擔負起新時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新使命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作者:劉須寬 2024-08-20 16:26
《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提出:“創新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實施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工程,構建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自主知識體系。”這是黨中央立足新的文化使命和哲學社會科學發展規律作出的重大部署,是黨中央賦予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重大創新使命。創新與實施這“兩大工程”,對于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具有重要指導和引領作用。
積基壘石的偉大基礎理論建設工程
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是深化普及馬克思主義的一項重大的理論創新工程,也是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基礎工程、戰略工程。目前,這一工程已經成為培養馬克思主義理論骨干的重要陣地,聚攏了一批真學、真懂、真信、真用馬克思主義的拔尖人才,為建設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哲學社會科學體系,不斷開創新時代思想理論建設新局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工程充分發揮統領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五路大軍”的高層次人才優勢、與職能部門緊密聯系的功能、咨政建言快速轉化的渠道,先后設立200多項重大課題,推出一大批有理論深度、有時間效度、有決策參考價值的精品成果,是名副其實的黨中央思想庫、智囊團。
這些年來,工程牽頭部署一系列重要教材的編寫與修訂工作,在推動學科體系、教材體系、話語體系、評價體系建設等方面成績斐然。同時,還致力于黨的創新理論的通俗化闡釋工作,推出《法治面對面》《全面小康熱點面對面》《新時代面對面》等系列出版物,參與《馬克思是對的》《脫貧攻堅在路上》等專題片。黨的十八大以來,工程緊緊圍繞學習研究宣傳闡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在深化理論武裝、加強研究闡釋、開展宣傳普及、做好對外宣介上下功夫,推動黨的創新理論更加深入人心、更好走向世界。
實施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工程意義重大
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工程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的姊妹篇。在實踐層面,中國社會科學院的“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工程”于2011年正式啟動,成功探索了一條創新之路,積累了寶貴經驗。中國社會科學院達成“三項共識”,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新時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旗幟和靈魂,具有重要的方法論意義,對于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構建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自主知識體系具有重要理論價值。
黨的十八大以來,馬克思主義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建設明顯強化,馬克思主義被邊緣化、空泛化、標簽化的問題得到根本扭轉,馬克思主義在一些學科中“失語”、教材中“失蹤”、論壇上“失聲”的狀況已經得到根本改觀。我們要建立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為人類文明新形態實踐提供有力理論支撐,著力提出能夠體現中國立場、中國智慧、中國價值的理念、主張和方案,讓世界知道“學術中的中國”“理論中的中國”“哲學社會科學中的中國”,讓世界知道“發展的中國”“開放的中國”“開創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國”“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的中國”。
鑄就新時代的思想創新豐碑
創新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既要繼續深化馬克思主義基礎理論研究,又要創新發展模式。聚焦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基本理論研究,堅持以重大問題為主攻方向,重點聚焦中國實踐遇到的新問題、改革發展穩定存在的深層次問題、人民群眾急難愁盼的問題、國際變局中的重大問題、黨的建設面臨的突出問題,深化理論和實踐研究、總結提煉出具有原創性的概念和命題,得出符合中國實際的原理和規律。
創新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要致力于打造一批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優勢學科,努力形成基礎學科健全扎實、重點學科優勢突出、新興學科和交叉學科創新發展、冷門學科有傳承、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相輔相成、學術研究和成果應用相互促進的學科體系。同時,還要擴大財政科研項目經費范圍,賦予科學家更大技術路線決定權、更大經費支配權、更大資源調度權;深化高校、科研院所收入分配改革,允許科技人員在科技成果轉化收益分配上有更大自主權。
“兩大工程”要將研究闡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主責主業,做好黨中央、國務院重要的思想庫和智囊團,把加強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宣傳推介作為重中之重,有力有效開展對外傳播,向海外生動展現大國領袖的思想智慧和風采魅力,提升黨的創新理論的傳播幅度、釋放效度、影響深度與認同廣度。“兩個工程”必須以深入研究馬克思主義特別是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為根本任務,不斷鞏固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不斷推動用黨的理論創新最新成果武裝全黨、教育人民、指導實踐。作為一項長期的戰略任務,創新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實施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工程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必須從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持續提供理論支持、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譜寫理論新篇章的站位實施“兩大工程”,更好構建學科體系,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合理的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門類。
推動形成更多原創性、獨創性理論成果。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的哲學社會科學有沒有中國特色,歸根到底要看有沒有主體性、原創性。”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走向世界,必須堅持以我們正在做的事情為中心,從我國改革發展的實踐中挖掘新材料、發現新問題、提出新觀點、構建新理論。善于提煉標識性概念,打造易于為國際社會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構建中華文明標識體系。堅持古為今用、洋為中用,注重從當代中國鮮活生動的社會實踐中汲取學術滋養、推動學術創新,提煉具有原創性、標識性、解釋力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讓世界更好讀懂中國需求、更好理解中國文化、更加清晰認知中華文明。
努力構建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自主知識體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社會大變革的時代,一定是哲學社會科學大發展的時代”。離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便無所依憑、無所遵循。如果不加分析地把國外學術思想和學術方法奉為圭臬,跟在別人后面亦步亦趨,不僅難以形成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而且解決不了我國的實際問題。要以中國為觀照、以時代為觀照,立足中國實際,解決中國問題,不斷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推進知識創新、理論創新、方法創新,使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真正屹立于世界學術之林。當代中國正經歷著我國歷史上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也正在進行著人類歷史上最為宏大而獨特的實踐創新,需要理論界作出及時、深刻、準確的回應。要發揮哲學社會科學在融通中外文化、增進文明交流中的獨特作用,構建更有效力的國際傳播體系,更好傳播中國聲音、中國理論、中國思想,讓世界更好讀懂中國。
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中國人對中國道路最有定義權、對中國精神最有發言權、對中國形象最有塑造權。中國共產黨開創了人類文明新形態,中國式現代化開創了與西方現代化不一樣的新模式,打破了現代化的單一路徑依賴。這些偉大成就需要用中國范式、中國概念、中國理論、中國話語加以提煉總結。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把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標識提煉出來、展示出來,把優秀傳統文化中具有當代價值、世界意義的文化精髓提煉出來、展示出來。”再現中華文明的本來面目,不僅彰顯其歷史價值,更要彰顯其貫穿古今的當代價值,幫助世界更好更深入地了解中國之路、中國之治、中國之理。
我們有本事做好中國的事情,就一定有本事講好中國的故事。講好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既要講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事實,也要展現中國共產黨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為世界謀大同的偉大情懷,形成同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的國際話語權,引導國際社會形成正確的中共觀、中國觀。高舉人類命運共同體、健康共同體、網絡共同體、人文共同體大旗,全面闡述我國的發展觀、文明觀、安全觀、人權觀、生態觀、網絡觀、國際秩序觀和全球治理觀。要加快構建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自主知識體系,打造國際一流新型主流媒體、話語矩陣,更好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
構建中國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體系。實施“兩大工程”,必須努力建設種類齊全、梯隊銜接、結構合理、專業突出的哲學社會科學人才體系,加快建設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培養造就一批善于思考和研究中國問題的人才。廣大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要立足中國、借鑒國外,堅持為人民做學問理念,以研究我國改革發展穩定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為主攻方向,立時代之潮頭,通古今之變化,發思想之先聲,努力繁榮中國學術,發展中國理論,傳播中國思想,彰顯新時代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意識形態與社會思潮研究室主任、研究員)
編輯:宮英英
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