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學者共譜古典文明交流互鑒新篇章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作者:陳雅靜 劉越 2024-11-13 17:54
11月8日,在北京召開的首屆世界古典學大會圓滿完成各項議程,勝利閉幕。在為期兩天的會議中,來自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485位古典學及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從古典傳統、歷史紀事、古典智慧、經典翻譯、古典語文學、文明交流與互鑒、數智時代古典學的機遇與挑戰、古典學如何面向未來等多個維度,共同探討了古典文明在現代社會中的價值和意義,以及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促進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互鑒。
此次大會議題之廣泛、涵蓋學科之全面、探討問題之深刻,不僅是一場古典學領域的思想盛宴,更展現了古典學連接古今、推動文明互鑒的重要作用。與會中外嘉賓一致表示,大會的成功舉辦標志著全球學術界對古典學的信心和重視,對促進全球古典文明研究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
深入探討古典文明的義理與精神
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及世界歷史研究所共同主辦的分論壇以“古典文明的義理與精神”為主題,通過設置史詩傳統中的義理與精神、歷史紀事與古典精神、古今張力中的德性與政制、古典語文學與文明傳統、古典智慧再詮釋、古典傳統中的秩序與歷史、古典文明的傳承與發展、文明的交流與對話八場沙龍,吸引近百名學者圍繞話題展開交流研討。參加該論壇開幕式的有希臘文化部長莉娜·門佐尼女士一行、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副校長(副院長)李文堂,以及希臘雅典科學院代表團主要成員。
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榮譽教授、希臘拉斯卡瑞德斯基金會主席帕諾約蒂斯·拉斯卡瑞德斯在分論壇開幕式致辭中表示,希臘與中國這兩個平行發展的古老文明,盡管地理上相隔甚遠,但在神話、哲學、歷史和文本敘述上展現出許多相似之處,反映了人類經驗的普遍主題。拉斯卡瑞德斯說,自希臘化時期起,中希兩國就有交流。現在來看,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成為推動兩國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希臘的戰略位置使其成為中國的重要合作伙伴。他期待未來兩國在文化和教育方面有更多的合作與交流,促進兩國之間的實質性友誼與合作。
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哈佛大學古典學系古典希臘文學、比較文學教授格雷戈里·納吉在發言中強調了多種古典語言的重要性,包括古典梵語、古典漢語等。他欣賞中國學者將“史詩”一詞應用于口頭詩歌傳統的做法。納吉用“它仍活著、統治著、主宰著宇宙”來形容古典精神的力量,認為這是國家幸存和文明得以延續的關鍵,強調了古典學研究的廣泛性和跨文化的重要性,以及古典精神在當代世界中的持續影響力。
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教授劉小楓探討了詩術與詩教的關系,并比較了中國古代與古希臘對詩歌的不同理解和作用。他說,詩術在古希臘不僅是文藝創作,也是立法學的基礎。中國古代的詩既指成言的詩篇,也指心靈行為,即志向。詩興不是指寫詩才華,而是指高遠的抱負。面對現代化挑戰,堅守以《詩經》為中心的詩教傳統對中國文明具有重要意義。
