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處躍動著文化的創新創造
——2024文化發展回眸
來源:光明日報作者:劉江偉 2024-12-31 09:26
舊歲的余暉慢慢灑落,新年的曙光即將破曉。斗轉星移間,2024年已悄然進入尾聲。時光川流不息,卻總有一些刻度恒久如新。這一年,在每個人的記憶相冊之中,想必都有這樣的畫面:
——北京中軸線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北起鐘鼓樓,南至永定門,一條跨越7個多世紀的中軸線,見證著中國都城營建傳統的壯美秩序,微縮了中華文明永續傳承的宏闊圖景。北京中軸線申遺成功,“中式美學”再次驚艷世界。
——春節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過年,對每一個中國人來說,都是最溫馨的時刻。親人團聚,燈火燦爛;圍爐夜話,敘往憶昔。春節申遺,讓全球感受中國人的至親至和至美。
——“ChinaTravel”(中國游)吸引國外游客人潮涌動。2024年,一波接一波的“ChinaTravel”洶涌而來。絢爛的文化、開放的政策,讓越來越多國際友人隨時開啟“說走就走”的中國行。
——網絡劇《我的阿勒泰》掀起“跟著影視劇去旅游”熱潮:一座城成就一部劇,一部劇帶火一座城。“影旅融合”,成為文化消費新風尚。
無論是萬眾矚目的盛大時刻,還是備受關注的文化潮流,抑或是讀一本書、聽一出戲、賞一幅畫、觀一次展、看一場電影,都給我們留下難忘的印記,激發對美好生活的想象。
文化,如春風吹拂大地、如雨露滋潤心田、如陽光振奮精神、如鐘聲激蕩靈魂。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泱泱中華,歷史何其悠久,文明何其博大,這是我們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2024年新年賀詞中,習近平總書記的話言猶在耳。
正是文化的力量,賦予我們堅守正道的定力、砥礪前行的動力、改革創新的活力。推動中國式現代化,既要物質富足,也要精神富有。
一年來,在習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下,中華文化百花園生機盎然,神州大地升騰起“郁郁乎文哉”的恢宏氣象。
這一年,文化生活呈現新的活力。
甘肅敦煌的“飛天少女”、福建泉州的“簪花姑娘”、黑龍江哈爾濱的“冰雪公主”……風景“定格”、旅程“出片”、游客“上鏡”,城市旅拍攪動了文旅“一池春水”。數據顯示,2024年旅拍市場規模將達400億元。
打開“云上中軸”小程序,跟隨北京雨燕俯瞰北京中軸線;戴上VR眼鏡,與歷史人物攜手故地“重游”。科技賦能,為旅游插上“智慧”的翅膀,讓人們在深度沉浸中全方位感受文化的斑斕多彩。
遼闊的鄉村土地上,到處有歡快的歌、靈動的舞,到處充盈著歡聲笑語。“四季村晚”蓬勃開展,“村超”“村BA”活力四射,文化禮堂、農家書屋、歡樂舞臺、送戲下鄉成為群眾精神“充電站”。
據統計,2024年,“四季村晚”活動共確定359個示范展示點,全國建成公共圖書館超3200個,鄉鎮影院銀幕超過1.2萬塊。
這一年,文藝創作不斷攀登高峰。
不論是春節檔的《熱辣滾燙》《第二十條》,還是國慶檔的《志愿軍:存亡之戰》《只此青綠》,銀幕上的悲歡離合,引發銀幕外的情感共振,電影正深度走入人們的生活。2024年春節檔總票房、觀影人次,均刷新春節檔影史紀錄。
從上海的《不眠之夜》到北京的《邊城》,從山西的《又見平遙》到貴州的《天釀》,從湖南的《恰同學少年》到湖北的《知音號》,沉浸式戲劇方興未艾,“為一場演出奔赴一座城”引領觀劇潮流。
2024年,第十三屆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駿馬獎揭曉,25部獲獎作品鋪展出中華民族姹紫嫣紅的美麗圖景。中華文化,燦如星河,各民族的文化創新創造構筑了文學的壯麗景觀。
媒介變革重塑文藝格局,網絡文藝創作活力強勁。2024年公布獲獎名單的第十七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評選,首次將網絡文藝作為獨立門類列出。網文、網劇、網游承載東方神韻,成為文化出海“新三樣”。2024年8月,首款國產3A游戲《黑神話:悟空》一經上線,便在全球掀起“黑神話旋風”。
這一年,文化遺產保護展露新貌。
長城,我國現存規模最大的文化遺產,上下兩千年、縱橫數萬里,在中華大地上留下雄渾有力的身影。
2024年5月14日,習近平總書記給北京市延慶區八達嶺鎮石峽村的鄉親們回信,勉勵大家“像守護家園一樣守護好長城”。
這些散落在大地上的遺跡,是歲月的低語、是歷史的回響、是時光的印記,承載著集體的記憶,連接著過去與未來。
護文明之火種、傳永續之文脈。2024年,中華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國”重大項目取得新進展,歷史文化街區、村鎮整體保護和活態傳承探索新經驗,全國累計發布古籍及特藏文獻影像資源13.9萬部(件)。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持續開展,讓文物資源“家底”變得更清晰。
非遺保護名錄體系不斷完備。目前,國務院公布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557項,列入國家、省、市、縣四級非遺名錄項目10萬余項,創新設立23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我國共有44個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名冊),總數居世界第一。
把“馬踏飛燕”玩偶捧在手心,把精美紋飾“背”在肩上,把千古名畫“穿”在身上……文物不再是博物館里的記憶,文創讓“文物”隨手可及。2024年,國博推出的兩款鳳冠冰箱貼“一冠難求”,開售三個半月便售出14.5萬個。
從數千年的歷史中走來,融入萬物互聯、無遠弗屆的數字時代,奔向更廣闊的世界和更遙遠的未來。如今,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正激活人們的情感空間,喚醒民族的文化記憶。
行進的中國,處處躍動著文化的創新創造,是科技與人文的共振、是歷史與現代的合鳴、是心靈與時代的對話、是本土與世界的交響。
冬日的冷冽尚未遠去,早春的氣息已在大地萌動。又一年春天到來之際,我們埋下新的文化種子,靜候群花綻放、一路芬芳。
編輯:董麗娜
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