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建宣講團,掛牌10個傳習所,分眾化開展文化傳承活動。孔子研究院——“孔子講堂”里用“活”經典
來源:大眾日報作者:蔣琰 孟一 孔勇 2024-11-04 09:23
近日,省文化和旅游廳公布了十大優秀劇目和優秀演員,濟寧新創作山東梆子大型劇目《竹竿巷》榮獲十大優秀劇目,這是濟寧市連續三屆榮獲省十大優秀劇目,彰顯了濟寧藝術創作的深厚實力。
要問濟寧近幾年最“出圈”的鄉村是哪個?相信很多遠道而來的客人都會脫口而出——曲阜市尼山鎮魯源新村。究其原因,不僅是因為這里的村民家家開小車、住洋房,更是由于這些獨棟小院被陸續改造成了200多家民宿,開始大批接待外來游客,小山村儼然成了外地人了解“孔子故里”風土人情的新窗口。
住房變民宿,一天的房費收入趕上了在地里忙活半個月,面對這大好的機遇,村民們樂得合不攏嘴。然而,步子邁得太大難免滋生“幸福的煩惱”,很多村民硬是把洋房民宿經營成了高配版“農家樂”,不僅配套、服務難達游客預期,甚至還會出現光膀子待客、房間清理不及時等狀況。
思想進步的速度跟不上產業發展的節奏怎么辦?由孔子研究院推出的“孔子講堂”,正嘗試從人文教化的角度給出解決方案。“咱們生長在尼山腳下,說話做事都得帶著點老祖宗的禮儀之風。《論語·衛靈公》里講,‘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運用到咱們的經營活動中,就是要以禮為本、謙遜待人、誠信經營,維護好民宿產業的整體形象。”聽過了孔子研究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普及宣講團特邀講師鄭麗媛的“厚德儒商”課,村民們恍然大悟:原來,做服務業和在田間種地一樣,哪個環節出了岔子都會影響到整塊地的收成。
“文以載道、以文化人”,如今,愛光膀子的知道出門套件背心了,隨手丟垃圾的開始往褲兜里塞了,過去飯都不會做的也知道給客人準備免費伴手禮了……一些三番五次開會強調必須要改、卻總也改不掉的陋習,竟然在潛移默化間消失了,而魯源新村的民宿業發展也終于邁入了正軌。
“作為一家儒學研究專門機構,孔子研究院的任務不只是悶頭搞研究、著書立說,更要做好科學轉化和推廣普及,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現實生活中得到更為廣泛的應用。”談到今年創新設立“孔子講堂”,把儒家文化送進學校、企業、社區等基層一線的初衷,孔子研究院副院長袁汝旭直言,在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道路上,“講”依然是重要途徑之一。
為把“孔子講堂”講成一堂堂群眾聽得懂、聽了有用、也愛聽的文化實踐課,孔子研究院先是在單位內部辦起講課大賽,排名前列且對文化傳播有興趣的研究員自動組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普及宣講團的固定班底。與此同時,孔子研究院從長期從事文化傳播事業的社會人員中遴選出了9名精英,充實隊伍、豐富構成。宣講團成員根據個人研究領域和興趣專長,進行分眾化課程設計,針對孩子的“活化經典”、圍繞商戶的“厚德儒商”、貼近社區的“近鄰·說”等一大批廣受歡迎的課程很快便新鮮出爐了。
10月26日,濟寧市圖書館里早早聚集起大批親子書迷,長期參與經典讀書會的他們不僅親眼見證了孔子研究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習所的掛牌,更實實在在感受到了誦讀課的大升級。
“子路是孔子的得意門生,有一次,他在談及自己對‘修身養性’的理解時說了一句很生動的話,‘愿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意思是說,當我有車馬輕裘時,會心甘情愿地和朋友們共享,即使是用壞了、穿壞了也不可惜。小朋友們想一想,如果你家有好車好衣服,舍不舍得借給別人呢?”聽到了孔子研究院助理研究員楊富榮的提問,很多孩子仔細思考后不好意思地回答說,“不舍得。”
“孩子們的回答很真實、很好,換作老師,第一反應也是不舍得。但人之所以為人,是因為我們不只能用動物性的第一反應去作抉擇,還能夠用修養與德行去思考和做事。當我們考慮到分享的重要性時,是不是就會試著去借出自己的心愛之物呢?”聽到了孩子們斬釘截鐵地說“是!”,帶著孩子參加活動的濟寧市民徐珊感受良多。徐珊告訴記者,她已連續多年帶孩子參加圖書館的經典誦讀活動了,如今,“孔子講堂·活化經典”開課當天,活動內容就升級出了“誦經典、談夢想”“詩詞大會”等強調互動性和時代感的新形式,“經典”與“生活”間的聯系感覺一下就被打通了。
“講師團建起來了、課程設計完善了,我們又開始進行講堂陣地的鋪設。目前,我們從長期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的學校、企業、社區等單位選取了10個點作為傳習所,在有效提升各點位理論系統性、活動專業性的同時,進一步豐富了文化的創新詮釋和多元表達。”袁汝旭表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根本目的在“用”,孔子研究院將持續完善“孔子講堂”體系建設,讓廣大群眾在經典中汲取時代營養、指導日常實踐。
編輯:董麗娜
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