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的高古之美
來源:光明日報作者:陳更 2024-10-25 09:19
插圖:榮池
《二十四詩品》中有“高古”一品。正如詩品所言,“黃唐在獨”,回到黃帝、唐堯的時代,親近遠古的人,會解除內心的某些羈絆。當人類社會文明發展得愈成熟、愈充分,也意味著束縛愈多。正如幼年時我們許多輕靈的想象,便來自無知。知識有時也是羅網,讓我們困于其中。因此,抱甕灌園或許也是一種智慧。
我想起了《詩經》。孔子說:“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這“無邪”,說的便是它的純粹——一唱三嘆的反復之深情,返璞歸真的天真之渾樸?!对娊洝窙]有流麗的平仄句律,沒有華美的詞匯藻飾,沒有精嚴的對仗駢偶,更沒有言淺意深、非大雅博學不能索解的晦澀典故。那些條條框框都是后世才有的,《詩經》只保留了詩歌最原始、最“古”的部分。
《詩經》六義,風雅頌賦比興。其中的“興”如春風無端而起,說一些與人世無關的事,鹿在原野上歌唱,水鳥在小洲中啾鳴,真是美麗。我想,最純粹、最高古的詩句,就在這些只負責“興”的閑筆之中。
“呦呦鹿鳴,食野之蘋。”“關關雎鳩,在河之洲?!薄疤抑藏?,灼灼其華。”如果說這幾句詩“興”的筆法太簡省,太短,那就讀一讀《國風·周南·葛覃》吧,它為我們呈現了“興”舒緩而悠長的過程。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維葉萋萋。黃鳥于飛,集于灌木,其鳴喈喈。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維葉莫莫。是刈是濩,為絺為绤,服之無斁。
言告師氏,言告言歸。薄污我私,薄浣我衣。害浣害否?歸寧父母。
原野蓊郁,黃鳥啾鳴,春光的意味愈來愈濃,葛藤長到可以收割的時候了。收割、浸泡、水煮、脫去雜質、抽出纖維,得細葛與粗葛,成上衣與下裳——在這井然有序的女紅步驟里,新嫁娘的影子,終于漸漸地、猶抱琵琶半遮面地、朦朧而綽約地出現。她在出嫁前細細學習著德言容功,她在勞作中培養著穩重、堅韌的品格,她從不諳世事的小女孩成長為頂門立戶、照管全家的女主人,正如葛藤一節一節地蔓延。要把教習的老嬤嬤請來,教給新娘子為人妻子的道理,教她如何將衣服洗干凈,將嫁衣準備好,應時出嫁,讓父母安心。而所有這些,都來自開篇“施于中谷”“維葉萋萋”的葛藤。
自然奉獻著美,也奉獻著日常生活所必備,其博大,正如溫厚而成熟的女性之心,這是古老的“興”之藝術?;粋€小女孩的成長,于葛藤的蔓延之中。
打開《詩經》,自然之象處處可見。仿佛先民們能感受到萬物有靈,感受到生命是互通的,有隱隱的聯結。
人們以自然物象比喻美人:
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領如蝤蠐,齒如瓠犀,螓首蛾眉。
這樣一個完美無瑕的絕世美人是誰呢?是齊侯的女兒,莊姜?!八薜叫l國來了,她與我們的國君多么般配?。 毙l國人都感到與有榮焉,于是歡天喜地地吟出了這首《國風·衛風·碩人》。
詩里細細地寫了莊姜身份的尊貴、容顏的美麗,也細細地寫了迎親隊伍的排場,而最終又歸于自然:
河水洋洋,北流活活。施罛濊濊,鳣鮪發發。葭菼揭揭,庶姜孽孽,庶士有朅。
人們還用植物來寄托情思:
采采卷耳,不盈頃筐。嗟我懷人,寘彼周行。
卷耳就是蒼耳。這首《國風·周南·卷耳》,讓我們回憶起在鄉間小徑上玩耍的童年,回憶起那棗核般大,總粘在褲腳與后背上的小刺球——那就是詩中充滿靈性的蒼耳。它通過粘在小動物身上來實現播種,而詩中的女子相信它能幫助自己把思念送到遠方。癡心的她啊,將蒼耳采了又采,收入藤筐,放在丈夫出征時所走的那條大道旁。丈夫曾沿著這條大道離開她,她便生出了這樣一個美麗的奢望:我在大道頭,君在大道尾,愿思念能寄托于蒼耳之上,由長長的路傳遞給那一端的你——正如蒼耳沿著小動物奔跑的腳步傳播一樣。
而在道路的那一頭,當又一年春歸大地,征人想家、想念愛人的心情,也會像春草一樣瘋長。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歸曰歸,心亦憂止。憂心烈烈,載饑載渴。我戍未定,靡使歸聘。
…………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行道遲遲,載渴載饑。我心傷悲,莫知我哀!
