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亞論壇 | 中外學者共論東西方古代智慧應對現代挑戰之道
來源:中國孔子網作者:宮英英 關坤 2024-07-11 22:52
近日,第三屆孔子—亞里士多德論壇在曲阜舉辦,100余名中外嘉賓齊聚孔子故里,圍繞“以古代智慧應對現代挑戰”主題,聚焦“儒學的當代意義”“亞里士多德哲學和中國哲學的當代意義”“比較哲學”“新多邊主義的全球倫理”“全球倫理與治理”“文化對話”“全人類共同價值”等分議題,展開深入交流研討,在交流中碰撞智慧,在溝通中凝聚共識。
“孔子與亞里士多德的思想中蘊含的共通之處,為全球合作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支撐與道德指引。”聯合國可持續發展解決方案網絡主席、哥倫比亞大學教授杰弗里·薩克斯在采訪中就孔子和亞里士多德的智慧為加強全球合作、共同應對挑戰等方面的問題發表了自己的看法,孔子與亞里士多德都是跨越時空的偉大思想家,各自在其時代提出了對后世有深遠影響的思想體系。從哲學的角度看,孔子與亞里士多德均被視為美德倫理學的先驅,他們共同強調了善行與良好品性的重要性,認為這是構建和諧社會不可或缺的基礎。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天,回顧并汲取孔子與亞里士多德的思想精華,對于促進國際間的理解、尊重與合作,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具有不可估量的價值。
針對本屆論壇的主題,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院長、國際儒學聯合會副會長、尼山世界儒學中心學術委員會主任陳來教授闡發了他的觀點,孔子與亞里士德都是中西文化重要的思想家代表,構建本次對話的初衷,并非僅僅局限于學術探討的范疇,而是蘊含著多重現實考量。參與本屆論壇的很多嘉賓學者不僅擁有卓越的專業背景,還身居聯合國及其他國際組織要職,特別是在推動全球和平與可持續發展領域發揮著重要作用。他們對當前全球面臨的諸多挑戰抱有深切的憂慮,因此,期望通過弘揚孔子思想及中西方古典傳統中蘊含的積極元素,為應對現代社會與世界性問題提供啟示與解決方案。這種愿景背后,體現了一種對現實社會深刻關懷的迫切需求。
尼山世界儒學中心(中國孔子基金會秘書處)黨委委員、副主任,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溫海明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本次來參會的都是世界頂級學者,雖然西方學者對于亞里士多德思想的理解通常比較到位,但對于孔子的理解還很不夠,通過這個論壇可以幫助西方知識界提升對儒家思想的理解,推動中國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同時,孔子—亞里士多德論壇作為高度國際化的交流平臺,旨在探討儒家思想的當代意義,并致力于向國際社會有效講述中國故事、傳播儒家文化。此外,此次論壇還致力于增進西方對儒家思想的認可,消除中西文化交流中的誤解,促進中西學者間的深度交流與文明互鑒,不僅幫助西方學者更加全面地認識孔子的偉大貢獻及東方哲學的獨特價值,也助力中國學者更深入地理解西方文化,共同推動全球文明的交流與構建,展現東西方智慧的交融與互補。
“如何更好地融合東西方哲學的智慧,以應對現代社會的挑戰?”塞薩羅尼亞里士多德大學亞里士多德跨學科研究中心主任、創建人、科學榮休教授黛米特拉·斯芬多尼·門祖提出,孔子與亞里士多德兩位跨越兩千年的古代先哲,在道德、政治及人生哲學上有著諸多共通之處,尤其強調美德、友誼、公正與教育等重要性方面。在當今快速變化的世界中,這些思想尤為珍貴。當前,中西方社會面臨諸多挑戰,因此教育應回歸其本質,重視品格培養。舉辦孔子—亞里士多德論壇是為當代世界尋找解決方案,這一舉措不僅能促進文化理解,更為全球對話與合作奠定基礎,使我們能攜手共同應對21世紀的諸多挑戰,并逐步構建更加美好的未來世界。
“本屆論壇提供了絕佳平臺,讓人們能看到關于如何將古希臘價值觀和儒家思想應用于現代挑戰的眾多不同觀點。”阿拉巴馬大學漢茨維爾分校教授尼古拉斯·瓊斯談到參加本屆論壇的感受時說道,儒家思想強調社會發展與和諧,亞里士多德思想注重對自然界的探索和對事物運作方式的觀察,二者契合之處在于能幫助應對當今人類社會與自然世界如何相處的挑戰,展現了相互學習借鑒的巨大潛力,這為我們構建了包含不同價值觀念的“工具箱”,可以傳遞給工程師和科學家,協助他們的事業并創造機會,令人深受啟發。
中國慈善發展基金執行董事王立偉也參加了本次論壇,他表示,非常認可聯合國可持續發展解決方案網絡組織在推動可持續發展、扶貧、教育平等和性別歧視解決方面的重要作用,并且中國在此方面也作出積極貢獻。此外,全球經濟面臨的普遍挑戰,如就業壓力、通貨膨脹等,國際社會應加強合作,共同應對。
古思今智相交織,文明對話啟新篇。本屆論壇匯聚眾多中外專家學者,他們跨越時空的界限,在深入對話與熱烈交流中,共同挖掘并激活了中西古老文明中蘊含的深邃智慧。通過這一平臺,東西方智慧得以交融碰撞,不僅促進了文明間的相互理解和尊重,更為應對和解決當代社會面臨的難題與挑戰提供了切實可行的借鑒方案,展現了古老智慧在當代社會中的獨特價值與深遠影響。
編輯:董麗娜
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