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話何以“神話”
來源:浙江宣傳作者: 2025-02-16 14:09
這兩天,很多人在為《哪吒之魔童鬧海》票房破百億而振奮。這部動畫電影成為中國影史首部以及亞洲首部百億票房影片,締造了一波市場與口碑的雙重“神話”。事實上,截至昨天中午,該影片總票房已突破110億元。
從去年出圈的《黑神話:悟空》,到開年火爆的《哪吒之魔童鬧海》等作品,我們發現,這些現象級作品都取材于中國傳統神話故事,它們以孫悟空、哪吒、二郎神等國人熟知的神話人物為原型,通過現代創意的融入以及創新技術的演繹等,掀起了一場中國神話故事的當代風潮。
不禁要問,為何中國神話能受到青睞,屢屢締造“神話”?
2月8日,觀眾在美國洛杉磯舉行的《哪吒之魔童鬧海》北美首映禮上舉起電影海報 圖源:新華社
一
一提到神話,我們腦海中就會浮現各種充滿幻想與傳奇色彩的“超能力”故事。有觀點認為,神話屬于民間故事的范疇,它們與傳說、童話等一道,構成了古代人對自然與社會的天真解釋和美麗向往。
縱觀人類文明,眾多民族都有濃厚地域特色的神話故事。中國作為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也誕生了一套具有東方色彩的神話體系。從女媧造人、精衛填海、后羿射日等人們口耳相傳的神話故事,到《西游記》、《封神演義》、唐傳奇等膾炙人口的藝術創作,各類上古神話、民間神話等交相輝映,構成了一個瑰麗多彩的世界。
到了現代社會,不少古老的神話故事不但沒有過時,反而成為文學、影視、游戲等文化作品的熱門題材,令人耳目一新。
僅以影視領域為例,《哪吒之魔童鬧海》票房刷新高,成為全球影史票房TOP20中唯一的中國電影;當電影《大魚海棠》的配樂——《大魚》的旋律響起,就能把我們的思緒拉到那夢一樣的畫卷里;《西游記之大圣歸來》,帶給我們一個有血有肉、有情感的“孫大圣”,“英雄的另一面”也動人……
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一個個神話IP走出了一條兼具“中國風”與“時髦感”的創新之路。如今,我們也能自豪地說一句:中國人自己的“神話宇宙”也開始大放異彩了。
部分作品海報 圖源:各影視作品官方微博
二
一系列神話題材作品的成功,證明了優秀傳統文化的IP在當代社會的生命力。那么,為何中國神話成了創作的“熱門選項”,并能普遍受到觀眾的歡迎和認可?
刻在骨子里的“對味”。神話題材作品,無外乎都是從中國古老的神話傳說中汲取靈感、故事和思想。諸如哪吒、白娘子、孫悟空的神話傳說,陪伴著一代一代人長大,已是我們人生中的一部分,早已成為我們心中的朋友、偶像、英雄。即便是“老朋友”們經過創新演繹后重新在熒屏里、舞臺上與我們會面,這種“宿命感”也能讓我們在熟悉的故事框架中,自然而然地鏈接到記憶的深處,那是一種深入骨髓的“對味”。
藏在血脈中的“對勁”。神話反映一個民族獨特的世界觀、哲學觀。大禹的責任、哪吒的不屈、姜子牙的智慧、孫悟空的疾惡如仇,神話人物和故事中蘊含著中國人日用而不覺的樸素價值觀念。當我們沉浸其中,有時候仿佛是看到自己的影子,不知不覺間就“DNA動了”。
除了流在血脈里的“中國魂”外,這些作品中所描繪的親情、友情、愛情,更是打破了年齡壁壘、文化壁壘,成了“催淚”的必殺技。如哪吒與父母之間深沉的愛,白娘子與許仙之間生死相依的愛情故事,都會讓觀眾在欣賞時不自覺代入,使得“好的故事自帶翻譯功能”。
長在心巴上的“對眼”。與西方神話相比,中國神話有著獨特的敘事、意象、哲學觀念和藝術表現,在現代科技的加持下,這些極具本土特征的元素和符號得以“新生”,并呈現出了無法被超越的高級感。如,《黑神話:悟空》既有對山西古建筑群的一比一還原,也有陜北說書等非遺文化的呈現;《哪吒之魔童鬧海》靠著1900多個特效鏡頭和近乎“強迫癥”的視覺演出,用世界一流的工業水準演繹東方美學的魅力……它們既讓國內觀眾為之驚嘆,也讓老外嘖嘖稱奇,嘆服“中國人從老祖宗那里傳下來的審美不容置疑”。
游戲《黑神話:悟空》中取景自麗水大漈時思寺的畫面 圖源:“央視新聞”微信公眾號
三
如何讓中國神話繼續延續“神話”,更好地成為跨越國界的“文化使者”?在筆者看來,一方面要抓住數字時代的風口重塑產業的底層邏輯;另一方面也需要做好品牌傳播和文化出海的文章。具體而言,有這樣三點值得探討。
巧借科技之力。諸如《黑神話:悟空》《哪吒》系列等作品憑借先進的制作技術,在視覺和敘事上給觀眾帶來顛覆式體驗,證明了國內并不缺“硬核”的文化工業,也讓我們看到以“文化+科技”再造“神話”的可能。不過,在傳統文化創新發展的過程中,積極擁抱新技術、新形式是一個重要發展趨勢,但也要避免因濫用技術堆特效而舍本逐末。
比如,《哪吒之魔童降世》的特效制作絢麗奪目,但無論是“山河社稷圖”中的奇幻場景,還是哪吒與敖丙戰斗時的法術特效,都緊緊圍繞劇情本身而展開,并沒有給觀眾帶來刻意炫技的不適感。技術只是手段,而非目的,先進的技術為吸引觀眾“上分”,內容本身才是最大魅力點。
深挖共情密碼。神話故事經久不衰,是因為它們始終映照著我們共同的精神原鄉。哪吒喊出的“是魔是仙我自己說了才算”,不僅是一句口號,更是新生代自信自強的宣言;《白蛇》系列中,小白說出的“相信這世間所有的等待和守候,最后都不會被辜負”,則表現出對愛情的求索和向往。中國神話要真正成為世界的“神話”,要架構起兩個連接點,首先是古老神話與現代語境的無縫銜接,其次是激發跨越國家民族的價值共鳴。
同時,應當充分尊重觀眾的情感邏輯,避免生硬講述。當主題、感情、細節等都能夠表現到位,觀眾自然而然能體會到作品想要傳達的意思,這比強行煽情更能取得理想效果。
鼓勵年輕創造。從連續“王炸”的現象級爆款,到四川小伙用AI復活《山海經》神獸,再到眾多UP主“爆改”神話短片,大量對中國神話的“二創”都來自年輕人的“腦洞大開”。可見,新時代的“神話再造”,要充分發揮年輕人的創造力。如今,杭州等地都出臺了產業扶持政策,以培育文化創新的“火種”。多給年輕人一點時間、一些空間,相信會有更多影視劇、網絡文學、網絡游戲“出海破圈”,讓古老神話變身“國潮爆款”。
有哲人說,“世界上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變化的意義除了在于創造多少票房奇跡,更在于證明:當傳統文化的印記遇上數字時代的東風,中華民族綿延數千年的文明,已經在賽博世界里生根發芽、開花結果,未來也定會有更多的“風火輪”乘風破浪,踏出中國神話的嶄新未來。
編輯:宮英英
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