?。ā缎⊙拧ぢ锅Q之什·采薇》)
薇,是野豌豆苗,冬天發芽,二三月長大。征人看著漫山遍野柔嫩的薇草,想起家鄉又到了采薇的季節。妻子是不是正在采薇呢?當時只道是尋常,他開始下意識地從圍繞在自己身邊的薇草中,采下一把把嫩苗,像曾經朝夕相處時看到妻子所做的一樣。那時候多幸福啊……他一邊采摘,一邊憂嘆歸期難定,駐防的地點又不能固定,沒法兒往家里捎信,也沒法兒收到家里的來信。當時的幸福,由薇草見證過的幸福,不知道此生還有沒有機會重現。
后來,采薇便成了一種悲傷的、屬于男子的意象。曹丕就在《善哉行》中寫道:
上山采薇,薄暮苦饑。
溪谷多風,霜露沾衣。
野雉群雊,猿猴相追。
還望故鄉,郁何壘壘!
高山有崖,林木有枝。
憂來無方,人莫之知。
因為還鄉的愿望是那樣強烈,有時候,戰場上的萋萋青草,有禱祝凱旋之意。
春日遲遲,卉木萋萋。倉庚喈喈,采蘩祁祁。執訊獲丑,薄言還歸。赫赫南仲,玁狁于夷。
?。ā缎⊙拧ぢ锅Q之什·出車》)
春光融融,草木茂盛,黃鶯歌唱,采蒿草的人熙來攘往。采蒿草是為了預祝打勝仗。戰士和百姓一邊采,一邊憧憬著勝利后的圖景。
有杕之杜,有睆其實。王事靡盬,繼嗣我日。日月陽止,女心傷止,征夫遑止。
?。ā缎⊙拧ぢ锅Q之什·杕杜》)
思婦站在果實累累的棠梨樹下,期盼這戰爭早日結束,仿佛這棠梨樹可以幫她實現愿望——當情感熾熱、濃烈到無可承受、無處釋放時,人們將目光投諸自然,投諸無處不在、漫山遍野的萋萋碧樹、茫茫碧草……祈祝勝利,也包含了祈盼早日凱旋,歸家團圓,所以這頭的征人在祈禱,那頭的家人也在祈禱。
人們還在植物中寄托了祈子的愿望。
聞一多先生曾這樣描述一幅動人的情景:“那是一個夏天,芣苢都結子了,滿山谷是采芣苢的婦女,滿山谷響著歌聲。這邊人群中有一個新嫁的少婦,正捻著那希望的璣珠出神,羞澀忽然潮上她的靨輔,一個巧笑,急忙地把它揣在懷里了,然后她的手只是機械似的替她往懷里裝,她的喉嚨只隨著大家的歌聲囀著歌聲——一片不知名的欣慰,沒遮攔的狂歡?!?/p>
這段話是在說《國風·周南·芣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這是一首最簡單的詩,簡直像是“一——二、一——二”的勞動號子。其中的喜悅是那樣澄澈,卻又不單純。芣苢,也就是車前草,蘊含著羞赧的生子的愿望——她們相信芣苢宜子,所以芣苢粲粲結籽之時,女子們結伴而出,競相采擷,成了古老的習俗。
在《詩經》里,自然的物象甚至被賦予了更神圣宏大的含義。
《商頌·玄鳥》中寫道:
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
玄鳥(燕子)領受天命,降一枚卵于人間,商朝由之誕生,商朝的疆域是那樣遼闊,土地茫茫無邊際。
人們對世界的認知尚處于蒙昧時,以為母親體內孕育的胎兒來自身邊動植物的精靈——或許今日身體有了胎動,是因為昨天那只翩翩飛來停在我窗臺上的燕子?我想起如今額爾古納河右岸的鄂溫克族人,他們依然虔誠地將山林中的鳥作為圖騰,依然認為它象征著自然界的生生不息,依然如同依戀母親一般依戀著自然,依戀著山林。
“燕燕于飛,差池其羽。之子于歸,遠送于野?!贝撕螅B兒便常寄托著人們對家人、對故國的深情。
打開《詩經》,這樣的詩歌真是說也說不完。
火把的熊熊燃燒喻示婚姻的幸福美滿,水波的停滯或流動是兇象或吉兆;山為陽,澤為陰;山有扶蘇,是情郎的化身,隰有荷華,是女子的自喻……相信超自然力存在于天地間,相信天地含情、萬物有靈,這正是一種原始的高古之美。于是,古人寫下了《詩經》。于是,《詩經》獨一無二,別具特色,如夢一般充滿神秘感。讀《詩經》,就像回憶一個深埋在我們骨血中遙遠而美麗的夢。
詩中的高古之美,如同音樂終了之后,鐘磬一聲。沒有絲竹管弦的繁復,獨具一種遼遠。
1977年9月5日,“旅行者1號”飛向太空,以17.5km/s的速度遠離地球。想要沖出太陽系,它還要飛行超過1萬年。這樣的事惹人遐思,思緒隨之飛到極遠極遠之外,也讓人想起很久很久之后,它還在開拓生命的邊界。
所以,我喜歡《詩經》,那些詩歌講述著很久很久之前的故事,也是在開拓生命的邊界。古老的事物讓人想到永恒,讓人生出沉靜的力量。當時間的跨度被拉到無限遠,無謂的雜念便隨當下一同縮為無窮小。
編輯:董麗娜
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