潤物無聲的纏綿,托物寄情的婉約 深藏于中醫藥文化的極致浪漫
來源:大眾日報作者:田可新 王紫聞 2024-08-11 09:31
古人如何表達思念?表達幾多細膩情愫,常是寄情托思,巧用具象抒發心底深沉的牽掛:分明心動非常,卻只表山間的清風,湖畔的垂柳;不見急切和期待,只有繁星和流螢,流云和飛雁;不提癡迷和鐘情,唯見春江明月,幽谷芳甸……雖不似直抒胸臆般熾熱,卻多了一份“潤物細無聲”的美意與纏綿。這樣的情思,也在中醫藥文化中綿延流長。七夕已至,我們不妨一同領略這份深藏于國粹之中的極致浪漫。
名字藏詩意,采藥也有專屬浪漫
中醫的浪漫之最當數中草藥的名稱了,倘若細細翻看中醫典籍,不難發現,這些入藥治病的花草樹木,都被取了好聽又實用的名字。
“雪見”,乍一聽就給人一種清涼清新的感覺,翻書看看,果不其然具有清熱解暑的功效。原來雪見草是荔枝草的別名,因選取冬季下雪或是春季嫩草,藥效更好,故得名“雪見”,入藥能清熱解毒,涼血利尿。
“半夏”,因其農歷五月成熟,恰巧夏季過了一半,故名。半夏本是有毒的植物,作為中藥可以燥濕化痰,和胃止嘔,主治痰濕水飲,嘔吐,咳喘等。
“江蘺”,《本草綱目》中記載“蘺草生江中,故曰江蘺是也”。曬干后直接煮水服用,便能清腸熱、止腹瀉。僅僅幾個字,就把中草藥的生長特點、療效概括起來,還頗具詩意,避免了材料名稱枯燥無味的堆砌,怎么不算是浪漫呢?
正因如此浪漫,引中藥入詩詞的現象并不少見。南宋詩人辛棄疾也曾用中藥寫了一首情詩《滿庭芳·靜夜思》:“云母屏開,珍珠簾閉,防風吹散沉香。離情抑郁,金縷織硫黃。柏影桂枝交映,從容起,弄水銀堂。連翹首,驚過半夏,涼透薄荷裳。一鉤藤上月,尋常山夜,夢宿沙場。早已輕粉黛,獨活空房。欲續斷弦未得,烏頭白,最苦參商。當歸也!茱萸熟,地老菊花黃?!边@首詩短短95個字,卻含有25味中藥。
宋代詩人陳亞,自小在舅舅家中長大。舅舅是個郎中,耳濡目染,一直對中藥材極為熟悉,尤其愛寫藥名詩,曾說:“藥名用于詩,無所不可,而斡運曲折,使各中理,在人之智思耳?!币馑际牵瑹o論什么藥名,都可以入詩,能將藥名隱藏于詩中,要合乎情理、事理,不露痕跡,那就需要人們的智慧和詩思了。
陳亞存世詩文26篇,有四篇《生查子》詞。詞后都有相同的小序“藥名閨情”。
《其一》最為知名:相思意已深,白紙書難足。字字苦參商,故要檀郎讀。分明記得約當歸,遠至櫻桃熟。何事菊花時,猶未回鄉曲。
這首閨怨詞哀怨凄婉,寫下聲聲思念。情真意切中,又包含了相思子、薏苡、白芷、苦參、狼毒、當歸、遠志、櫻桃、菊花、茴香等十味藥,令讀者拍案叫絕。
清代褚人獲《堅瓠集》中,記錄了兩封蘇州詹氏夫婦的兩地情書,通篇處處是藥名,頗為有趣。
先是妻子去信——“檳榔一去,已歷半夏,豈不當歸也。誰使君子,寄奴纏繞他枝,令故園芍藥花無主矣。妻叩視天南星,下視忍冬藤,盼來了白芨書,茹不盡黃連苦。豆蔻不消心中恨,丁香空結雨中愁。人生三七過,看風吹西河柳,盼將軍益母?!?/p>
丈夫看后回復——“紅娘子一別,桂枝香已凋謝矣!幾思菊花茂盛,欲歸紫苑,奈常山路遠,滑石難行,姑待從容耳!卿勿使急性子,罵我曰蒼耳子,明春紅花開時,吾與馬勃、杜仲結伴返鄉,至時有金相贈也。”
鴻雁傳書,檳榔、半夏、當歸……多味中藥串起深情,又妙趣橫生,令人久久回味。有趣的是,后人也有說這一來一回的書信,為李時珍夫妻所作。這樣的流傳,其實也格外強調了此種妙用是中藥帶來的獨家浪漫,表達了世人對中醫藥的高度敬重。
散落在古詩詞里的中藥芳華不一而足。由此看來,中藥不僅可以治病,每個中藥還有特別的“腔調”,想到這里,麻苦辛澀的中藥似乎也變得不那么難以下咽了。
伉儷情誼真,同操醫術濟世利民
若說古代有名的中醫伉儷,必先想到葛洪鮑姑夫婦。葛洪出身江南士族,三國方士葛玄之侄孫。他13歲時喪父,家道中落,但他勤學苦修,刻苦上進,16歲時拜鄭隱為師,學習醫學經典、騎術射箭,因潛心向學,深得鄭隱器重。在亂世中,文武雙全的葛洪因戰功被封“伏波將軍”。
葛洪不好名利,不奉功名,辭官游歷,尋求濟世利民之道。在廣州時,他拜訪了南海太守鮑靚,學習道術,鮑靚對葛洪的心性志向頗為欣賞,于是為葛洪和自己的女兒鮑姑牽起了紅線。而鮑姑也對葛洪的人品心性才華學識充滿了崇拜,兩人又擁有共同的志趣愛好,理想情懷,佳偶天成,恩愛非常,共同煉丹修道,研究醫術。
