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中國式現代化貢獻學術智慧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作者:陸航 2025-03-12 16:18
3月11日下午,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圓滿完成各項議程,勝利閉幕。此前一日,全國政協十四屆三次會議也落下帷幕。會議期間,近3000名全國人大代表和來自34個界別的2100多名全國政協委員,肩負14億多人民的重托,認真履行憲法法律賦予的職責。學術界代表委員以理論研究和學術創新,發揮專業優勢,回應民生關切,積極建言獻策,努力解答好時代課題,推進哲學社會科學繁榮發展,共繪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壯麗圖景,彰顯了我國全過程人民民主的蓬勃生機與活力。
學術研究與建言獻策緊密結合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部署300多項重要改革舉措,全國兩會細化了“路線圖”“施工圖”。全國兩會現場,黨心連著民心、民意與國策共鳴,致力于把各項重大決策部署轉化為發展實績,推動高質量發展取得新成效。全國兩會期間,政聲民意與學術研究同頻,“國之大者”與“民之關切”共振,不斷推進哲學社會科學發揮智力支持、增強學術報國服務決策參考重要功能。學術界代表委員們思考最多的,是如何把學術研究與建言獻策緊密結合,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理論支撐和學術智慧。
3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堅持教育、科技、人才一起抓,既多出科技成果,又把科技成果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生產力。
當前,我國已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教育體系,教育現代化發展總體水平已經跨入世界中等以上國家行列,正由人力資源大國向人才強國邁進,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不斷加強,關鍵核心技術實現重大突破,創新主體和人才活力進一步釋放,成功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如何實現高校尤其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學更好發揮基礎研究深厚、學科交叉融合的優勢,成為基礎研究的主力軍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生力軍?全國政協委員、西安交通大學黨委書記盧建軍建議將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推進,將科技第一生產力、人才第一資源、創新第一動力有機結合起來,加快推進企業主導的產學研深度融合,打通制約深度融合的痛點、堵點、難點,形成教育、科技、人才互為循環、互相促進的巨大系統效應。全國人大代表、中山大學校長高松提出,要創新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建設的制度機制,推動高校教育科技人才的協同發展,優化并完善投入機制,走出一條適合我國高水平研究型大學高質量內涵式發展的新路子。全國人大代表、重慶大學校長王樹新表示,面對重慶市區域支柱產業轉型升級與未來產業培育需求,重慶大學堅持“超前謀劃、動態調整、交叉融合”原則,主動將學科建設與重慶市現代制造業集群體系建設深度融合。
面對外部壓力加大、內部困難增多的復雜嚴峻形勢,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全國各族人民砥礪奮進、攻堅克難,2024年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穩中有進,全年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任務順利完成,高質量發展扎實推進,新質生產力穩步發展,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持續增強,中國式現代化邁出新的堅實步伐,更加堅定了我們在新時代新征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決心和信心。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當代中國研究所研究員鐘瑛告訴記者,過去一年,成績來之不易;新的一年,任務催人奮進。今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改革攻堅任重道遠。當前,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任務已經明確。把“總藍圖”變成“施工圖”,需要我們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按照黨中央決策部署,緊抓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不斷增強認識領悟能力,對黨中央各項決策部署學深悟透。黨中央決策部署涉及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各領域,是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只有增強系統觀念、大局意識,綜合考慮政治和經濟、歷史和現實、發展和民生、國內和國際等多方面因素,兼顧原則性與靈活性,才能處理好理論與實踐的關系,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為實現“十五五”規劃良好開局打牢基礎。
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要把回答新時代新征程我國改革發展面臨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作為主攻方向,把學術研究同解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際問題緊密結合起來,努力對時代問題作出積極回應。邊疆問題是事關國家統一、領土完整和民族團結的大事。邊疆建設需要人才,需要方方面面的人才扎根在邊疆、建功在邊疆,匯聚起邊疆發展的澎湃動力。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邊疆研究所所長邢廣程長期從事邊疆問題研究,他建議高度關注邊疆地區中心城市建設,吸引人才“筑巢”,以培育新增長極推進新時代興邊富民。邢廣程提出要從戰略高度認識西部邊疆城鎮化議題,以產業發展和城鎮化建設集聚人口,以高質量公共服務和就業機會吸引人才;堅持把“投資于物”同“投資于人”相結合,抓好本土人才培養,試點支持高等院校在西部邊疆地區異地辦學,著眼經濟社會發展和未來市場需求辦好職業教育,建立“團隊帶團隊”“專家帶骨干”“師父帶徒弟”等人才培養機制。
