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道儒學 行知天下”大型文化思辨節目《尼山杏壇·行思天地間》——鑒往知來 “任人唯賢”的智慧與傳承
來源:山東電視文旅頻道作者: 2024-08-16 15:12
“任人唯賢”出自《尚書·咸有一德》——“任官惟賢材,左右惟其人”,意思是說,任用官吏當選賢才,任用左右輔佐大臣當選忠良。選賢、用賢,是中華文明與生俱來的文化基因,是中國古代政治一以貫之的思想精華。
今晚19:30,主持人辛凱將和南京大學歷史學院副教授武黎嵩、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教授楊朝明、文化學者魏新、山東財經大學教授王蔚等嘉賓走進中國古車博物館、諸葛亮故里紀念館、濟南府學文廟、焦裕祿故居、北京大學現代農業研究院等地,探尋“任人唯賢”背后,中華民族的輝煌歷程與卓越智慧。
尊賢尚功
成就齊國之霸業
從堯舜禹時代的“禪讓賢人”,到春秋時期孔子的“舉賢才”,再到戰國末期荀子的“尚賢使能”,選賢、用賢,是中國古代政治一以貫之的思想精華。
齊國,作為有著“尊賢尚功”傳統的春秋首霸,明君賢相、能人志士輩出,這其中有政治開明、宏圖大略的君王姜太公、齊桓公等;有德才兼備、輔弼賢相管仲、晏嬰等。第一程,我們來到“齊國故都”——淄博,一起走近中國古車博物館,探尋齊國強大的密碼。
千古賢相
鞠躬盡瘁 死而后已
朝代更迭,無數英雄人物如星辰閃爍、熠熠生輝,他們之中雄才大略、智慧超人者不勝枚舉,而有一人千百年來備受世人敬仰,他便是——諸葛亮。
諸葛亮躬行道德仁義、尊賢尚德,是歷代統治者夢寐以求的“賢相”典范。他被劉備三顧茅廬于隆中,獻上《隆中對》,提出“興復漢室”的戰略規劃,自此他的仕途正式開始。這一程,我們來到陽都故城,一起感受諸葛亮那份跨越時空的睿智與忠勇。
任人唯賢
海岱文樞 論道儒學
為政之要,莫先于用人。中國古代社會,從未中斷賢才政治的探索和實踐,“任人唯賢”的思想經歷了百折千回的錘煉,逐漸制度化,出現了多種人才選拔制度,深刻影響著歷代王朝的政治生活及其改革方向。
我們來到有著“海岱文樞”美譽的濟南府學文廟,在浩然儒風中,繼續探尋“任人唯賢”的深遠意蘊。
見賢思齊
人民的好公仆——焦裕祿
人才是富國之本、興邦大計。中國共產黨自誕生之日起,便匯聚了黨內黨外賢達英才,以無畏之姿,創新之魂,帶領廣大人民破浪前行。而在這其中,有一個永不褪色的名字,他便是——焦裕祿。
焦裕祿“心中裝著全體人民、唯獨沒有他自己”的公仆情懷,凡事探求就里、“吃別人嚼過的饃沒味道”的求實作風,“敢教日月換新天”“革命者要在困難面前逞英雄”的奮斗精神,艱苦樸素、廉潔奉公、“任何時候都不搞特殊化”的道德情操,感召和激勵著一代又一代黨員干部,焦裕祿精神跨越時空,歷久彌新。
任人唯賢
新的時代價值與意義
進入新時代,我國在人才戰略方面擘畫了新的藍圖,堅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賢,廣開進賢之路,廣納天下英才,大量優秀人才脫穎而出,在各行各業發揮了示范帶動作用。
在濰坊峽山,有一群追夢人,他們矢志強農,渴望為中國農業貢獻力量,這里是科技與創新的沃土,更是新時代“任人唯賢”理念的生動實踐與鮮活寫照。
“任人唯賢”不斷被賦予新的時代價值與意義,形成了鮮明的中國特色。新征程上,我們要讓任人唯賢、見賢思齊蔚然成風,在信任人才、尊重人才、善待人才、包容人才中,把各方面優秀人才集聚到黨和人民的事業中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必將無往而不勝。
編輯:宮英英
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