由大規模制造顛覆為大規模定制。利用數字化技術,為用戶提供全方位的服務解決方案,以全要素、全價值鏈、全產業鏈的場景化應用,助力行業實現數字化轉型,賦能海爾生態持續價值創造。
開拓創新的發展觀。開拓創新是企業持續發展的動力之源。魯商開放與創新精神與浙商、閩南商幫、珠三角商幫以及蘇南商幫差距不小。魯商的開放創新與早期亦官亦商的儒商有關。政商關系自古以來頗受中國商人的關注,受儒家官本位意識的深遠影響、對權力的尊崇以及政府配置資源的核心地位,使得魯商在資源配置以及構建商業生態中過度重視政商關系,沒有充分重視開拓與創新等商業基本邏輯。在數字化轉型的變革中,魯商需強化開拓創新意識,弱化政商觀念,弘揚創新的企業家精神,更有效地把握變革機會。
以義興利的利益觀。儒家思想并非重義輕利,孔子認為“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利以平民,政之大節也。”然而,義是立身之本,是獲利之基。孔子說,“利者,義之和也”“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應“義以生利”“見利思義”。誠實守信是以義興利的基礎,早期儒商均以“以義興利”為宗旨,以義興利的觀念以及集體主義精神形成的多邊懲罰機制確保了信譽機制作用的發揮。但隨著西方思潮的涌入,加之競爭的激烈,現代商業多重利輕義,導致諸多環境與社會問題。在效率更高、盈利空間更低、競爭愈加激烈的數字生存時代,“以義興利”是合作共贏的前提,更是企業構建良好商業生態系統的基本準則。魯商應弘揚儒家“以義興利”的利益觀,秉持誠實守信的經商之道,構建和諧商業生態系統,踐行對員工、客戶、股東、供應商、社會以及生態等利益相關方的責任。
以人為本的人本觀。天地之間,人為貴。“仁者愛人”的本質是以人為本。“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仁,人心也;義,人路也。”“仁”是人的根本價值所在,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儒商最高的行為準則。以人為本的人本觀,要求管理者擁有仁愛之心,將人的價值創造視為企業的根本目標。數字化時代的魯商,應繼續弘揚儒家文化的仁愛傳統,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承認人的主體性地位,實現人由手段到目的的顛覆式變革。
(作者系山東大學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編輯:董麗娜
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