公元331年,葛洪攜妻子到羅浮山定居,他們夫唱婦隨,在羅浮山隱居清修,過著清靜恬淡的日子。他們少問世事,醉心煉丹修道和鉆研醫術,采藥、辨藥為百姓治病。他們相攜相持又各有專攻,葛洪煉丹著書,鮑姑行醫采藥。
相較葛洪,鮑姑更致力精進醫術。她采藥制藥,自研灸術,終于獨創一門艾灸的絕學。有個關于鮑姑的故事廣為流傳:一天,鮑姑在行醫采藥歸途中,見一位年輕姑娘在河邊淌淚。鮑姑上前一看,見她臉上長了許多黑褐色的贅瘤,十分難看。鮑姑問清緣由,即從藥囊中取出紅腳艾,搓成艾絨,用火點燃,輕輕地在姑娘臉上熏灼。不久,姑娘臉上的疙瘩全部脫落,看不到一點疤痕,變成了一個美貌的少女。她千恩萬謝,歡喜而去。
當時的嶺南山區,道路艱險人跡罕至,行醫路上他們常常要面對蟲蛇侵擾和瘴氣威脅,考慮到百姓看病不便,葛洪決定將他們多年來的行醫經驗整理成一本薄薄的小冊子,叫做《肘后備急方》?!爸夂蟆睂嶋H是指能夠常常帶在身邊,放在胳膊肘后面隨時查閱的應急書。書中收集了大量救急用的方子,都是葛洪夫婦在行醫、游歷的過程中收集和篩選出來的。此外,葛洪特地挑選了一些比較容易弄到的藥物,即使必須花錢買也便宜,改變了之前的救急藥方不易懂、藥物難找、價錢昂貴的弊病。
葛洪在《肘后備急方》中記載了109個針灸醫方,其中有90余條是灸方,尤其對施灸部位、注意事項等論述十分詳細,使針灸醫學的內容得到充實和完善,是中國中醫史上第一本急救手冊。值得一提的是,當代醫藥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屠呦呦研究出的抗瘧新藥青蒿素,靈感來源“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便出自此書。
傳說故事多,彰顯醫家大情懷
由于生產水平有限,古代行醫的記錄多有口耳相傳的故事色彩,而關于中醫的神話傳說幾乎都有一種樸素真誠的大浪漫。
這種宏大的浪漫,常常充滿“邂逅”之感。東漢時期的神醫華佗于自家后宅開辟藥園、挖掘藥池、搭建藥房,并廣泛傳授種植以及加工中藥材的技術。對于每一味藥,他都會仔細品味,明晰其藥性后,才用于病人。有一回,華佗獲贈一棵芍藥,品嘗了這棵芍藥的葉、莖、花以后,覺得其似乎不具藥性。一天深夜,華佗正在燈下看書,忽聽女子的哭泣聲。華佗十分疑惑,推門走出去,卻沒有看到人影,只看到了那棵芍藥。華佗心中一動:難道是它在哭?他瞧了瞧芍藥花,搖了搖頭,轉身回屋繼續看書。哪知剛坐下,又聽到那女子的哭聲,出去一看,還是那棵芍藥。華佗叫醒熟睡的妻子,把剛剛發生的事情向她描述了一番。妻子說:“這里的每一棵草、每一株木,到了你手中都成為良藥,被你用來拯救了無數病人的生命,唯獨這株芍藥被冷落在一旁,它自然會覺得委屈。”華佗聽后笑道:“我嘗遍了百草,藥性都能分辨得明明白白,該用什么就用什么,沒有出現過絲毫差錯。對于這芍藥,我也多次品嘗過它的葉、莖、花,確實無法入藥,怎么能說是委屈了它呢?”華夫人聞聽此言也不再多辯。過了幾天,華夫人血崩腹痛,用了藥也沒有效果。她瞞著丈夫,挖起芍藥根煎水服用。不到半天,腹痛逐漸停止。她把這件事告訴了丈夫,華佗這才知曉自己確實委屈了芍藥。后來,華佗對芍藥進行了細致觀察和試驗,發現芍藥的根不但能夠止血、活血,而且具有鎮痛、滋補、調經的功效。
遍觀古書,中醫藥的浪漫之處在于人與草木相互依存;在于生命間的對談與守護;在于神農嘗百草,李時珍著醫書,扁鵲的“望聞問切”;在于華佗的“麻沸散”開手術麻醉先河,皇甫謐的經絡針灸理論;在于孫思邈的大醫精誠,張仲景立辨證論治,在于一代代中醫人從青絲到白發的初心不改,任重道遠的傳承與守護。
正如唐代蘇拯在《醫人》中所言“古人醫在心,心正藥自真。今人醫在手,手濫藥不神。我愿天地爐,多銜扁鵲身。遍行君臣藥,先從凍餒均……”這樣樸實美好的愿望又何嘗不是天下醫者所共望共求的呢,這又何嘗不是中醫藥文化彰顯的最大浪漫?
編輯:董麗娜
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