履職盡責與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有機統一
3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指出,“優化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以文化賦能經濟社會發展”。只有不斷激發文化創新創造活力,才能為經濟社會發展、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提供強有力支撐。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研究員巴莫曲布嫫是來自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的彝族學者。在過去一年的履職工作中,她發揮了自身在非遺保護領域的學術專長。從基層實地調研到參與非遺保護,再到跟蹤研究國際合作機制,處處可見她的身影。她今年提交了有關數字環境中完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機制的建議。全國政協委員、安徽大學學術委員會常務副主任錢家盛聚焦徽文化在新時代的新價值,提出“將傳統文化研究與基層治理相結合”的建議。全國人大代表、敦煌研究院保護研究部副部長汪萬福繼續關注文化遺產保護。他們以代表和委員的履職擔當與學者的學術執著,既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也助力改善民生福祉,切實踐行了建言獻策與全過程人民民主的有機結合,展現了扎根中國實踐傾力資政的顯著成效。
中國式現代化,民生為大。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作為2025年要抓好的重點任務之一。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推動更多資金資源“投資于人”、服務于民生,支持擴大就業、促進居民增收減負、加強消費激勵,形成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環。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院長辛向陽表示,隨著中國式現代化的深度推進,現代化建設的最終成果要惠及全體人民。“投資于人”就是投資于現代化最核心的要素,也是以人民為中心發展理念的要求。近段時間以來,多項民生領域的改革措施密集出臺,圍繞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向前推進,續寫增進民生福祉的新篇章。
聽民聲、匯民智、促民生、順民心,全過程人民民主搭建起全程、全域、全時,覆蓋14億多人民的民主體系,保障了人民群眾對國家政治生活、經濟發展最廣泛而持續的參與,創造了獨具實踐光彩的“中國之治”。全過程人民民主作為新時代中國民主的新進展與新創造,拓展了中國民主的實踐場域與理論形態,成為當代中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鮮明標識。在我國的建設和改革實踐中,人民民主不僅體現在人民民主專政的國體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政體上,還貫穿于人民依法實行的民主選舉、民主協商、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等各個環節。人民通過多種途徑和形式依法管理國家事務、經濟和文化事業以及社會事務,將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轉化為生動的民主參與實踐,并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民主發展成效。
在今年兩會密集舉行的開放團組活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支持民營經濟發展、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加強區域開放與國際合作等成為熱門話題,也讓世界對中國式現代化的生動實踐和全過程人民民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認識。開放團組是指各代表團全體會議或小組會議審議各項議程時對中外記者開放,允許旁聽并報道,同時在開放團組活動后組織部分或全體全國人大代表集體接受中外記者采訪。學術界代表的發言尤其引人注目。3月6日,參加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的陜西代表團在人民大會堂陜西廳舉行開放團組會議。全國人大代表、西北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教授朱曉麗在會上發言時表示,陜西生態環境持續向好,近期發現有“鳥中大熊貓”之稱的黑鸛在陜西榆林靖邊安家落戶,黑鸛對棲息環境的要求極為嚴苛,是重要的環境指示生物,這一珍稀物種選擇陜西,彰顯了陜西生態環境的顯著改善。她建議探索生態產品的價值轉化路徑,把綠水青山真正轉化為金山銀山,推動綠色低碳產業發展,持續推動美麗中國建設。
一個民族要走在時代前列,就一刻不能沒有理論思維,一刻不能沒有正確思想指引。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守正創新、古為今用,深入發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價值觀念和精神標識,以時代精神激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命力,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贏得了前所未有的歷史主動、思想共識和精神力量。全過程人民民主作為中國民主在新時代的新進展與新創造,讓人民當家作主有了體系化的制度保障,使得其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與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眾多學術界代表委員表示,厚重的精神文明積淀,必將凝聚起全民族團結一心的力量,為我們戰勝前進道路上的一切困難提供強大支撐,今后要更加自覺地圍繞具有引領時代變革、社會發展和文明進步意義的重大問題開展深入研究。新征程上,我們要始終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充分調動億萬人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續寫哲學社會科學繁榮發展新的壯麗篇章。
全國兩會,在春天啟程規劃;中國實踐,向未來闊步進發!
編輯:董麗娜
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