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助力中國式現代化高質量發展
來源:青海日報作者:丁學儒 2025-02-08 09:11
隨著我國全面開啟現代化建設新征程,中國式現代化高質量發展展現出強大生命力,而源遠流長、歷久彌新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將在其中發揮重要作用。可以說,中國式現代化高質量發展深刻體現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能夠增強中國式現代化發展所需的精神力量。因此,應進一步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基因、發掘優秀傳統文化資源、推進優秀傳統文化轉型,為中國式現代化高質量發展提供內生動力。
傳承優秀文化基因,筑牢精神之基
中國式現代化高質量發展,將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作為根本旨歸,應將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基因、從中總結符合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所需的古典智慧、弘揚跨越時空且具有當代價值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首要任務。
我國全面統籌推進政治、經濟和文化等領域協調發展,正是得益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現代化建設的積極影響。如,和而不同、居安思危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思想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的實踐過程中,已逐步轉化為和諧情懷、憂患意識等,使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現代中國煥發時代光彩。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還強調平和、反對極端,倡導人們在日常行為、人際關系中注重與自然規律、社會、自身情感等保持協調,上升到國際關系構建中,利于我國與其他國家構建和諧發展、合作共贏關系。顯然,提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基因,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體現并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旨在借助、發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發展的優勢,將中國式現代化高質量發展旨意深深植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沃土中,豐富我國高質量發展內涵,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中國式現代化融合理念內化于群眾思想中,在持之以恒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與創新中,筑牢國家穩步發展所需的、堅實的精神力量基礎。
發掘優秀文化資源,夯實物質基礎
借助現代科技、制度和法治等手段,發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體系中涉及的各領域思想精華,進而豐富我國優秀文化內容。
可運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的道德導向、思想潤心、精神動力等功能,為我國現代化經濟發展注入新活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快速發展。尤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思想中的厚德載物、義利合一等內容,能夠直接作為完善經濟政策的參考資源,助推經濟發展正確決策;自強不息、民為邦本等內容,能夠作為我國獨特的價值觀,積極指導和助力中國式現代化經濟發展,確保經濟發展方向正確。整體上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傳道、明道”內容,強調學問、文化服務于經濟和社會實踐的重要性,以解決實際問題為導向,能夠發揮文化助推社會進步的作用。同時,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發展理論主張的按勞分配、社會主義公有制等思想內容,能夠直接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優化的遵循,為經濟發展提供科學理論指導。結合現代市場經濟和科技發展需求,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華,還能夠進一步創造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服務、產業和產品等,為經濟可持續增長提供不竭動力。當前,文化軟實力作為提升國家競爭力和綜合國力的重要因素之一,直接影響我國全球化水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的深厚底蘊和魅力,能夠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進而提高我國在國際舞臺上的影響力,助力我國樹立更好的國家形象,以此為我國經濟發展創造有利的外部條件和環境。尤其應發掘“求同存異”“和而不同”等中華傳統優秀文化內容,用以解決現實沖突和矛盾,引領推動中國式現代化經濟可持續發展。
推進優秀文化轉型,提升實踐水平
在國家、社會和個人層面的相關實踐活動中,全面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多樣態、多形式導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通過現實生活滋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使其以現代化方式進行延續和演繹,徹底“活”起來、“立”起來。例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禮樂制度,在我國歷史上發揮維持社會秩序、規范民眾行為的積極作用,將其用于指導我國現代化禮儀制度構建的實踐,正是對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的現代化運用,包括中國農民豐收節等的設立,皆是對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的現代化闡釋和運用,能夠提升中國式現代化治理能力。
社會和個人層面,儒家文化體系中倡導的人倫孝道,滲透到世世代代民眾的生活中,成為道德和社會輿論體系中的重要部分,指導人們逢年過節與家人團聚、與長輩溝通交流等實踐行為有序進行,指導我國禮儀之邦建設。同時,數字化技術賦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表達方式多元化,《清明上河圖3.0》《遇見敦煌》等數字藝術展,《如果國寶會說話》等文博節目,以及李子柒為代表的非遺文化傳承者“網紅”生產的短視頻等,廣受民眾喜愛,傳播力和影響力十分廣泛,彰顯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現代化技術融合發展的新活力、新前景。事實證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國式現代化高質量發展的“根”,應始終圍繞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原則,促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通俗化、生活化、時代化的方式,源源不斷融入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實踐中,為中國式現代化發展注入澎湃的文化動能,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中國式現代化實現共同發展。
〔作者:丁學儒,單位:華中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編輯:董麗娜
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