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巳與清明:春日的古今對話
來源:解放日報作者:肖雅文 2025-03-31 09:31
從《詩經》中溱洧河畔的“贈之以芍藥”,到晉文公焚山悼念介子推的忠義傳說;從王羲之筆下“曲水流觴”的雅集風流,到杜牧詩中“路上行人欲斷魂”的哀思綿長——上巳與清明,這兩個曾各自獨立的春日符號,在歷史的褶皺中悄然交織,最終凝成中華民族“哀樂相生”的節氣哲學。
從節氣蛻變成節日華章
清明,起初僅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淮南子·天文訓》中對清明有完整記載,其名稱源于“氣清景明,萬物皆顯”。民間廣為流傳的“清明前后,種瓜點豆”,則生動體現了清明對農業生產的重要指導意義。
大約在唐宋時期,清明迎來了意義非凡的轉變,從單純的節氣逐漸演變為節日。在這一過程中,寒食節和上巳節的諸多習俗融入其中,極大地豐富了清明的內涵。
其中,寒食節起源于春秋戰國介子推“割股奉君”及晉文公“火焚綿山”的故事,日期在冬至后的第105日,通常在清明的前一兩天。唐玄宗時期,“寒食上墓”被正式確立為國家規定的禮俗。之后,寒食漸與清明混稱。
上巳節原本定在農歷三月的第一個巳日,后來逐漸固定在農歷三月初三。這個節日一項極為重要的活動是祓禊,即在水邊舉行祭禮,人們相信水能洗滌污垢、祓除不祥。清明節除掃墓外的另一重要活動——踏青郊游便與上巳節的習俗緊密相連。
唐代詩人王維在《寒食城東即事》中寫道:“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從唐代開始,祓禊逐漸演變為春游踏青,祭掃也被納入國家禮制,慢慢融入了清明之中。
此時的清明節不僅融合了祭祖、踏青、賞春等寒食、上巳習俗,還有更豐富的活動,堪稱一場“大型體能訓練活動”。
拔河便是其中一項重要活動。春秋時期,拔河被稱作“施鉤”或“牽鉤”,最初主要用于士兵的力量訓練。到唐代,它有了如今大家熟知的名字——“拔河”,并逐漸成為清明風俗的一部分。據說,唐玄宗還曾在清明節組織過一場規模宏大的“千人拔河”活動。蕩秋千同樣是古人在清明時喜愛的活動,清明也有“秋千節”之稱。
由祓禊肇始至對歌傳情
如今,“上巳節”的另一個名字“三月三”更為人所熟知。實際上,它遠不只是廣西地區的特色民俗節日,背后有著更為古老且浪漫的傳承。
在傳統中國,人們以“干支”紀日,三月上旬的第一個巳日,即為“上巳”。鄭玄注的《周禮》中有記載:“歲時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類。釁浴,謂以熏草藥沐浴。”先秦時期,女巫會在上巳節主持舉行水邊齋戒沐浴的祓禊祭祀活動,并用香草煮水給眾人洗浴,以此去除疾病、驅邪避兇,祈求健康。
到了東漢時期,上巳祓禊的習俗逐漸形成。張衡在《南都賦》中描繪道:“于是暮春之禊,元巳之辰,方軌齊軫,祓于陽瀕。朱幃連網,曜野映云。男女姣服,駱驛繽紛。”這段文字生動展現了當時上巳節那華麗盛大的節日景象。眾多男女身著美麗的服飾,成群結隊地來到水邊,熱鬧非凡。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上巳節的文化內涵持續豐富和擴展。魏晉以后,上巳節固定為“三月三”,其活動從最初單純的祓除不祥的巫術儀式,逐漸演變為曲水流觴、走馬步射、歡會游春的民俗。著名的王羲之蘭亭修禊就發生在這一時期,自此有了流傳后世的《蘭亭集序》。
至唐代,上巳節發展到興盛階段,民間節俗上升為官方禮儀,成為雅俗共賞的盛大節日。據唐代《輦下歲時記》記載:“三月上巳有賜宴群臣,即在曲江,傾都人物,于江頭禊飲踏青。”這一天,整個都城的人都涌向曲江,君主在江邊設宴款待群臣,百姓們也在江邊舉行祓禊之禮,飲酒踏青,熱鬧景象彌漫整個城市。
然而,由于唐代安史之亂的爆發以及宋代程朱理學的興起,上巳節開始走向衰微。宋代雖還有大量關于上巳節的詩歌,但詩歌內容已不再著重描繪上巳節的熱鬧場景。到明清時期,上巳節(三月三)已初顯如今廣西三月三男女對歌寄情的節日內涵。在這一天,兩廣地區的青年男女們穿著鮮艷的服飾,相聚在山水之間,以歌傳情。
于往昔傳承向青春綻放
其實,相對于春節、中秋這些古老的傳統節日,一些小眾節日對年輕人而言反而很新鮮。如今,在年輕群體中,上巳節、清明節與漢服文化深度融合,成為新的節日風尚。
在上海黃道婆紀念公園,一群身著傳統服飾的年輕人,趁著周末閑暇靚裝出行,一場“共赴千年之約:三月三·上巳節”聯歡活動在此上演,融合踏青折柳、曲水流觴、民族游戲、風物品鑒與唐代絞纈手作。
在廣州荔灣湖公園,“三月三·上巳春歸暨廣州歡迎您”民俗文化活動中,幾十名身穿漢服的舞者,三五結伴,沿著荔枝灣游園踏青,向來往的行人贈送鮮花、香草,重現了古時的“祓禊”場景,吸引了大量市民、游客拍照留念,成為社交平臺上的熱門話題。
在江西省景德鎮舉辦的“陶源春秀”上巳節系列活動中,一場別開生面的游園會串起各類新穎的活動,游客們身著漢服,舉行簪花游園、花朝及笄禮等傳統儀式,現場還設有古代服飾禮儀講座和古詩詞教學,讓參與者深入了解傳統文化內涵。游客們還能在花藝老師的指導下制作花束、花籃等鮮花飾品,在花茶雅會上學習煮茶、品飲、插花、焚香等技藝,充分感受上巳節的文化魅力。
在廣西三江侗族自治縣,傳統的三月三花炮節在保留搶花炮等核心民俗的基礎上,也增添了新亮點。如今的花炮節期間,除了緊張激烈的搶花炮比賽,還融入了現代文藝表演元素,侗族大歌、蘆笙舞等傳統藝術以創新編排呈現,吸引了更多年輕群體關注;周邊配套的特色農產品展銷區域,借助電商平臺直播帶貨,拓寬銷售渠道,讓古老節日與現代商業接軌。清明節的演變史實為中華文明吸收、整合多元文化因子的縮影。從先秦的巫祝儀式到唐宋的民俗融合,再到當代的文化重構,其內核始終圍繞“敬天法祖”與“生生不息”的雙重命題,既展現了傳統文化強大的適應性,也印證了“文明的年輪”在時代更迭中永續轉動的生命力。
寒食城東即事
唐代·王維
清溪一道穿桃李,
演漾綠蒲涵白芷。
溪上人家凡幾家,
落花半落東流水。
蹴鞠屢過飛鳥上,
秋千競出垂楊里。
少年分日作遨游,
不用清明兼上巳。
編輯:董麗娜
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