希臘文化部考古和文化遺產總司長奧林皮亞·維卡圖介紹了外國考古研究院在希臘的考古發現和活動。她說,雅典成為全球性的考古博物館,被認為是歐洲考古學的發源地。目前,在希臘活躍著90多個外國考古研究院,這些研究院通過科學研究、演講和社會活動,促進了科學、文化研究的交流和創新。中國古典文明研究院也在推動考古學研究,提供知識、培訓和經驗,與希臘同事合作交流。
清華大學哲學系教授萬俊人主持論壇時談到,宇宙論作為最古老的哲學形態,從泰勒斯到柏拉圖的哲學探究,都在尋求宇宙秩序,亞里士多德將這一哲學形態概括為形而上學。
清華大學新雅書院講席教授甘陽強調了中國學術界在古希臘和拉丁文著作翻譯上的進步,使得年輕學者能夠通過中文翻譯深入理解西方哲學。中國學者對古希臘的興趣遠大于羅馬,對此現象應有所反思,希望未來中國的研究隊伍能平衡對古希臘和羅馬的研究。
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中心主任楊念群探討了中國思想史的關鍵性議題,特別是通過中西概念比較揭示根本性問題。在研究中國思想史時,需要深入探討中世紀的繼承性,以及如何在思想史中確立個體與群體之間的邊界。
同濟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張文江探討了八卦、結繩和書契在文明起源和符號創設中的作用。他說,八卦、結繩和書契是華夏文明醞釀和演變的基礎,是文明發展的關鍵符號。這三個元素內在地貫通了所有時代,從遠古到今天。
東北師范大學世界古典文明史研究所所長張強講述了林志純(日知)先生的生平和學術貢獻,特別是他對“日知古典叢書”的影響。“日知古典叢書”主要出版希臘文、拉丁文和中文對照本,目前已出版20余冊,主要是希臘文相關文獻,拉丁文較少,反映了中國古典研究的現狀。
英國布里斯托大學人文學院古典學與古代史系希臘語教授帕特里克·芬格拉斯探討了語言力量和古希臘女詩人薩福的詩歌對后世的影響。魯迅將薩福的詩歌翻譯成中文,影響了中國現代文化和文學。芬格拉斯認為,薩福的詩歌不僅是文學瑰寶,也是人類共通情感的體現。
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吳飛探討了亞里士多德的形質論及對現代哲學的影響,他認為文質論提供了一種不同于形質論的自然世界認識方式,強調認識自然萬物的內在紋理而非外在形式,可為人與自然和諧共處提供新模式。
論壇上,學者們探討的議題涉及古典文明的傳承與發展、文明間的交流與對話,以及古典文獻在現代世界的影響和意義等方方面面。希臘塞薩洛尼基亞里士多德大學哲學與教育學院古代和中世紀哲學副教授潘泰利斯·戈利奇斯強調比較古典文明的重要性,提出古典文明的定義和價值觀念在不同文化中有所差異,但共同點在于它們對治理、文學和哲學的貢獻。印度尼赫魯大學語言、文學與文化研究學院希臘語教席助理教授阿尼爾·庫馬爾·辛格認為,西方對印度的古典形象往往是通過貿易、征服和文獻傳播構建的,且常帶有意識形態色彩。英國劍橋大學古典學系希臘語教授、英國國家學術院院士蒂姆·惠特馬什認為,古典文本研究不僅是技術性的,還涉及如何處理和理解文本,并強調古典學作為一個非中立類別,涉及價值觀和意識形態的判斷。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文史教研部副主任秦露強調了古典詩人在立法、哲學和神學上的重要性,認為在當前秩序和價值受到挑戰的時代,重新審視古典詩人的思想遺產,對尋找新的生活方式和智慧至關重要。
整體來看,這些討論揭示了古典文明和文獻在當代世界中的重要性與復雜性。學者們認為,一方面,古典文明被視為治理、文學和哲學的典范,對現代世界具有深遠影響。另一方面,古典文明比較和研究不應局限于表面的相似性,而應深入探討它們在不同文化和社會中的多樣性與復雜性。古典文獻不僅是歷史的見證,也是現代學術對話和文化理解的重要橋梁。通過跨文化比較和對話,人們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文明的價值觀和世界觀,從而促進全球文化的和諧共存。
