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文化建設的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
來源:南方日報作者:沈成飛 2025-01-07 16:45
日前,中共中央宣傳部編輯出版了《習近平文化思想學習綱要》(以下簡稱《綱要》),全面反映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文化領域的原創性貢獻,從新時代以來中國社會歷史發展的現實問題出發,以實踐為導向,通過理論邏輯論證、歷史邏輯展現、世界邏輯對比,系統闡釋了習近平文化思想的基本精神、基本內容、基本要求,為新時代文化建設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
(一)
《綱要》通過對習近平文化思想系統性分析、整體性概括、邏輯性論證、鮮活化表達,概述了習近平文化思想的科學真理價值、強大精神力量、博大文化情懷、鮮明實踐品格,描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中華文化主體性、黨的領導主導性、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性、面向未來的發展性,為新時代文化建設提供了深厚的理論基礎。
新時代文化建設首先要遵循中華文明主體性的價值表達,圍繞中華文化延綿不絕和中華文明輝光日新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綱要》以近代以來中國歷史發展為敘事背景,以中國文明蒙塵及其復興為問題導向,論證如何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大潮中實現文明復興、文化進步,如何在五千多年中華文明基礎上推動文明更新、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綱要》認為必須始終堅持中華文明主體性,在歷史傳承中發展,在中外對比中塑造,在發展競爭中完善,以此賦予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更為深刻的文化內涵和更為寬廣的文明視野。
《綱要》對中華文化主體性的論證為新時代文化建設、文化自信和文化強國建設提供了充分的理論依據和邏輯解釋力。文化自信來自文化主體性,它反映了一個國家和民族對自身文化的自覺意識和進行文化創新創造的主動精神,“第二個結合”就是中華文明主體性的展現,并鞏固了這一主體性,展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文化坐標和文明航向。貫穿其中的是,中國問題必須從中國基本國情出發,由中國人自己來解答。
新時代文化建設必須堅持黨的領導的現實邏輯。當今世界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在世界文化多樣化持續推進的同時,文明沖突、文明優越等論調也沉渣泛起,意識形態領域的斗爭空前尖銳。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意識形態工作是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權、管理權、話語權必須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綱要》從現實角度強調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重要性,堅持黨的文化領導權上的必然性;堅持黨的領導就要改善黨的領導、提升黨的領導本領、現代化治理能力,尤其是在信息化時代如何領導文化建設工作。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過不了互聯網這一關,就過不了長期執政這一關。”《綱要》為新時代文化建設提供了明確的價值遵循,即必須提升信息化條件下文化領域治理能力,堅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文化建設,發展壯大主流價值、主流輿論、主流文化,不斷鞏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使全體人民在理想信念、價值理念、道德觀念上緊緊團結在一起。
新時代文化建設高度強調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性。《綱要》以“把最好的精神食糧奉獻給人民”為題專門闡述了在文化建設問題上,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強調“把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做到文化發展為了人民、依靠人民、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理念,在此基礎上論述了必須正確處理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關系,強調文化產業的社會主義屬性、旅游業的民生屬性,進而總結文化體制改革關系國家文化安全和政治安全,始終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的意識形態屬性。這是新時代文化建設的價值導向。
新時代文化建設立足于中華文化進步的發展性。《綱要》從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出發,闡述一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就是馬克思、恩格斯以及他們的后繼者們不斷根據時代、實踐、認識發展而發展的歷史,是不斷吸收人類歷史一切優秀思想文化成果豐富自己的歷史,“馬克思主義并沒有結束真理,而是開辟了通向真理的道路。”同樣,中華文化不僅僅是過去的、現在的,也是未來的,新時代文化建設必須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在解決現實問題,回應時代呼喚中進一步豐富、發展、完善。《綱要》概括性地提出,在深入學習習近平文化思想的基礎上,堅定文化自信、秉持開放包容、堅持守正創新,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弘揚革命文化,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斷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這不僅在文化建設問題上倒敘文化發展過程,也旨在進一步強調文化發展的連續性和發展性,貫通性和未來性,新時代文化建設必須始終具備這種繼承發展秉性。
(二)
習近平文化思想具有鮮明的實踐品格。它是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相互交織、互相影響的時代背景下產生的,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深刻互動的歷史進程中形成的,源自于歷史的實踐,也必然指導和推動實踐不斷向前發展。《綱要》基于習近平文化思想的實踐性,從方法論的角度為新時代文化建設提供了行動指南。
