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譜寫美麗中國建設山東篇章
來源:大眾日報作者:黃承梁 2024-07-30 09:14
山東陸海相擁、南北相濟,資源豐富,歷史悠久,屬于我國南北交匯地、黃河入海口、海洋資源富集地、改革開放前沿區;山東也是經濟大省、人口大省,在我國生態文明建設中具有特殊的意義。習近平總書記在山東考察時指出,山東要繼續在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走在前,加快建設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先行區,要大力推動發展方式綠色低碳轉型,推進綠色環保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山東要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根本遵循,積極打造以美麗山東建設為引領的高質量發展樣板區,努力譜寫美麗中國建設山東篇章。
立足齊魯文化傳承創新
齊魯文化是黃河流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文化極具代表性的重要組成部分,必將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闡釋和宣傳方面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
一是扎實推進生態文明理念傳承高地建設。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中的許多重要理念與論述都體現了對以儒道為主的中華傳統生態智慧的傳承與闡釋。比如,“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讓資源節約、環境友好成為主流的生產生活方式”等論述,是對于儒家仁民愛物觀的極大豐富和發展。山東省作為集黃河文化、儒家文化、泰山文化、紅色文化、海洋文化于一身的文化大省,既肩負著傳承弘揚黃河生態文化的重任,又洋溢著向海圖強的開放心態。要進一步增強傳承弘揚黃河生態文化手段的靈活性,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指導,將生態文明與之交融,融入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中。
二是夯實生態文明理念的實踐基地建設。按照《山東省沿黃生態廊道保護建設規劃(2023—2030年)》指導思想和路徑規劃,穩步推進黃河流域山東段文化遺產的創造性轉化,繼續策劃打造一批“生態+文化+旅游”的“黃河主題IP”,聚焦新發展階段與現代文旅消費市場的需求,探索實踐出以發展眼光助推資源保護與轉化的新路徑。統籌推進黃河沿線精品文旅項目建設和生態旅游產品打造,黃河生態風景廊道基礎設施配套、黃河入海口都市農業文旅綜合體等項目的建設和運營,實現生態、生活、生產“三生融合”。
三是抓實生態文明理念宣傳陣地建設。以生態城鎮、綠色社區、環境教育基地、綠色學校、綠色家庭和環保小衛士等綠色創建活動為載體,不斷加大生態文明的宣傳推廣力度,使群眾的認知率和接受度穩步提高。同時,依托各級文明實踐中心、文明實踐所、文明實踐站,大力推進生態文明理念物理宣傳載體的覆蓋和延伸,并在各地組建各類志愿服務隊伍,構建起省、市、縣、鄉、村生態文化服務網絡。通過環境應急實兵演練大比武以及生態環保知識進學校、進家庭、進社區等豐富活動,加大面向黨員干部、企業家、創業青年、學生、新型職業農民等各類群體的知識普及和人才培訓力度,推動生態文明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推動實現全面綠色轉型
山東省地處黃河下游,東臨黃渤海,是國家由南向北擴大開放、由東向西梯度發展的戰略節點,在全國發展大局中具有重要地位。2022年,國務院印發《關于支持山東深化新舊動能轉換推動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的意見》,賦予了山東建設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先行區的重大使命。山東各地要高標準推進先行區建設,加快產業升級步伐,持續深化新舊動能轉換,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生活體系,不斷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實現全面綠色轉型。
一是加快推進生產體系向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方向轉型。繼續制訂、實施分級分類的改造提升方案,持續推動傳統產業優化升級。加快農業綠色發展、提高服務業綠色發展水平并積極壯大綠色環保產業。提高高污染、高耗能產業的準入門檻,通過財政、稅收、金融等政策鼓勵各地大力發展高新技術服務業、高新技術制造業;通過科學制訂國土空間規劃,嚴格落實生態環保紅線制度,提升綠色低碳循環型產業的競爭力;通過實施嚴格的環境規制、綠色產品扶持政策,支持節能環保產品與服務的使用和推廣;大力推進綠色園區和綠色企業試點工作創建,加大力度、加快轉變生產方式,把高質量發展的要求貫穿產業結構升級的全過程,以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集群化為方向,縱深推進先進制造業強省行動。
二是在改善發展動力上持續發力。一方面鼓勵綠色低碳循環技術研發,實施綠色發展技術創新攻關行動,通過強化高校、科研院所、創新技術中心平臺建設等措施,加大綠色低碳循環創新技術的供給;另一方面支持企業聯合高校、科研院所、產業園區等力量構建綠色技術創新聯合體,促進綠色技術創新項目新動能,通過合理的制度設計支持創新技術的應用,加大創新技術的市場轉化率;提升綠色金融服務,加強綠色信貸和各類基金等財政支持力度,鼓勵環保企業上市融資。
三是建立綠色低碳循環生活體系。促進綠色產品消費,積極開展創建節約型機關、綠色家庭、綠色學校、綠色社區和綠色出行等行動;倡導綠色低碳生活方式,厲行節約,推進生活垃圾分類和減量化、資源化;加強與之配套的制度建設,如嚴格的垃圾分類制度、資源階梯價格制度、再生資源回收利用制度等;倡導綠色出行,積極調整交通運輸結構,提升交通系統智能化水平,加強公共交通等相關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體系建設,以支撐消費模式的綠色低碳轉型,形成綠色低碳循環生活體系的可行途徑。