多維解讀古典學與經史傳統
“古典學與經史傳統”分論壇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清華大學、河南省社會科學院共同主辦。學者們圍繞古典學與經學史學、古典學與漢學傳統、古典學與儒釋道、古典文明與學術傳統、比較古典學及方法五個專題展開研討。
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所長張志強強調了古典學在現代世界,特別是在促進人類文明進步方面的重要作用。中國古典傳統即經史傳統,是中國文明的核心,它既非宗教經典也非哲學作品,而是先民集體智慧的結晶。他提出,中國古典學的特點在于義理、考據、辭章的統一,旨在貫通古今、經世致用、創造歷史。中國古典學是一個以中國古典傳統為對象的學問系統,其內涵和方法都源自經史傳統。
清華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所所長汪暉探討了“物”的概念及在道德評價中的轉變。從禮樂論向宇宙論或本性論的轉變,體現了道德理解的變化。宋明理學中“物”的轉化與道德評價方式的轉變密切相關,這種轉變在今天科學技術的變革中,仍能提供有意義的啟發。
日本筑波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生院教授井川義次探討了中國學術信息向西歐的傳播及影響。中國哲學尤其是宋明理學,對法國思想以及更廣泛的歐洲思想的影響,不僅體現在哲學和思想的交流上,還體現在對歐洲近代化進程的推動上。
中山大學人文學部主任陳少明探討了朱熹對“四書”的解釋及其在中國經典文化中的影響。經典的影響力依賴于引用和解釋,而朱熹在這方面的貢獻尤為突出。朱熹的解釋方法結合了常識引喻和推理,成為儒學解釋的里程碑,對后世儒學傳統產生了深遠影響。
美國耶魯大學宗教與生態論壇聯合主任瑪麗·伊芙琳·塔克探討了中國哲學思想對生態文明的貢獻,她希望西方能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面與中國合作,為人類的未來共同努力。
俄羅斯國立高等經濟學院區域研究系研究教授馬良文探討了“執中”這一中國傳統核心概念。在他看來,“執中”是太極拳的精髓,是中國智慧的制高點,可以適用于整個世界,幫助我們更好地認識人性。
復旦大學哲學學院特聘教授何俊聚焦《中庸》的兩個核心問題提出,我們應關注《中庸》蘊含的名利觀和生死觀,這是中國哲學本質認識的一個重要方面。
意大利卡利亞里大學中國研究助理教授菲利波·科斯坦蒂尼探討了中國哲學在拉丁美洲的接受和分析情況,特別關注老子的“道”和道教理論。
韓國首爾國立大學人文研究所高級研究員許珉準探討了早期中國文本翻譯中涉及古希臘邏輯描述的問題,特別是亞里士多德Categories的中文翻譯。他認為,這對于理解亞里士多德的邏輯原則和語言學表達構架至關重要。
美國洛約拉馬利蒙特大學哲學副教授喬希探討了經史學和古典學的方法論,特別是經典文本中的“德”。古典學之所以成為古典學,是因為它具備某些特質,而“德”是其中的關鍵。他認為,經典文本之間的區別在于其固定的原則和它們與道的兼容性,這些原則和兼容性賦予了經典文本力量、美德和影響力。
學者們的討論不僅展示了古典學與當代的相關性,也反映了古典學在文化傳承、國際關系和道德哲學中的深遠影響。這些觀點通過跨學科和跨文化視角,為我們提供了對古典學的多維度理解與認識。
為青年學者設置專場討論
大會還為青年學者設置了專題討論環節。來自中國、意大利、日本、英國、法國等國的青年學者,圍繞經典研究與古典學的未來、古典世界的自然與習俗、古典世界的榮譽與政制等議題交流思想、碰撞觀點,彰顯出古典學研究的青年活力。
復旦大學歷史學系博士后(講師)基婭拉·德格雷戈里奧探討了米諾斯社會的物質文化如何塑造喪葬習俗和社會范式。物質文化在喪葬和儀式中扮演核心角色,能夠塑造社會動態和群體形態,是理解古代社會的關鍵。
