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禮儀培育時代新人的文化自信
來源:紅網作者:蔣璟萍 王穎 2024-11-01 09:51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黨的二十大報告就文化自信亦有專門論述:“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增強文化自信。”作為標志時代最靈敏的晴雨表,文化自信程度決定了文化強國建設的進程。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孕育了中華民族禮儀之邦的氣質品格,古代先賢多以禮自居、以禮待人,禮儀成為傳統士大夫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邏輯起點。促進新時代青年明禮知禮行禮,對于弘揚和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文化強國,培育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具有歷史與現實層面的多重意義。
一、深刻把握禮儀與文化自信間的內生關系
“禮”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集中體現,具有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中華文明,“禮”貫穿其中。錢穆先生曾強調“禮是中國文化之心”。以“禮”為心也代表了中華文明與其他世界文明間有所區別的顯著標識。傳統中國循禮而興、社會因禮而和,個體也在禮儀的涵養中找到人生意義。因此,禮儀在建構國家制度、維系社會秩序、促進人心凝聚的同時直接或間接的推動了文明的傳承,樹牢了社會共同價值追求的方向標,讓處于一定社會環境下的個體來路可尋、未來可期,給國家、社會及個人以文化層面的確定性。因此,禮儀以其對于國家社會進步的表征作用,和對民族、人民團結的紐帶作用,直接滿足著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促進了文化自信的養成。
尤其是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的歷史交匯,我們更加清晰地看到中華文化背后所象征的中國力量。透過脫貧攻堅、世紀疫情,團結之禮、濟困之禮、自強之禮、守正之禮讓中國人民一次又一次完成看似難以完成的任務,實現諸多過去一直想辦但沒有辦成的大事。同時,從世界層面看,面對和平安寧、共同繁榮、開放融通的價值追求,作為負責任大國,我國禮儀文化中所包含的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美人之美、美美與共,開放包容、互學互鑒的正道理念,也以其入理入情的說服力和感召力,為紛繁復雜的國際形勢增添了更多的確定性。因此,不論國內國外,中國禮儀文化所發揮的正向作用,都讓作為中華兒女的我們深刻感受到強烈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與自豪感,成為我們堅強的文化自信的源頭活水。
二、禮儀對于培育時代新人的現實意義
現代禮儀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愛國、奉獻、團結等精神基因,是擦亮時代新人底色最好的資源,將其融入時代新人培育全流程、各環節能夠強化學生的家國情懷、使命擔當。現代禮儀十分注重個人道德修養,這與時代新人培育“以德為先”的價值取向具有顯著契合,明禮知禮行禮不僅是社會的基本要求,也是青年的人生必修課。時代新人首先是具有家國情懷的新人。傳統禮儀文化要求中華兒女禮遇國家,“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以身許國,護國佑民”;禮遇家庭,以家禮、家訓、家規族約加強家庭教育。雖然愛國教育與家庭教育間通過科考、入仕、兵役等途徑達致統一,但家國情懷的滋養更多來自于禮儀文化對于社會治理剛柔相濟基本需求的滿足,以及對于人的自省自覺踐履的激發。同時,禮文化為涵養社會風氣提供有益滋養,通過對明禮知禮行禮的倡導,實現社會關系的協調與社會矛盾的緩解,形成良好的文明風尚,成就共同文化價值觀的熏染和協調各方利益關系的特殊紐帶,促進社會和諧穩定。反過來,這種文明風尚的養成也會讓處于“拔節孕穗期”的青年自覺樹牢理想信念與價值理念,對陳規陋習說不,在雙向循環中提升整個社會的文明程度,營造風清氣正的良好社會氛圍。
三、持續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明禮儀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中華優秀傳統文明禮儀的現代化表達對于當代“Z世代”青年理解、接納、遵從、踐行禮儀規范具有關鍵意義,如何讓傳統禮儀文化“活”起來、火起來,是禮儀文化在新時代持續煥發生機活力的必由之路。其一,要牢牢把握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根基。讓“兩個結合”下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成為中華優秀傳統禮儀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立身之本,用“兩個結合”筑牢新時代禮儀文化守正創新的根基。其二,要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作用。將禮儀文化的培育和弘揚有機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機制中,使其成為中華文明“連續性”“統一性”的具體體現。在國家層面,通過國家禮儀制度與政治文明建設的內在涵攝實現民主文明的國家建設要求,進而滿足富強和諧的人民期待。在社會層面,司法文明及其為代表的社會道德促進機制的建立,能夠有效的實現個人自由平等的發展,例如新時代“楓橋經驗”效用發揮所帶來的基層社會治理中“法治”“德治”“善治”的有機統一,正是文明禮儀對于提升治理效能、促進和諧穩定的內在功用。在個人層面,讓廣大青年在禮儀教育中,形成對國家、對民族的尊崇與敬愛,在儀式感、莊重感、榮譽感中彰顯愛國者的光榮與自豪,從而激發青年學子將個人誠信友善的修身齊家之行投映到愛國敬業的“治國平天下”的理想抱負之中。三是要強化禮儀的教育實踐。具體而言,要推動禮儀文化進課堂、進教材、進頭腦,發揮好課堂主渠道作用。同時,加強對禮儀文化的研究與闡釋。進一步發揚禮儀文化中的精華內涵,摒棄封建等級、倫理等方面的落后觀念,做出更多符合新時代文化建設方向和使命的闡發與研究。此外,還應當強化“做中學”的教育理念。以新時代文明實踐為抓手,通過開展形式多樣的文明實踐志愿服務活動,讓廣大青年走下網絡、走出課堂,到基層、田野間去傳播黨的創新理論、禮儀文化知識,在滿足廣大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中涵養自己的道德情操。
(本文為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中國傳統禮儀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研究》階段性成果。)
編輯:董麗娜
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