新時代文化建設必須堅持“兩個結合”的文化本位。《綱要》提出“兩個結合”是中國共產黨人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寶,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根本途徑就是“兩個結合”。歷史和現實都告訴我們,一個拋棄了或者背叛了自己歷史文化的民族,不僅不可能發展起來,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歷史悲劇。只有立足波瀾壯闊的中華文明史,才能真正理解中國道路的歷史必然性,馬克思主義要在中國生根發芽必然要植根于中華文化沃土。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之所以不一樣,之所以生機勃勃、充滿活力,關鍵就在于中國特色,而中國特色的關鍵就在于“兩個結合”,尤其是“第二個結合”;“結合”讓馬克思主義成為中國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現代的,讓經由“結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為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形態。這一文化本位的方法論必然會成為新時代文化建設的行動指南。
新時代文化建設必須堅持“雙創”的發展導向,堅持“兩個文明”協調發展的辯證法。新時代加強文化建設必然要從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著手,其中的關鍵就是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綱要》指出,創造性轉化,就是要按照時代特點和要求,對那些至今仍有借鑒價值的內涵和陳舊的表現形式加以改造,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和現代表達形式,激活其生命力。創新性發展,就是要按照時代的新進步新進展,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加以補充、拓展、完善,增強其影響力和感染力。這正是新時代文化建設的行動指南和具體要求。新時代文化建設同樣離不開新時代物質文明的基礎性作用。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物質貧困不是社會主義,精神貧乏也不是社會主義。《綱要》提出要辯證地、全面地、平衡地處理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關系,促進物的全面豐富和人的全面發展,這是對西方現代化最大弊端——以資本為中心而不是以人民為中心的超越,其目的就是要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實現現代化的本質——人的現代化。
新時代文化建設必須堅持階級性的價值立場。世界上不存在沒有價值性的文化宣傳,也不存在沒有導向性的價值教育。各種文化宣傳、價值教育總是以這樣或者那樣的方式表現其階級性和政治性。馬克思主義政黨歷來把宣傳文化工作作為革命斗爭的有力武器,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認為,任何新聞輿論都有鮮明的意識形態屬性,沒有什么抽象的絕對的自由。在此項工作上,首先堅持黨性原則,確保新聞輿論工作始終有明確的立場和指向,確保其始終為人民服務,而不是為極少數人服務。這一點必須理直氣壯,而不能躲躲閃閃、扭扭捏捏。《綱要》還認為,做好輿論引導工作要把握好時度效,不能為取悅受眾而“失向”、因盲目介入而“失準”、為吸引眼球而“失真”、為過分渲染而“失范”、為刻意迎合而“失態”。這些論述都為新時代文化建設工作指明了具體要點,提供了切實的行動方案。
新時代文化建設要堅持“講好中國故事”,對內凝聚民族共同體意識,對外樹立良好中國形象。中華民族是歷經五千年歷史進步和文化融合發展起來的民族共同體,各民族人民無論在古代的民族融合中,還是在現代困境里,都共享了一個中國的歷史記憶,這是中華文明卓爾不群屹立于世界的底蘊和基因。《綱要》概括地提出,在漫長的發展歷程中,中國各民族共同開拓了祖國的遼闊疆域,共同締造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共同書寫了輝煌的中國歷史,共同創造了燦爛的中華文化,共同培育了偉大的民族精神。新時代文化建設必須明確堅持各民族發展的統一性和共同性,明確各族人民共同的身份——中華民族,各民族人民共同的名字——中國人,各民族人民共同的夢想——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習近平總書記說:“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不僅關系我國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定位,而且關系我國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力”。《綱要》從目前我國文化軟實力與硬實力不相匹配,我國的發展優勢和綜合實力還沒有充分轉化為話語優勢出發,提出要掌握國際話語權,尤其是對自身形象的塑造不能停留在“他塑”而必須“自塑”。對此,一方面要通過“講好中國故事”,把中國道路、中國理論、中國制度、中國精神、中國力量寓于其中,傳播于外;另一方面要通過構建中國自主知識體系,即以中國為觀照、以時代為觀照,立足中國實際,解決中國問題,系統提煉概括中國式現代化的新理論和新實踐。
(三)
中國共產黨不僅是具有高度民族復興自覺和自信的馬克思主義政黨,也是具有高度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的馬克思主義政黨。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發展繁榮為條件。近代中國曾因政治腐朽、經濟凋敝、社會動蕩而導致國人文化自卑,甚而文化自譴。國人時時有因西方文明沖擊而束手無策的茫然和危機感,產生“文化根本上不如人”的“文化自棄”。但隨著馬克思主義傳入和中國共產黨成立,中國人民在精神上從被動轉為主動,一個被舊文化統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國,變成了一個被新文化統治因而文明先進的中國。中國人一旦在精神上獲得主動,復興文化的自信就開始養成,從對傳統歷史文化的“溫情和敬意”,到新時代文化自立自信自強,我們在民族復興的過程中也找到了文化興國、文化強國的歷史定位和時代榮耀。
《綱要》的編輯出版適逢其時,在鼓舞全國各民族人民文化自信、凝練文化建設共識的基礎上,為新時代文化建設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也為廣大人民學習習近平文化思想、投身文化建設提供了精神力量和實踐經驗。
【作者系中山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式現代化的歷程與經驗研究”(23&ZD031)的階段性成果】
編輯:董麗娜
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