大力推進新質生產力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發展新質生產力,山東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無論是產業、市場還是環境,都為形成新質生產力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要通過加快布局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推動產業結構向“新”而行、能源結構向“綠”轉變,大力推進新質生產力發展。
一是大力推進“數實融合”發展。山東的產業具有涉及范圍廣、體量規模大、傳統根基牢等特點,具備“數實融合”升級實力。山東應加快推進數字產業化,以做強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鏈為主線,深入實施“十大工程”,全面加快重大項目建設,推動濟南、青島等集成電路項目規模化量產,快速布局碳化硅、氮化鎵等第三代半導體產業集聚區建設。山東要聚焦高端化工、汽車、智能家電等優勢產業,大力推進強鏈延鏈補鏈,加強新技術新產品創新迭代;聚焦冶金、石化、輕工等傳統產業,啟動實施新一輪大規模設備更新改造,“一業一策”完善改造提升方案,推動傳統產業向高端化延伸、高附加值拓展。山東要繼續深化產業基礎再造和重大技術裝備攻關,大力支持龍頭企業牽頭開展聯合攻關,進一步暢通“實驗室—產品—市場”的技術成果轉化渠道。
二是積極發展綠色生產力。在源頭控碳上,山東要深化化工產業轉型升級等專項行動,“一業一策”優化產業政策,提升重點行業和產品產出效率;在過程減碳上,聚焦生產全過程各領域,積極推廣應用綠色加工、節能節水等技術裝備,全面構建綠色制造體系;在末端降碳上,積極打造資源綜合利用循環體系,推動大宗固廢規模化高值化利用,推動天然氣、太陽能、風能、水能等清潔新能源的使用。同時,山東要提速五大清潔能源基地建設,推動渤中海上風電等項目,開工石島灣核電擴建、集中式陸上風電等項目落地建設,推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和新型儲能規模的擴大。此外,山東省各市優勢產業和發展特色不同,要根據不同地區實際情況,制定符合本區域發展的能源調整計劃和目標,保證各地發揮優勢,補短劣勢,在已有經濟基礎上,通過綠色發展引領新舊動能轉換。
持續推動“美麗山東”建設
山東要加快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堅持陸海統籌推進黃河三角洲生態保護,持續推進海洋生態文明建設,奮力推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山東建設邁出新步伐。
一是加快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繼續深化沿黃流域互助合作機制。發揮政府、智庫、企業等三方力量,推動黃河流域省區、市、縣開展各級交流合作,積極引領沿黃九省區建立定期會商機制。按照“四定方針”探索建立沿黃地區財政轉移支付制度,加強扶貧協作和對口合作。健全產業統籌協調發展機制。支持沿黃九省區編制黃河流域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共同制定承接產業轉移準入標準。啟動創新發展多元化投融資機制。建議以市場化方式建立“黃河流域發展基金”,通過發行專項債券方式引入社會資本參與投資運營,重點支持生態治理、灘區扶貧等重點建設。建立健全流域發展監管機制。聚焦生態環境保護、高質量發展兩大焦點,建立沿黃九省區發展監測評估體系。
二是堅持陸海統籌推進黃河三角洲生態保護。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最主要的特征之一就是位于黃河入海口,同時享有陸地和海洋兩種資源的便利使用條件。無論從自然條件還是經濟基礎上,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都有能力為我國陸海統籌的生態治理與保護“打樣”“樹標”。根據我國陸海統籌的發展規劃、黃河三角洲濕地保護的發展概況和特征,要深入做好濕地修復和保護工作,從前端提升海水水質。加強保護區與海洋科技研發團隊的交流與合作,重點關注海水淡化技術對濕地補水的作用,發揮海水對濕地的反哺作用。利用現代科技對資源充足的海水進行淡化處理和更符合濕地補水要求的水質改進,為解決黃河三角洲濕地生態補水短缺問題提供新途徑。在保護的基礎上統籌保護區濕地與海洋資源的開發及利用。充分利用優越的自然條件“用綠”實現黃河三角洲更多經濟價值,在樹立生態價值觀,促進更多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同時為保護區陸海統籌的生態治理與保護提供更多、更有力的經濟支撐。
三是持續推進海洋生態文明建設。海洋資源稟賦富足是山東深入推進生態文明強省建設的基礎優勢。山東要認真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總體部署,緊緊圍繞建設生態山東和海洋強省戰略,堅持深化改革和創新驅動,以海洋生態文明示范區和海洋保護區建設為著力點,壯大海洋生態經濟規模,促進海洋產業轉型升級,建立健全海洋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增強海洋科技創新支撐能力。堅持陸海統籌治理海洋環境,持續改善海洋生態環境質量,維護海洋生態平衡,努力建設生態海洋、安全海洋、健康海洋,實現人與海洋和諧共處,為“海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糧倉”建設構筑藍色生態屏障和倉儲基地,為建設海洋強省奠定堅實基礎。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研究中心秘書長、研究員)
編輯:董麗娜
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