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張培均探討了希羅多德《原史》中對埃及自然與禮法的描述。他表示,通過希羅多德的敘述,我們得以理解埃及文化中自然與禮法的復雜關系,以及對事物源頭與現狀的深刻反思。
英國劍橋大學李約瑟研究所、達爾文學院研究員阿瑟·哈里斯探討了不同文化對疾病解讀的差異,特別是古埃及和古希臘的宗教文本與醫學文獻。他認為,不同文化之間存在相似性,為我們理解不同文化中的疾病解讀提供了洞見。
香港大學中文學院助理教授周博群聚焦古代中國對機械作用的理解,并對比了中國和希臘在機械文化上的差異。在他看來,不同文化對機械的定義和應用存在顯著差異,反映了各自獨特的理論和實踐。
日本東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系助理教授平澤步探討了《詩經》中的“五際說”及其與清代學者皮錫瑞《經學歷史》的關系,提出對“五際說”現代意義的思考。
青年學者關注的古典學話題,展示了青年群體在古典學研究中的志趣和偏好。老中青學者同堂論道,彰顯了古典學研究學脈傳承后繼有人。
開啟全球古典學合作交流新篇章
閉幕式主題發言環節,北京大學人文講席教授、美國夏威夷大學哲學榮休教授安樂哲,意大利羅馬第一大學副校長、藝術與人文學院文學與現代文化系教授馬爾科·曼奇尼,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名譽研究主任米海伊·科爾比埃,以及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外國文學研究所所長程巍,分別作了精彩發言。
安樂哲強調了文化傳統的重要性和跨文化對話的價值。他認為,通過比較文化的學習,我們可以整合理解,超越自身視角,嘗試理解不屬于我們的文化和觀念。中國文化傳統的獨特價值可以用“哲學家”一詞來概括,突出“大家”的概念。發言最后,他感慨到,大會讓他感受到“家人”的溫暖,這種親情比理性思考更為重要,是他過去幾天在中國的深切感受。
馬爾科·曼奇尼評價大會的規模和影響力令人難忘,涵蓋了古典學的所有領域,超越了學科、科學和國家的界限。這種跨學科會議在當今世界罕見,希望未來有更多類似的會議。大會在認識論上取得了成功,顯示了不同科學間解讀歷史的統一性,這在專業化和特殊化時代是一項重要收獲。所有涉及古代的學科都很重要,無論是考古學、宗教研究還是文學,都應得到重視。曼奇尼認為,大會形成的思想交流對探討人類共同體的全球維度具有重要意義,并將這種跨國界的知識交流稱為軟實力外交,強調在當今復雜時期,這種交流尤為必要。
米海伊·科爾比埃分享了她對中國學者在歐洲古典文化研究方面的深刻印象,強調了青年學者的重要性,認為他們的數量和學術質量是學科未來發展與國際交流的關鍵。她談及比較中國古典研究與其他文明的可能性,認為這樣的比較研究對于理解不同文明至關重要。
程巍探討了“軸心時代”概念及對現代文明的影響。他提出,雅斯貝爾斯可能低估了不同文明間的交流和互鑒,雖然這種交流在工業革命后的交通條件下才顯著增加。19世紀的西方中心主義歷史寫作忽視了這一點,將古希臘—羅馬文明視為唯一的文明源頭,忽略了文明間的互動,制造了“他者”概念,將不同文明視為隔絕和對立的。他展望了一個新的“軸心時代”,在這個時代,“他者”將成為我們自身的一部分,形成一個息息相關的人類共同體。
閉幕式上,中國社會科學院古典文明研究中心秘書長、外國文學研究所古典學研究室負責人賀方嬰介紹了中國社會科學院古典文明研究中心聯合雅典科學院、羅馬智慧大學古典學系,以及英國、法國、意大利、俄羅斯、日本等多國與會代表共同發起成立的“世界古典學研究學術網絡”,配套網站“古典學研究網”也將于近日上線。賀方嬰希望更多古典學學者加入,共同推動古典學發展。
編輯:董麗娜
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